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机遇展望系列之二:出海投资方法论初探

行业报告研究小站 2024-03-14 22:30:54

文|陈果

国内竞争加剧,同时需求、供给、政策端具备有利条件,我国制造业出海正当时。回顾我国企业过去的出海历程,可大致分为订单绑定式出海、深耕细作式出海、产业爆发式出海三类,具备不同的财务特征及出海动因。落实到投资,短期均可重点关注海外营收占比及变化,长期看海外毛利率的提升可帮助寻找出海牛股(深耕细作式出海规律);海外组资本开支增速的上升可帮助寻找潜力出海行业(产业爆发式出海规律)。

出海为何正当时?

国内竞争加剧,同时需求端(全球规模、付费意愿、要素价格等)、供给端(制造产业链、趋势升级、工程师红利等)、政策端(鼓励出海、一带一路等)具备有利条件。

出海应该怎么分?

订单绑定式出海:跟随海外龙头脚步。订单绑定式出海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一般很高,普遍高于50%,一般拥有更高的海外销售毛利率,向下控成本、向上提技术是企业维持出海竞争力的关键。深耕细作式出海:开拓市场及追逐超额利润。深耕细作式出海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一般经历过一段稳定上升的过程,初期通过牺牲一定毛利率或加大销售投入进入海外市场,中期逐渐培育品牌,同时本地化经营以及龙头辐射产业链出海实现海外毛利率的抬升,并获得超额利润。产业爆发式出海:产品/技术国内具备优势同时受益于海外需求爆发。产业爆发式出海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一般低于30%,但受益于海外产业需求爆发,海外营收占比迅速上行且海外销售毛利率显著较高,同时海外组资本开支仍高。

出海应该怎么投?

短期共同特征:可追踪海外营收占比水平及变动,出海带来利润贡献则股价弹性更大。长期共同特征:跟踪海外销售毛利率的改善,与出海龙头共成长。复盘股价表现,可发现出海龙头在海外营收占比提升期间,绝大多数经历了海外毛利率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并在上升期间获得数倍股价涨幅。日本经验来看,日本股价穿越牛熊的出海龙头绝大多数也实现了利润率的改善。

个股筛选:以海外营收占比及海外毛利率变动构造出海组合。以23半年报披露时间点2023年8月31日等权构造出海组合,截至2024年3月5日,相对万得全A超额收益6.7%。未来可在23年年报披露后调整成分股并持续跟踪。行业筛选:关注近年来海外竞争力强且上升、海外竞争力有提升空间且上升中海外组资本开支上行的行业。其中,近年来出海竞争力强且上升,关注娱乐用品、印制电路板、聚氨酯、安防设备;近年来出海竞争力有提升空间且提升,关注家电零部件、机床工具、金属包装,印刷包装机械。

一、出海为何正当时?

需求端:大浪淘金,要素驱动

全球市场规模显著高于国内,且仍有较高增速。以新能源车和逆变器等光伏设备为例,据IEA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为14%,同期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仅为2.1%,但较2021年提升0.8pct,增速明显上行;据中国光伏协会,全球逆变器新增市场规模远大于我国逆变器新增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可达1079亿元,年均增速超15%。

付费意愿高,获客成本相对更低。以医疗支出与消费为例,据OECD统计,2020年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8.8%,加拿大12.9%,OECD38平均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8.8%左右,而韩国8.1%,中国为5%,均低于OECD38平均标准。此外,全球各国消费习惯差异大,国内的产品品类丰富,获客出其不意,借助于短视频媒体的成功营销,21年起保温杯爆火,尽管欧美发达国家并无饮用热水或温水的习惯,但保温杯的保冷、收藏功能也被开发出来,21年起国内保温杯出口金额快速增长,超预期。

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要素价格低。据CEIC统计,2007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人均月收入已达到271.02美元,较泰国的271.41美元已经不具备优势,此后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驱动企业产能出海,形成了2010年代纺织服装、家用电器、PCB企业出海潮,企业借机开拓当地市场。

规避贸易保护,减少对某个市场的依赖。在发达国家频频出台贸易限制政策的背景下,出海建厂也能够有效规避贸易保护,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减少对某个市场的依赖,并且降低由贸易限制造成的损失,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如新兴市场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可能更加开放和有潜力;同时还能够通过出海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及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合资企业等提升全球竞争力。

供给端:厚积薄发,趋势升级

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是中国制造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优势。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各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形成聚合优势,加上我国拥有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优势,将中国打造成了全球的制造基地,成就了“中国制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无可撼动。2022年我国GDP占全球比重为18%,但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达30%,接近1/3。

厚积薄发的同时,我国制造业也逐步趋势升级。2016以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在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面逐步提高比较优势,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

庞大的工程师红利与勤奋的工作品质共同推升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234.1万人,位居世界首位,且结构不断优化,39岁及以下人群约占3/4,年轻化特点和趋势明显。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年均增速为6.3%,工程师占整体劳动力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71%上升到了2020年的2.23%。同时,中国工程院报告披露,我国每年工科毕业生总量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3,人口红利逐步向“工程师红利”转变,作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此外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具备极其勤奋的工作品质,2021年周平均工作时长达50.6小时,大幅超过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40.7小时,也超过我国整体就业人员工作时长。

研发投入与国内创新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部分行业技术优势逐步显现。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市公司方面,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汽车、医药生物等主要制造业行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均显著高于A股整体,且近年来明显提升。2017年以来,我国创新指数上升斜率也出现明显跃升。使得部分行业技术优势逐步显现。

政策端:配套组合,一带一路

近年来,国务院、海关总署及相关部委在出海领域陆续出台金融、基础设施、物流、通关便利等利好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出海业务发展。2022年5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确定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的措施,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例如要尽快出台便利跨境电商出口退换货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2024年1月26日,商务部表示将抓紧出台外贸方面新政策,为企业出海意味着更好的市场机会、更便利的贸易环境、更高效的物流流程,有助于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提升竞争力。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也助力中国企业探索“出海”之道。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先后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2023年1-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折合2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0.7%)。

二、出海应该怎么分?

订单绑定式出海:跟随海外龙头脚步

订单绑定式出海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一般很高,普遍高于50%,一般拥有更高的海外销售毛利率,集中于纺织制造、消费电子制造、化妆品制造、半导体制造等行业,向下控成本、向上提技术是企业维持出海竞争力的关键。

行业举例:纺织制造。凭借改革开放后的土地、人口、制度等优势红利,我国纺织制造出海企业快速积累起规模及成本优势,吸引大量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OEM订单。2010年后我国纱线等原材料和工业用地价格上涨,同时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及环保限产趋严,2011年我国服装出口占全球比例即基本见顶。纺织制造上市公司近年来海外营收占比虽上升幅度有限,但仍处于高位,目前已接近80%,相较于国内销售,海外销售毛利率更为优秀且稳定,主因海外龙头更看重产品品质,拥有更高的价格容忍度。代表公司有与Nike、Converse、Vans、Puma、UGG等全球知名运动鞋品牌深度绑定的华利集团,2022年前五客户(均来自海外)营收占比达91.3%,毛利率达25.85%,处于纺织制造行业前列;与Nike、Adidas、Puma、Uniqlo等深度绑定的申洲国际等。

纺织制造保持出海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一是通过向东南亚等地区出海建厂获取低价劳动力以及规避关税或出口限制,不断强化成本端控制,具体体现为2018-2022年海外组(将2022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的公司划分为海外组,不超过30%的公司划分为国内组,下文分类方式均类似)人均薪酬仅上升8.6%,国内组上升28.9%;以及海外组资本开支增速长期高于国内组。据《中国纺织报》2022年9月披露的数据,2013-2021年,我国纺织行业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10.8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超130亿美元,对外投资范围拓展到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欧洲、北美、澳洲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越南位列第一,累计吸引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二是加大研发投入,以完善开发能力,缩短交期、提高生产效率,纺织制造、服装家纺行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也分别从2011年的1.5%、0.5%左右升至2023年的3.0%、2.6%左右,且高于国内组。

行业举例:消费电子制造。近年来消费电子制造行业中海外组公司海外营收占比结束下降趋势稳步上升,同样,海外销售毛利率也显著高于国内,其出海竞争力的维持也是沿着向下控成本、向上提技术实现。以果链企业为例,订单出海企业若想进入并保持在果链中的竞争力一般需要满足2个条件,一是技术实力够硬,产品质量符合苹果标准,二是实现规模经济,产量跟上苹果产量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体现到财报端,一是海外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最低自2012年中报的0.7%一路升至2020年中报的5.7%,并持续高于国内组;二是海外组资本开支保持较高增速,同样显著高于国内组。

深耕细作式出海:开拓市场及追逐超额利润

深耕细作式出海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一般经历过一段稳定上升的过程,集中于我国传统优势行业如家用电器(除小家电)、家居用品、安防设备、工程机械,近年来机器人、创新药、基础化工、游戏等行业企业也开始形成出海竞争力,初期通过牺牲一定毛利率或加大销售投入进入海外市场,中期逐渐培育品牌,实现海外毛利率的抬升,并获得超额利润。

行业举例:印制电路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06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产值最大的PCB生产基地和技术发展最活跃的国家。据Prismark统计,2022年全球PCB产业总产值达817.41亿美元,其中,中国PCB产业总产值442亿美元,占全球的54.1%,国内印制电路板上市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也自2013年的28.6%上升至2022年的51.0%。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产能优势,国内企业逐步强化品牌培育,在国内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大背景下,海外毛利率仍保持坚挺,同时海外组能够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为超过全市场总资产收益率以及行业投入产出比部分的利润)。

行业举例:白色家电。白色家电行业出海历史悠久,已经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加工贸易下的产品出口,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海外建厂热的过程,2010年以来代表企业先后收购整合国际品牌通用家电、库卡机器人、东芝家电,以跨国收购的方式加速品牌出海,海外销售毛利率稳步上行,同时与国内销售毛利率的差距逐步收窄,超额利润也不断上升。

行业举例:安防设备。2010年以来,安防设备行业国内已十分内卷,价格战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2011-2015年,国内销售毛利率大幅下降超10pct至不足40%,期间行业加速布局海外,对应海外营收占比翻倍至32%,但海外毛利率初期低于国内但随后稳步上行并领先国内。但是当前海外安防设备市场仍集中在欧美,欧美监管风险一直存在,不过东南亚、拉美、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地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摄像产品场景认知到位,消费级安防产品正获得快速发展。此外智能安防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行业举例: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海外收入占比由2011年3%增长至2022年15.2%,并呈上行趋势。但当前机器人仍处于深耕细作的前半段,即通过主动牺牲毛利率开拓市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出海主要有两个目的地,一是“机器换人”需求旺盛的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发达地区对技术、质量、性能等要求较高,国内企业通常以性价比取胜;二是劳动力密集的东南亚等地区,但这些地区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思路仍是以辅助将产能向东南亚等地转移的中资企业为主。

产业爆发式出海:产品/技术优势同时受益于海外需求爆发

产业爆发式出海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一般较低(低于30%),但受益于海外产业需求爆发,海外营收占比迅速上行且海外销售毛利率显著较高,同时海外营收占比高的企业组资本开支仍高,集中于我国具备强竞争力且海外需求爆发行业如光伏设备、新能源车、通信终端及通信网络设备、小家电、保温杯/电动两轮车等。

行业举例:光伏设备&逆变器。逆变器企业出海是光伏设备出海的主要代表,与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拥有更高的准入门槛,同时海外客户对质量更为看重,近年来海外需求集中爆发,国内逆变器企业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企业商誉迅速占据海外市场,带来超额利润的迅速上升。逆变器海外收入占比近年增长速度不断增加,2022年海外收入占比达15.7%,同时海外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毛利率,但由于海外市场准入门槛高,资本开支仍保持较高水平。

行业举例:电池&新能源车。电池企业出海顺应当下全球新能源车高速发展潮流,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全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29.9%。受益于海外需求爆发,2020年来海外毛利率已与国内毛利率接近,并一度超过国内。将2022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的企业划分为海外组,否则为国内组,可发现国内2020-2021年新能源车产业爆发后资本开支占比率先上行,海外由于需求爆发相对滞后,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自2022年中报以来更高。

出海类型再探讨及动因

企业出海动因包括规避贸易限制、产能转移、市场开拓三类,订单绑定式出海经历过规避贸易限制(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纺织制造)、产能转移(2010年左右的纺织制造、2020年后的消费电子等)等动因变化,深耕细作式出海则主要为龙头公司开拓市场并辐射产业链,产业爆发式出海目前则更多为市场开拓和规避贸易限制驱动,往往是产业链整体行动。

三类出海方式并不严格分割,订单绑定式企业若选择培育自产品牌,进而开拓市场,则也可转为深耕细作;需求爆发式出海在经历需求快速扩张后,也可转为深耕细作;深耕细作式出海也可能遇到产业爆发。

2020年以来,以产业爆发式出海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光伏/AI等产业链引起市场对出海的广泛关注,其中汽车零部件墨西哥建厂热、光伏设备东南亚/欧洲本地化运营较为突出;此外PCB、金属制品/工控设备、化学制品、创新药、游戏、电商等深耕细作式出海也层出不穷。未来,由于国内竞争加剧,预计深耕细作式出海将逐步占据主导。

三、出海应该怎么投?

短期共同特征:更关注市场开拓,可追踪海外营收占比水平及变动

将全市场30亿市值以上个股分别按海外营收占比同比变动、海外营收占比从大到小排序,分为10组,统计各组中位数涨跌幅发现,2023年出海开始被市场正确定价,沿此思路,后续应当密切关注海外营收占比较高或具备提升预期个股及行业。

进一步,以海外营收占比变动、海外营收占比排序筛选制造业个股,按上一年年度报告披露完毕时调仓,持有至当年年报披露前,构造制造业出海策略,2021-2023年策略绝对收益分别为-8.1%、9.7%、-2.4%,较沪深300超额分别为14.1%、9.3%、12.5%,显示海外营收占比变动、海外营收占比指标有效。

出海带来利润贡献则股价弹性更大。如果海外营收占比提升的同时、或者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同时,企业利润相应增长,则股价弹性更大,将全市场30亿市值以上个股分别按海外营收占比同比变动、海外营收占比从大到小排序,只保留2023Q3累计净利增速为正个股,分为10组,统计各组中位数涨跌幅发现,涨幅绝对值较不考虑利润贡献时更大。(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局限,即无法准确识别该利润增长来源于海外)。

长期共同特征:关注盈利能力,出海的同时海外销售毛利率提升

出海牛股在海外营收占比提升的同时海外销售毛利率也提升。以1)2024年2月21日市值超过200亿;2)2022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15%;3)过去10年即2013-2023年最高涨幅超过6倍,但剔除最高涨幅发生在2014-2015年期间个股;4)最高价所在年份海外营收占比较最低价所在年份海外营收占比提升,筛选出海牛股,发现绝大多数出海牛股在海外营收占比提升的同时海外销售毛利率也提升,占比近70%。

深耕细作式出海龙头盈利能力提升更明显。在所有2013-2023年最高涨幅超过6倍的牛股中进一步筛选,剔除消费电子制造等果链龙头,剔除光伏设备、新能源车产业链、光模块、AI等产业爆发式出海标的后筛选结果显示,股价上涨期间海外毛利率上行的牛股为比例达80%。海外毛利率的提升一方面来自品牌建设带来的营收上升,另一方面也源自于企业本地化经营以及龙头辐射产业链出海带来的降本增效。

借鉴日本出海龙头经验,可得到类似结论:1)日本出海龙头能够实现股价穿越牛熊,以10年、30年维度看均有显著超额收益;2)绝大多数出海龙头实现了利润率的改善(由于无法拆分国内及国外,这里用毛利率和净利率代替);3)日本出海龙头股价弹性也与利润率改善幅度相关。

出海行业筛选

出海行业筛选——考虑出海企业资本开支意愿。近年来出海竞争力强且上升,23Q3海外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上行且超国内组,关注娱乐用品、纺织服装设备、印制电路板、其他通用设备、聚氨酯,放宽一定条件,海外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同比上行,则其他黑色家电、安防设备也可关注。

近年来出海竞争力强且保持,23Q3海外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上行且超国内组,关注粘胶、冰洗、成品家居、厨房小家电,放宽一定条件,海外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同比上行,则游戏、保健品、农药、通信网络设备及器件、清洁小家电、医疗设备也可关注。

近年来出海竞争力有提升空间且提升,23Q3海外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上行且超国内组,关注化妆品制造、橡胶助剂、家电零部件、氯碱、机床工具、金属包装,放宽一定条件,海外组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同比上行,则体外诊断、印刷包装机械、涤纶也可关注。

0 阅读:0

行业报告研究小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