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我没看懂?对,你可能真的没看懂

文子说球 2022-09-29 17:13:25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十七岁的白居易到了长安,拿着他的诗去见当时的著作郎顾况。顾况接待太多这样的、前往长安求发展的莘莘学子,看了他的名字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读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为之叹服,称赞说:“能写这样的诗句,居就易了。”

白居易因此声名大振。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古原草”的吟咏,写送别友人的伤感之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离离,盛多浓密貌。野火,野外焚烧草木所放的火。

茂盛又凄迷的原野上的草,一年就要经历一次的荣枯。

野外点燃起来的火能够把这些草烧成黑色的灰烬,春风一吹,所有的绿草都重新焕发生机。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晴翠,草木映射阳光呈现的绿色。

远处的芳草生长繁密,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阳光下焕发的青翠亮色,一直连接到荒芜的城池。

“古道”和“荒城”的意象,写出了古原的荒凉与空旷,也让诗歌的意境融入沧桑古意,渲染出别情的幽远与凄凉。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王孙,原本指贵族子弟,散落四方。《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借指隐士,这里指诗人有着高逸志趣的朋友。萋萋,草木茂盛貌。

又一次来送别高逸志趣的朋友,这茂盛而绵延的芳草啊,都寄托着我深邈忧伤的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借物抒情,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原草”,就是诗人“别情”的寄托之物。诗人处处写草,寄托的却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吟咏草的“一岁一枯荣”,也是比拟离别这种人生状态,是人世的常情。人有悲欢离合,一生谁不经历离别?所以离别者,人生常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无法将草烧尽,人生也解决不了离别这个问题。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古道”和“荒城”,将草原的时空打通,营造出荒寂凄迷的旷古氛围,写出离情这种东西,古往今来,都是人类面临的普遍情感。

最后转为自己送别的离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同绵延无边的原上草,无穷无尽。

这是以主观的离别之情去看原上草,从而使得整座古原上绵延不尽的萋萋芳草,都带着诗人的主观情感。

别情与“原上草”,相互生发,似乎无穷无尽,又萋萋满眼,写出了别情之深浓。

诗歌以“原上草”形容别情,出自古乐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的诗歌传统,以“青青河边草”的凄迷绵延,来表达对远行在外的夫婿的思情。

诗歌以“原上草”来表达送别的“别情”,营造了荒草凄迷的意境,打破古今的旷远时空境界,也正合着离别的愁绪情感,情景交融,通过一次的友人离别,写成人类普遍性的离别,这就让诗歌有了普遍意义。

诗歌的妙处,还在对“古原草”的描写,写得清晰,写得生动,写得古意,又写得神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人得见,人人都知,却人人都没有能说出。白居易这样的笔法,代人“发言”,言语通俗明了,自然天成,难怪震惊京华。《唐诗成法》说:“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具有哲学意韵,后世用来形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会因为扼杀力量而消灭,而是等待机会还能继续迸发出新的生命。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之上草繁盛,自生自枯随年月。野火不能绝根基,春来还能蓬勃生。

远处芳草侵古道,此方绿翠占荒城。送行好友欲分别,萋萋满眼似伤情。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