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我国原子弹研发女功臣,为国家3次说我愿意,隐姓埋名30年

谈古论今 2024-08-20 16:24:38

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三次为国家毅然说出"我愿意",甘愿放弃个人成就,隐姓埋名三十载,为我国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就是王承书,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女功臣。出生于1912年的王承书,从小就对物理学充满热情。她打破常规,成为燕京大学物理系唯一的女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面对重重困难,她坚持赴美深造,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然而,当祖国需要她时,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祖国至上"的情怀。

王承书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39年,她与物理教授张文裕结婚后申请赴美深造,却因已婚身份遭拒。面对不公,她据理力争:"女性的事业成就不应以婚姻状况来判定。"她的坚持最终打动了校方,获得破格录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期间,王承书潜心钻研,与导师乌伦贝克共同创立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气体输运理论,在物理学界声名鹊起。

然而,就在王承书的学术生涯蒸蒸日上之际,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面对祖国的召唤,她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可能获得的诺贝尔奖提名,选择回国效力。这条归国之路充满艰辛,但她始终坚定不移。在等待回国的七年里,她将珍贵的学术资料整理成300多个包裹,陆续寄回祖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好准备。

1958年,我国开始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急需相关人才。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询问她是否愿意接下这一重任。王承书二话不说,立即带领同志赴苏联学习。这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在物理界的所有成就,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令人钦佩的是,在学成归国的七天七夜火车旅程中,她就将带回的资料全部翻译完毕。通过两年的刻苦钻研,她迅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热核聚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1年,国家启动高浓铀研制项目,这是原子弹的核心燃料,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成功。由于项目的高度机密性,参与者需要隐姓埋名,甚至不能向家人透露半点信息。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而她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再次放弃已有成就,投身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王承书的带领下,研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64年1月,她们成功提供了原子弹所需的燃料保障。同年10月,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王承书等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即便在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之后,当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要求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时,她仍然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简单地回答:"我愿意!"就这样,她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在核爆炸研究中的贡献才为世人所知。

王承书的一生淡泊名利,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1992年,她的丈夫张文裕因积劳成疾去世,王承书将夫妇二人毕生积蓄捐出,建立了一所"文裕小学"。两年后,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女科学家因病离世。在遗嘱中,她交代将所有藏书和剩余积蓄全部捐出,并将遗体捐给医学研究,用生命最后的价值继续为科学事业做贡献。

王承书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她三次为国家义无反顾地说"我愿意",每一次都意味着放弃已有成就,投身全新领域。她30年的隐姓埋名,是对个人名利的彻底放下,是对国家事业的无私奉献。她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这个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王承书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个人的最大价值,往往在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0 阅读:30

谈古论今

简介: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