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代死囚临刑前,都说过哪些令人拍案称奇的话?

孙桓谈国际 2023-07-02 23:56:01
前言

自“法”这一观念在人类社会中被明确以来,死刑便是捍卫法律尊严的最高刑罚。

无论是先秦时期拟定的“墨、劓、刖、宫、大辟”还是隋唐之后的“笞、杖、徒、流、死”,死刑都是对待罪犯最为严厉的惩治手段。

然而,虽然被判处死刑的人结局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在面对死刑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表现。

翻阅典籍,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一些古人在面对死刑时,往往在临刑前的那一刻,会说出一些让今人看来极度反常的言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秦丞相李斯腰斩前的遗言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这个人的悲惨结局引起后世文学家和史学家不断地讨论。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他是儒家学说集大成者荀子的得意门生,学成后投入到吕不韦门下担任舍人。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受到“郑国渠事件”的影响,为了扫除国内的间谍,遂下达逐客令,打算一刀切把所有在秦国效力的别国人才全部离送出境。

这时李斯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到了,于是他立即上书秦王嬴政《谏逐客书》。

李斯向秦王强调了“人才不分国籍,得之可得天下”的观点,令秦王政醍醐灌顶,于是得以在秦国政坛上崭露头角。

此后他逐渐成为秦王嬴政的左膀右臂,在秦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中,较好的完成了后勤保障工作。

李斯更伟大的历史贡献在于秦统一后帝国制度的设计。

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嬴政不仅推行了郡县制,同时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

作为回报,李斯也成为秦帝国的丞相,把控朝政数十年之久。

久居相位的李斯自然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因此当秦始皇意外驾崩后,历史最终听信了赵高的谗言,选择矫诏逼死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扶苏,改立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可惜利欲熏心的李斯并没有看清楚胡亥和赵高的真面目,自己的相位才是赵高这个太监的终极追求。

胡亥继位的第二年,李斯就遭到了报应,最终被赵高诬陷,判了个腰斩。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和两个儿子被拖到咸阳的集市上受刑。

半途中李斯突然环顾左右,对着两个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

言罢父子相拥而泣,沿途百姓都为之落泪。

最终李斯伏诛被残忍地处以腰斩弃市,夷灭三族(父母族、兄弟族、子女族)。

李斯临终前并没有贪恋手中的权力和荣华富贵,反而追忆起自己发迹前在老家的田园生活,可见物质生活的奢靡只能满足一个人的生理需求,而能够触及到一个人灵魂世界的美好一定是精神层面的享受。

而李斯当初虽然生活清贫,但内心无比是十分放松和幸福的。

三十年的宦海沉浮令他感到疲惫和绝望,只有在这一刻,或许回忆起当初田园生活的美好,才能给这个死到临头的一代奇才以终极关怀。

李斯的这句话也引申出了好几个成语,如“东门黄犬”“东门逐兔”“上蔡逐猎”等。

事实上李斯的这番临终遗言也深得后人的共鸣,一代代追名逐利的王侯将相到头来,都会无比追忆最初的恬淡生活。

这句话也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一番。

“竹林七贤”嵇康临刑前的悲叹

中国古人对“琴”这种乐器有着特殊的情感,它被视作交心的工具。

“伯牙绝弦”上演了知音难求的生离死别,“人琴俱亡”抒发了睹物思人的情真意切。

但是要论及和琴有关的最遗憾的故事,莫过于嵇康和《广陵散》的典故。

魏晋时期,追求个性解放是士大夫群体毕生追求的境界,于是孕育出“竹林七贤”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而嵇康就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之首。

嵇康既是文坛领袖,也是杰出的音乐家,尤其善于抚琴。

嵇康不仅样貌出众,而且少年成名,因此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为妻,并积极入仕曹魏政权,官至中散大夫。

然而,嵇康活跃的年代,正是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历史时期,大量为夺权而使用的肮脏不堪的政治手段被嵇康看在眼里。

因此,嵇康在司马氏掌权后便辞官归隐,是为“竹林七贤”。

当好友山涛前来邀请他出山替司马氏效力时,嵇康断然拒绝,并挥毫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之于众。

这封信表面上是嵇康向好友山涛表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交友立场,实则处处含沙射影,表达自己对司马氏政权的鄙夷与讥讽。

最终,嵇康也因这封措辞严厉的信得罪了当权者,被司马昭手下的权臣钟会趁机构陷嵇康,最终导致嵇康被司马昭下狱,判处斩首。

据《世说新语·雅量》记载,行刑当日嵇康被带往东市,四周站满了围观的群众。

嵇康本人神色自若,并向监斩官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

索琴弹之。

这个要求得到了应允,于是嵇康临终前抚琴一曲,演奏的正是自己独创的《广陵散》。

一曲终了,嵇康无比惋惜地向着众人说了一番话:

“当初袁孝尼曾经向我求教《广陵散》,我却因为吝惜的缘故没有教他。现在看来《广陵散》终成绝响了。”

事实上,魏晋时期的士人喜欢谈玄论道,言语间多有弦外之音。

嵇康这一番话既表达出自己的《广陵散》空成绝响的遗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毕竟嵇康所处的历史变革期里,大量忠于曹魏政权、不愿与司马氏合作的士人遭到血腥清洗,而《广陵散》就如同是为他们所奏响的一曲挽歌。

嵇康一死,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对其才华和那首《广陵散》充满怀念。

于是乎“广陵绝唱”“嵇康东市”等成语运应而生。

而在后来的咏史诗中,歌咏这一段历史的作品层出不穷,如李白就曾写下过: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苏州才子金圣叹如何轻蔑凌迟

在古代死刑中,最为残酷的行刑方式叫作寸磔,也唤作凌迟。

据说只有大逆不道等罪行的囚犯才会被判处凌迟之罪。受此刑罚的人将被剥去衣物绑缚在一根木桩上,身上用渔网包裹,使皮肤从网眼中露出。

一名经验老到的刽子手按照网眼一片一片割下受刑者的皮肉,使之身心受到长时间的折磨,最终失血过多而死。

据说凌迟处死必须割满3000刀,中途为了确保受刑人不过早咽气,还会给他喂食参汤等营养液,足见这种酷刑的残忍程度。

历史上被凌迟的名人有很多,既有大忠臣方孝孺、袁崇焕等,也有大英雄石达开,还有大太监刘瑾,甚至有女性如努尔哈赤的女儿莽古济。

事实上,多数犯人在面对凌迟处死时都会被吓破胆,然而有一个人却对此云淡风轻,甚至死到临头还不忘恶搞一把,这个人就是清初苏州著名的大才子金圣叹。

金圣叹虽是一名落魄书生,但满腹经纶,作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曾计划完成《六才子书》,即以一家之言点评《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

可惜的是,金圣叹在只完成后两部作品后就突遭横祸。

金本《水浒》和《西厢记》多有独到见解,体现出金圣叹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审美视角,是非常珍贵的文学批评作品。

公元1661年,新上任的吴县县令任维初大肆腐败,鱼肉乡里,疾恶如仇的金圣叹对此恨之入骨。

恰逢顺治帝驾崩,金圣叹于是组织上前学习在文庙哭祭顺治帝,同时击鼓鸣钟以示对贪官的抗议。

金圣叹还绕过任维初直接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书,痛陈任维初的斑斑劣迹,请求朝廷罢免这个贪官。

结果令金圣叹没有想到的是,朱国治早已和任维初沆瀣一气,他们以金圣叹等人聚众闹事、惊动先帝英灵为由将金圣叹等七名带头义士逮捕入狱。

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莫过于江南。

此时朝廷见江南地区仍不安宁,于是打算杀鸡儆猴,便将金圣叹按“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决凌迟处死,史称“哭庙案”。

行刑当天,金圣叹发表了一番感慨,后被记录在当地县志中。

金圣叹表示自古以来杀头是最痛苦的事情,抄家也是最痛苦的事情,结果金圣叹却在偶然间得以同时尝到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这两种感受,也算是一次特别的体验,随即一笑赴死。

可见,金圣叹的思维确实异于常人,即便面对死亡他依旧能够从中找到全新的角度。

而更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当刽子手最后拔刀砍下金圣叹的头颅时,只见人头落地的一瞬间,从金圣叹的耳朵里居然滚出了一个小纸团。

刽子手见状吓了一跳,赶紧澄清不是自己塞在金圣叹耳朵里的,生怕上面写有反清复明的标语,于是立即捡起来呈给监斩官。

监斩官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一行字:

字付大儿看,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监斩官看后不无遗憾地说道:

“金圣叹果真是个奇才,死到临头还不忘戏弄一把。”

实际上,金圣叹的死只是时代的缩影,当时正是清朝入主中原的血腥镇压期,江南人民对清朝八旗的抵抗尤为激烈,为此清朝在江南反复制造大案,屠杀了大批反抗人士,合称“江南十案”。

而金圣叹也不过是王朝更迭过程中不幸被卷入斗争旋涡,最终身首异处的可怜人。

只是令后世愤愤不平的是,金圣叹这一死,《六才子书》的全貌也随之消亡,成为文学史之一大憾事。

结语

上述三人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所处的朝代不同,所遭受的刑罚各异,在面对死亡时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

李斯一生贪念权力,死到临头或许内心充满了后悔之情;

嵇康一生忠于曹魏,面对死亡时多半是对《广陵散》失传感到遗憾;

而金圣叹一生风流倜傥,面对死亡时更多的是蔑视与洒脱。

三人毫无例外都将成为时代的冤魂,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们所留给后人的启发却也足够沉重。

参考文献:

①司马迁:《史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

②刘强:《竹林七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

③陆林:《金圣叹史实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0 阅读:0

孙桓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