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对于碧桂园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碧桂园未能如期兑付两笔总计2250万美元的美元债券利息,这标志着企业已经陷入实质性违约的困境,一场信用危机正在悄悄蔓延。 面对危机,碧桂园并未选择逃避。8月31日,碧桂园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
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亏损高达489.32亿元,而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债务更是高达1087.03亿元。这一连串的数字,无不昭示着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 进入10月,碧桂园的困境进一步加剧。10月10日,碧桂园正式宣布,预计无力偿还一笔本金4.7亿港元的到期境外债务。这意味着,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如期或在相关宽限期内履行其所有境外债务款项的偿付义务。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碧桂园并未选择放弃。相反,企业开始积极寻求债务重组的可能。经过与多家境内债券持有人的协商,碧桂园成功与9家境内债券持有人达成协议,将对9只境内债券进行展期三年。这一举动,无疑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碧桂园开始实施一系列的自救措施。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开启了大规模的架构收缩,将原有的14个区域合并为7个新区域,区域个数降为21个。此外,为了应对资金压力,碧桂园还下调了高管薪酬。
据报道,碧桂园2023年高管薪酬较2021年下降了86%,而杨惠妍的年薪也从37万元降至12万元。 在内部会议上,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表示:“未来12个月公司主要有三项工作:保交付、保经营和保信用。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的,公司会努力成为出险企业尽快恢复的一个样板。”这番话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碧桂园正在全力以赴地应对危机,并积极寻求恢复与重建。
在这一年中,碧桂园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从年初被传出陷入流动性危机、裁员到年中美元债正式违约,再到年底“砸锅卖铁”的自救行动,碧桂园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尽管面临困境,但碧桂园展现出了顽强的自救精神,其“不会躺平”的态度值得肯定。我们期待着碧桂园能够早日走出困境,重回稳健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