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女儿出现讨好型人格,家长做对了吗

开济说育儿 2024-07-09 21:14:30

阿雯是一名初一女生,性格内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近半个多月来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兴趣,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下滑了很多。阿雯妈妈在官网预约了面诊时间,和她一起来到了咨询室。

阿雯从小在广州长大,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小学四年级时,阿雯跟随父母从广州迁到南京来上学。到南京后因为文化差异过大,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对那里的学业和生活环境适应起来较为困难,小学初中成绩中游。

她近来总是感觉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小说情节中。晚上睡得很迟。阿雯在家和母亲还能说上一两句话,不过母亲也不是很能理解她。父亲很固执,和她没有共同语言,她也不想和他交流。她喜欢同人漫画,周围喜欢的同学不多,和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她只能在网络社区里和网友交流。与别人相处时她很脆弱,特别在意一些细节,还很自卑。

阿雯看起来高高瘦瘦,有些文弱。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交流时比较矜持。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清晰,说到伤心处,眼圈会红。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教养跟不上,阿雯与父亲缺少连接,她与父母无法很好地沟通。阿雯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平时工作很忙。阿雯认为父亲大男子主义,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她看不上父亲行为处世的方式,又很恐惧父亲,做什么事情不敢违拗,会迎合父亲。同父亲关系较差,不愿意和父亲说话。

母亲是家庭主妇,性格比较温和,阿雯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好,但也不能很好沟通,有时觉得母亲不能很好理解自己。比如,阿雯喜欢同人动漫,母亲就不是很理解,也不支持。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弟弟,阿雯有的时候觉得弟弟非常讨厌,淘气,随便进出她的卧室,乱弄她的东西。父母亲关系不是很好,常常吵架,让她觉得非常害怕。这次查出有抑郁症,母亲告诉父亲,母亲觉得是由于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太粗暴造成的,而父亲反而责怪母亲教育失当。

从阿雯的原生家庭分析,阿雯的抑郁情绪,可能来自对愤怒情绪的压抑。阿雯同父亲的关系比较疏远,父亲喜怒无常,阿雯常常担心做了父亲不想看到的事情会挨打,恐惧父亲会暴怒,平时阿雯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就是敢怒而不敢言。在与他人相处中,她泛化了同父亲的这种相处模式,对别人不信任,害怕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怕别人突然变脸,做出伤害自己的事。由于缺少安全感,她与人相处一味迎合别人,哪怕自己心里不乐意,也不会表现出来,但是她内心又非常讨厌这样的自己。做一个老好人,压抑了许多对他人、对自己的愤怒情绪,当这些愤怒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病理性记忆,转而攻击自己时,阿雯就抑郁了。

阿雯四年级的时候,举家从广州迁到南京来,从一个相对包容的文化氛围来到一个相对保守传统的文化环境,加上语言的隔阂,失去了能够理解自己、可以沟通对话的同学朋友,她感觉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格格不入,缺少共同话题,很孤独。说起现在的同班同学,阿雯评价很多的是幼稚,只知道玩一些无聊的游戏。有一次上课,老师播放一个小动物受到伤害的影像,一些同学哈哈大笑,阿雯觉得他们粗鄙,没有同情心。外界环境的大变动,导致阿雯出现适应危机。

进入青春期的阿雯同样开始了自我探索,对自己的认识出现了肯定与否定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她是一个内心自主、情感细腻、有独特见解的女孩,按照阿雯自己的说法,她是生活中的少数派。

生活中的所谓少数派的命运一般有两种。一类是心理力量较低的人,会很容易被周围群体主流文化同化。一类是心理力量较高的人,不愿意被主流文化同化,周围又缺少可以对话、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感到孤独,出现身份认同障碍。阿雯属于后者。阿雯喜欢的文学作品往往思想比较深沉,她对个人的成长有自己自主的思考,不愿意与主流文化趋同。

阿雯说在网络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聊自己喜欢的同人漫画。从同人动漫、文学作品中,阿雯寻求父母和周围朋友无法给予的内心寄托。网络上的朋友和动漫文学作品给阿雯内心的支持,陪伴她走过了从四年级到初一这三年。

但是到了青春期,在同辈中不被认同,对阿雯来说是一种压力、挑战、难题。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感觉是由他人支撑起来的,如果他人不搭理自己,特别是缺少父母的支撑,那么自我同一感觉立刻就会崩溃。所以,在这个时候阿雯抑郁了。

我认真倾听阿雯的倾诉,及时肯定她的求助行为,倾诉有时就是一种释放。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在我们循序渐进的干预中,阿雯意识到因为父亲行事简单粗暴,如果不顺他的意,就会挨打,顺从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当时弱小的自己只能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力量的强大,这样一味顺从的相处模式已经显得不适合了,内在的成长需要进行关系的调整。

阿雯很愿意把她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同学看。但班主任认为这样的作品情绪压抑,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建议同学们读一些主题阳光的文学作品。阿雯喜欢同周围的同学朋友聊同人动漫,拒绝聊其他话题,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坚持自我的表现,你接纳这部分就是接纳我,反之就是不接纳我。阿雯用这种方式呈现自我的存在。她希望找到自己的独特,也希望被接纳。在谈论到这些话题时,我们有更多的共鸣,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我和阿雯建立了亲近的、平等的、互信的咨询关系,从内到外地支持她,陪伴她。

通过对这些扭曲想法的场景重建干预,阿雯逐渐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我指出,所有的人都会痛苦,许多人带着痛苦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世上的事没有那么难。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你会发现,你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阿雯表示非常同意。

我问阿雯:“如果抑郁情绪会说话,你觉得他会和你说些什么呢?”

阿雯说:“他会和我说,你真没用。”

我继续问:“听到他这么说,你心里感觉如何?”

阿雯:“我觉得很难过,很伤心。”

我逐步引导阿雯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尤其是要接纳自己愤怒、厌恶、悲伤等负面情绪,将之意识化、正常化。抑郁的人常常是那些不会生气的乖孩子,愤怒情绪压抑在心中,转而攻击自己。我帮助阿雯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情绪,进而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疏导这些情绪,阿雯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

我开始引导阿雯理解,她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说别人幼稚其实是一种防御,为了彰显自我的独特性。我进而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阿雯对周围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更有包容度,帮助阿雯融入学校环境,学会有接纳地同别人交往。我引导她也要学会有弹性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一基础上,我和阿雯一起寻找爱自己的方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不会用愤怒的情绪去攻击自己、伤害自己。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父女间的隔阂,减轻了阿雯对父亲的愤怒情绪。增加了她和父亲的交流,父母改变了与阿雯相处的模式,阿雯渐渐愿意敞开心扉同父母交流。她的行动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实际上,创伤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压力,是堆积起来的负面情绪和负面心结。那些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心结是不会凭空消失的,它们依然深藏在你的潜意识里,随时在等待一个触发点,只要有相应的轻微变化,或者没有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动心结,引发各种问题。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雯的病理性记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爸爸给她讲解题目,可讲了好几番她还是一窍不通,爸爸就火冒三丈地骂她笨得就像头猪一样,还说她是一块烂木头。当时爸爸的脾气可大了,她被吓得脑子一片空白,后背直冒冷汗,身体止不住地颤抖。我对阿雯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恐惧的情绪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雯逐渐了解了自己的问题的前因后果,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拥有了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能够挑战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阿雯有了较大的改变,渐渐地她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她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不需要再继续服用,饮食质量提高,学业成绩有所进步,与班级同学的关系拉近了。同父母的沟通,特别是与母亲的沟通改变了很多,妈妈的唠叨也少了。成绩不理想时,妈妈还会鼓励安慰自己。

0 阅读:27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