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身上有三个特点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品艺中国 2021-11-11 11:23:14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中国画 107.8×107.5cm 1963年作 潘天寿纪念馆藏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潘天寿先生?陈永怡  | 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专访 | 雅昌艺术网潘老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可见他对教育是多么重视。而最根本的,他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和创作推进中华文化整体的发展,他说过“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所以今天我们要从更为宏阔的角度来理解他。1940年左右,在重庆璧山,潘天寿先生对学生说:“我们救亡图存,无能为力,只有像泰戈尔那样——文化救国。你还年轻,要跟我一道刻苦钻研民族文化,努力攀登高峰,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下去,即使中国亡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还后继有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潘天寿先生始终怀抱以民族艺术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勇气,以及艺术创造的高峰意识。他以高峰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要求教育,一生都坚持对民族文化的信心。

潘天寿 雄视图   中国画(指墨) 347.3×143cm 1960年代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老身上有三个特点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一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入世精神,要承担责任,要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整个20世纪社会发展中,多数人往往被群体性的社会政治浪潮所裹挟,难以自持,只有极少数性情刚毅、思想独立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恒远的决心。在传统艺术受到冷遇和批判之时,潘天寿先生从未动摇过学术之心,他总是排除困难,为民族艺术发展争与呼。二是不计较名利,但一定要在艺术上超越。“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押解回故乡宁海批斗,回杭途中他在一张捡到的香烟壳背后写下了最后的诗,其中一首是“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他一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始终以践行的姿态投身到民族艺术事业,不逐名利,不计个人得失。这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但在遭受冤屈之际,他却超越了孤独、痛苦的个人存在感,而指向超脱、阔大和自由的自然观照。他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值得深读的人生大书!

三是创造性,他始终要创造出能够足以与别的绘画抗衡的艺术,他有天赋,自学成才,能够最后实现理想,但现在很多人有天赋却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潘天寿是他那个时代真正的创新巨匠。我们希望展览呈现这样的一种自觉地以传统为基础的创造意识、突破意识,不断自我否定和更新的勇气。我们也希望呈现一位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是如何从最初的一任性情,到复归传统,再破茧而出,进而紧握时代和社会的改革命题,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树立个人风格和艺术高度的。

潘天寿 映日荷花图轴137.5×276.8cm 1960年作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雁荡花石图卷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老不反对中西绘画的融合,他主张的是不能随随便便融合,要有学术性的、理性思考之下的融合,他与董其昌不一样,董其昌面对的是南北宗问题,他面对的是东西方的问题。他要创造的艺术是既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西方,他非常现代,他非但没有忘却传统笔墨的审美要求,反而在吴昌硕金石入画的基础上再次推进,把笔墨审美趣味推到了更霸悍的高度,营造出强大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格局,是走入现代的。

潘天寿 梅月图 中国画(指墨) 182×152cm 1966年作 潘天寿纪念馆藏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潘天寿先生?因为他就是一座艺术的高峰,他的艺术观点还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警示意义;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他的主张,他的创造性,他的使命感、自觉性,都是我们现在缺失的。其实潘老就在那里,是今天我们在寻找一些东西的时候又找到了他,这就是大师的意义。我始终强调,对潘老的研究要从当下切入,不要把他变得高不可攀。其实他面对的东西大家现在都在面对,关键是现代人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迎接挑战。

潘天寿文献图片

潘天寿出生地宁海冠庄“又新居”东大房

潘天寿就读的私塾中堂匾额

潘天寿24岁时所书“五叶流芳”匾

潘天寿  摄于20世纪20年代

1929年林风眠、潘天寿等赴日本考察

潘天寿与张振铎合影

20世纪30年代潘天寿与夫人何愔

1938年潘天寿(前排右二)与李霖灿等学生摄于沅陵国立艺专大门

潘天寿《治印谈丛》手稿 1944—1945年

潘天寿《己酉严冬被解故乡批斗师途率成》手稿

抗战时期潘天寿在湖南沅陵的住所

昆明呈贡县安江村,1939年国立艺专曾迁居此地

20世纪40年代的潘天寿

1956年对潘天寿等老先生重新安排的文件

中国画系教员及授课安排

潘天寿授课计划

潘天寿书法课时间

1958年,潘天寿在杭州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59年,潘天寿为鲁迅美术学院学生示范

1959年11月1日,潘天寿进行“中国历代绘画流派”问题的学术讲座

1962年潘天寿与郭沫若相聚于杭州,切磋画艺

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画

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1965 年潘天寿在杭州景云村寓所止止室作画

潘天寿  摄于20世纪60年代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