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林徽因肺病逝世,在她的墓碑上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在她走完人生的旅程后,她选择了以自己热爱的职业来定位自己的一生。
然而,对于林徽因的一生,更多人在意、聚焦的是解读她的感情生活和社交八卦,因此“民国第一才女”成了林徽因所特有的标签,然而她最在意的建筑师职业却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和误解。
时常有人质疑林徽因作为建筑师却并未留下多少建筑作品,若论专业著述,也明显少于她的丈夫梁思成。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女性的林徽因还需要承担起大量照顾料理家务,照顾家人的责任,而其丈夫梁思成的生活保障也需由她来负责。
很显然,望族出身的林徽因并不擅长料理这些维系一家老小日常生活的责任,但她却努力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她曾说:“我必须为思成和两个孩子不断地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辽、宋、清的建筑发展史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还要费劲得多。”
她的女儿也曾在回忆中提到:“她受过与她同时代女性相比更好的教育,有独特的艺术禀赋和才华,却由于时代的、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尽管如此,她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默默地作着开拓性奉献。”
在那个时代作为女性的身份,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种种的困难与限制。她曾在世界建筑设计最顶尖的学府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学习,却一直未能取得相应的文凭。原因无他,只因她的女性身份。
在那个时代,由于性别偏见、婚姻模式以及社会风气的因素使然,美国高校拒录女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疑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性,且认为男女同校不易管理。再加上建筑系学业繁重,还时常需要日以继夜绘图,甚至通宵赶稿,这使得学校认为一个处于婚配年龄的女生与一大群男生长期共处一室,有违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规范。
然而这一切的困难并没阻碍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热情。从1923年开始,19岁的林徽因就开始想尽办法与学校沟通,甚至请自己的父亲托人说情,希望可以以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履历打动校方,然而碍于校董的硬性规定,她的申请还是被拒绝了。当时的院长赖尔德建议她转报其他院校。
但在林徽因不懈的坚持下院长同意她入读艺术学系,在满足本学科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额外选修建筑课程。林徽因在明知将来没有学位,且需要承担双重学业的负担下,依旧义无反顾地报考了,毕竟这已经是她能争取到地最佳方式。
由此可见,林徽因对自己所热爱地目标非常坚定,而她在求学上更是表现出了超越时代地果敢和勇气。
入学后地林徽因开启了近乎疯狂地学习强度。为尽快修完艺术必修课,她一学期便选了10门课程,这意味着她每周上课地时间超过40个小时,加上作业和巩固地时间,她每天至少花10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最终以卓越的成绩,成功在第二年跳级大三,开始按自己的意愿主攻建筑学科目。
在学习建筑学的这段时间,除了女性不能选修的一门使用男模绘画的写生课和一门需要在建筑工地现场教学的施工课程外,林徽因取得的成绩与梁思成并无差距。且学习的第二年,成绩优秀的林徽因就被聘任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兼职助教,次年她又任宾大建筑系的指导老师,并单独进行授课。这两项聘任可谓是对林徽因优秀能力的极大认可,学院称:“这是一项非常高的荣誉。”
然而,由于女性的身份,最终优秀的林徽因还是未能获得公平的待遇。但是,在今年五月,即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给予她迟来百年的认可和正名。
关于她回国之后的经历和成就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小君就不需赘言了。然而她这段用于追求理想的经历,便已不负她“民国第一才女”之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