生命乃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由无数个细胞构成。随着岁月流逝,细胞内微观结构逐渐受损,导致身体机能日益衰退。这种损耗不可避免,因为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破坏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成分,从而导致细胞功能减弱。此外,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分裂速度减缓、更新能力下降,使得修复损耗愈发困难。因此,衰老乃大自然法则,人类无法逃避。
损耗非绝对不可修复:以端粒缩短为例,科学家发现某些特殊细胞中存在合成端粒的端粒酶,说明损耗或可修复。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结构,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染色体免受损害。然而,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都会略有缩短。当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时,细胞便会停止分裂、进入衰老阶段。科学家发现,在部分特殊细胞如生殖细胞和干细胞中,存在一种名为端粒酶的酶类,能够合成端粒、延长细胞寿命。这表明损耗或可修复;但在大多数细胞中,这种修复能力受到限制。
基因使人类不能永生:人类基因决定身体无法进行损耗修复,导致我们无法永生。基因乃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并决定生物体形态、功能及行为。人类基因决定身体无法进行损耗修复,这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基因已适应有限寿命。这种适应有利于生物体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繁衍后代。若生物体能永生,则资源将日益紧张,生物体存活受到威胁。
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观点:基因乃生物个体的生存策略制定者,而个体则是执行者;基因的终极目标在于最大化自身延续机会。理查德·道金斯认为,基因制定着生物个体的生存策略,而个体则负责执行。基因追求最大化自身延续机会,而个体寿命、繁殖能力和适应性皆为基因制定的生存策略一部分。在此过程中,生物个体仅是基因的“打工仔”,服务于基因传播与延续。
基因制定的生存策略: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赋予生物个体一定寿命以保障繁衍后代,并让其衰老并消亡。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基因制定了一种使得生物个体具备一定寿命以保障繁衍后代的生存策略。这有利于基因传播与延续,因为若个体能永生,则资源日益紧张,生物体存活受到威胁。因此,基因赋予生物个体有限寿命,以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种群可持续发展。这种策略使得个体在繁衍后代的同时,也为后代创造了生存空间与资源。如此一来,基因得以在不同个体中传播和延续,从而保证物种繁衍与生存。
自然选择作用:演化史漫长,在自然环境考验下,基因通过变异产生各种特性。不能适应环境的基因被淘汰;而适应环境者得以保留并传给后代。此过程称为自然选择,乃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借助自然选择,物种不断适应、改变以应对环境变迁。
人类科技挑战自然法则: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对基因认识渐深;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使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特性,并提供挑战自然法则的可能性。未来,科技进一步发展或许可令人类实现永生,打破自然选择限制。但这同时带来伦理道德挑战,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自然法则之间关系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