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斌教授:摘镜并非终点,高度近视患者应如何科学护眼?

有眼的视野 2024-02-28 18:48:50

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也是阖家团圆、共庆佳节的时刻。在这个温馨祥和的时刻,您是否希望以一个更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一年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对于那些每日与眼镜为伴的近视朋友们,是否渴望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现出更加清晰、自信的自己?是否将“摘镜”安排在了计划日程中?当然,摘镜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先别急!摘镜并不等于治愈,得先了解清楚,对于近视的治疗与矫正,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为了帮助大家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双眼,《国际眼科时讯》特邀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为大家提供一份精心准备的春节护眼秘籍。希望在这新春之际,每个人都能以更加明亮、健康的眼睛,迎接美好的未来!

01

高度近视是致盲元凶,摘镜≠治愈,更不能一劳永逸

高度近视不仅是屈光度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眼轴长度等更为关键的指标。当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者眼轴长度超过26.5mm时,即可被定义为高度近视。然而,公众对于高度近视的认识存在误区,许多人认为只要矫正了屈光不正、摘下眼镜,高度近视就得到了治疗。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都没有一种有效方法被证明能够根治高度近视。因此各种摘镜方法,如角膜屈光手术、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等,都只是矫正视力,并不能治愈高度近视所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病理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近视度数的增加,高度近视所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且还会逐渐加重。所以对于高度近视人群,尤其是成年以后,视力的损伤和盲的风险会越来越大。据多项眼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度近视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更需要加强对高度近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减少因高度近视导致的盲和视力损伤的风险。

02

高度近视并发症多、致盲风险高,尽早预防干预是关键

随着近视度数加深、眼轴延长、年龄增长,高度近视的眼部病理改变会越来越明显。如眼轴延长会导致脉络膜变薄,进而引起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变性,导致一系列的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包括但不限于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近视性黄斑萎缩、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牵拉性近视性黄斑病变以及与近视相关的青光眼和白内障等,这些并发症都可能导致视力损伤或视力丧失。此外,由于眼轴延长和视网膜与脉络膜的变性,视网膜脱离也成为高度近视患者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患者的视力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我们团队经过长达十年的深入研究与观察,发现45岁以上高度近视人群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十年后出现了明显的黄斑病变进展。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度近视人群面临的致盲风险逐渐增加。因此,对于高度近视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尽早采取近视相关防控措施,以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和恶化。

03

高度近视患者注意事项:科学用眼+定期眼部检查

对于已经成为高度近视的这部分人群,我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继续坚持科学的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避免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对于年龄超过四十岁、近视度数超过一千度的高度近视患者,仍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以及每年近视度数增长超过一百度,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为了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高度近视患者需要采取措施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若近视度数增长过快,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通过后巩膜加固手术来减缓眼轴的增长速度,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高度近视患者应每年进行眼部的全面检查,包括眼轴测量和OCT及散瞳眼底检查等,有助于及时发现黄斑病变等眼底病变,从而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对于近视性黄斑病变,尤其是近视性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可通过药物干预治疗;对于牵拉性黄斑病变,可以通过玻璃体手术进行干预。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因高度近视导致的黄斑病变所引发的失明风险。

总之,高度近视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用眼健康和定期的眼部检查,以确保眼睛的健康并降低失明的风险。

04

科学防控高度近视,患者与眼科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作为一名眼底病医生,我每天都会接诊大量的因高度近视导致视功能受损的患者。高度近视对视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性眼底病变会逐渐发展,导致视力逐渐下降,甚至进入低视力范畴。这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今,高度近视已经成为我国致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社会都应重视近视防控,降低高度近视的比例,从而减少因高度近视而导致的盲和低视力人群。

对于广大的近视朋友,尤其是家中有青少年儿童的家长们,应积极行动起来,做好近视防控工作。注重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的发生;对于近视患者,采取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科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于眼科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深入研究近视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目前,近视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难以制定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近视的发病机制。目前,药物、器具等延缓近视发生、发展的方法相对缺乏,仍需努力寻找更多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减缓近视的发展。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借助影像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更科学地管理近视人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期待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能够早日发现近视的确切发病机制和干预方法,更好地呵护近视人群,让他们享有看得见、看得清楚、看得舒适的权利。

最后祝大家“金龙翱翔、好运连连,

愿大家新的一年事业顺风,心想事成!”

魏文斌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副院长

教育部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宣讲团副团长

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小分队队长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0 阅读:0

有眼的视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