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书要读透,而不要贪多”的说法该如何理解?

风斯若之 2024-10-16 16:46:40

我相信有很多人是接受“书要读透,而不要贪多”这一理念的,而我相信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读透”与“不贪多”这两个核心概念,如果我们把本文的标题换成“书,不用多读,一辈子读几本书就足够了”,那么可能很多人的看法就不同了。虽说古时曾经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是,在当今世界,恐怕小学毕业时所学过的课本,也不止十几本了吧。

无论是否“多”,读书要读透——这一概念肯定是正确的,否则我们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读知识型的书籍总要记住一两个知识点;读小说要能够感受到书籍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读历史文化类的书籍要找到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是“读透”的表现。

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种要保证“趣味为先”的行为,因此,我对“读透”并没有什么苛求的想法,所谓“读透”,所追求的未必是大众认同,而是自己能够在读书中和读完后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读透”的书,并不一定会让人背诵下来,但是,却一定可以触发我们的许多灵感,让我们联想到更多这本书内容之外的什么。

“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不是要我们怀疑一切,而是要求我们不要“读死书”。读透,说的也不是能够复述书中的一切道理,而是要把书中道理的形成逻辑与我们的日常关联起来。把一切学到的东西“化为己用”,在“用时”不必再去翻看书本去查找信息、资料,这就是一种“读透”的上佳表现。

而至于“贪多”,我觉得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就我本人来说,我对于读书的“欲望”是没有止境,我总是希望自己读的书越多越好。我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贪多”,我之所以“贪”,是因为我觉得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给读书,开卷有益嘛;而我喜欢“多”,则是因为我觉得“兼听则明”,即便是主题相同的书,在不同的作者笔下的表现也有可能不同的,更不用说如今的世界瞬息万变,有太多太多我不了解的新知识,有太多太多我不敢想象的新空间。

在网上,我看到过不止一篇“让人们不用多读书”的文章,我觉得这种观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如果观点的分享者自己所读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数量级,之后通过对自己的经验总结而得出“不必多读书”的结论,那么分享这个结论至少是“一家之言”;而如果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自己就没有读过几本书,除了上学时的课本外每年只保持了“一本书籍”的阅读量,那么他所说的“不要多读书”就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多读书之后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平均每年读50本书的人,在保持了10年这种阅读量的前提下,回答“一年读50本书好还是5本书好”的问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年只读5本书,那么他怎么可能知道一年读50本书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呢?

多读书,是为了让自己通过“间接经验”接触更多的信息,从而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虽然说选择可能导致犯错,可是,这个世界上,谁不希望自己有更大的选择权与更大的选择空间呢?

1 阅读:10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