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赞铁路,如何见证中非患难与共的珍贵友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15 15:50:45

20世纪60年代前期,坦桑尼亚和邻国赞比亚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相继独立。他们急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稳固新生政权。

01

坦桑尼亚西南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缺少通往港口的道路;赞比亚拥有丰富的铜矿,但作为内陆国,由于支持中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原有的铜出口通道被切断。

为打破封锁,坦赞双方有意建设一条连接两国,并延伸至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的铁路。

当时两国刚刚独立,既没有资金,也缺少技术,双方领导人向多个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金融组织发出了援建铁路的请求。然而实地考察后,对方均以铁路修建难度太大、成本过高为由加以拒绝。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期间,向世界宣布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在中国政府援助非洲国家的过程中,非洲人民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屡屡碰壁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1965年2月18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尼雷尔总统时,尼雷尔正式提出了请求中国援建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愿望。令他没想到的是,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了他的援建请求。

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与中国商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相关事宜。同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代表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

02

1968年4月12日,第一批正式援建坦赞铁路的中国勘测队,乘坐“耀华号”远洋客轮从广州的黄埔港起航,开赴万里之外的非洲。经过十多天的海上颠簸,援建队伍抵达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

地处东非的坦赞两国,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暴雨集中,遍地是沼泽;旱季则滴水不降。

时值雨季,这里湿热难耐,蚊虫肆虐。勘测路线途经原始森林、沼泽湖泊,鳄鱼、大象等野生动物时刻威胁着大家的安全。

工作前期,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每天都劳累不堪的援建人员,食宿条件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各工种的陆续进驻,沿线盖起了简易工棚。工作之余大家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最终,勘测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外界的舆论压力。西方国家预测中国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全线勘测工作,中国勘测队仅用了2年时间。

03

1970年10月26日和28日,坦赞铁路奠基仪式分别在铁路起点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和终点赞比亚新卡皮里姆波希举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和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一起主持了两地的仪式。

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施工队伍不仅没有放缓工期,反而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502工程”施工计划:争取用一年多的时间,修通达累斯萨拉姆至姆林巴的502千米线路段。

1971年11月27日,在中坦两国建设者的欢呼声中,“502工程”如期完工。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援建工人与非洲朋友同吃同住,发明了“坦赞铁路语”,并形象地把它称作“三话”:就是当地话、中国话,外加手比画。

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大家不但解决了交流问题,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04

随着通车典礼的日益临近,援建队伍的使命即将完成,而有些同志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达累斯萨拉姆西郊,有一座中国专家公墓,安葬着65名援建坦赞铁路时牺牲的烈士。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们的名字和坦赞铁路一样,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和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人民心中。

1976年7月14日,历时5年零8个月,全长1860.5千米,凝结着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汗水与心血的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穿越莽莽草原、崇山峻岭、河谷盆地、丛林沼泽的铁路记录下了岁月的痕迹,仍在为沿线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方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坦赞铁路犹如一条纽带,把中国与非洲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凝聚着中非友谊的坦赞铁路精神也不断发扬光大,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赓续传承。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