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玉米团长”,在玉米杂交生物育种方面潜心研究40年,培育新品种200多个,累计种植5亿亩以上,他研制的鲜食玉米种子和产品销至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鲜食玉米。
从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判断,一定是放心牌的非转基因食品啰;从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信息来看,我们日常啃食的鲜玉米,大概率是非转基因啰。
这个“玉米团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不少媒体正在报道他的事迹。他研究的“甜加糯”的玉米,通过杂交方式让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在一个果穗上实现了甜、糯结合,深受农民和市场欢迎。“玉米团长”研发的甜糯玉米有“三好”:好种植,好吃,好销售。农民种植这样的玉米,一亩地能收入5000元。
搞杂交玉米研究是比较辛苦的,不是拿个手术刀在实验室就能完成的任务。“有时候就像在小黑屋里摸索,需要万里挑一,整个过程平均要耗时近10年。”成功需要百分之百的努力,还要靠一点点的运气,不然就会前功尽弃。玉米团长采用的是高密度、大群体、严选择的“笨办法”育种方法,将传统育种从每亩3千多株提高到6千株以上;增大选系群体,实现从“百里挑一”到“万里挑一”;“严格选择”性状标准,变换不同种植地点,扩大对不同生态区和生产条件的适应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玉米团长”在杂交生物育种上大展宏图,打开了一个前景光明灿烂的新局面,他用四十年的埋头苦干证明杂交生物育种大有可为。
我有一个偏见,总认为转基因是一种科研上的投机取巧,走捷径,省懒法,而非转基因科研则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一步一个脚印,“须知万里长征凭草鞋,不信半天短旅可光脚”,传统科研工作者就得有点“脚穿草鞋走天下”的一股韧劲。
为什么不在群众支持和高兴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在这样的领域奋斗,事业就跟长了翅膀一样。“玉米团长”就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找准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在群众欢迎的领域埋头苦干,获得了巨大成功。
“玉米团长”的杂交玉米甜而糯,他的事业同样甜而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