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各大互联网大厂貌似流传着一个说法叫——“35岁,一道坎”。
所谓“35岁,一道坎”,说的是那些在大厂工作的程序员们,当他们的年纪来到35岁这一年时,有可能会“被裁撤”的风险。
为此各大厂还有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一行为。
菊厂:放弃平庸员工;鹅厂:结构性优化;福报厂:向社会输送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型人才狗厂:这些人不是我兄弟“35岁”这一年龄段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负担最重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工作的时候,这个年纪被“优化”确实让人很抓狂。
恰好互联网大厂自带话题属性,被裁员工大部分来自优秀大学,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自然容易形成话题,久而久之就形成“35岁,一道坎”这一说法。
受这些大厂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做技术这行就是吃青春饭,年龄(35岁)一到随时有被优化的可能。
在我看来,工科专业只要有真本事,压根就不会有“35毕业危机”这一说,应该是越老越吃香才对。
不可否认互联网大厂每年都在“优化员工”,而且也正好卡在“35岁”这一年龄段,但不能仅凭这点就说技术这行有“35岁,一道坎”这一说法。
事实上不管哪家单位都有绩效考核,连续几次绩效考核不达标者都有被“优化”的风险,这点并不只存在于互联网大厂。
只要个人技术实力过硬压根就没有被“优化”风险,就算被“优化”又如何,转身再找个工作还不是易如反掌。
很多人对大厂员工有迷之崇拜,认为大厂出来的人技术很牛X。
其实不然,大厂出来的技术不一定都很牛。
想进大厂确实很难,单是想要拿到一个大厂的面试机会都不容易,非名校毕业几乎没机会。
但是真要进了大厂,每天的工作又不一定会很难,说不定普通大学毕业生中的优秀人员也可以适应。
头条大神九边不是说过嘛!大厂的面试给人的感觉是“招你进来想要你去研究造飞机”,当你通过层层严苛的面试进去工作后发现“日常工作就像是打螺丝”。
大厂人多,制度完善,为了保证一个庞大的系统正常运转,就必须让广大的基层技术人员有很好的可替代性,否则哪天这人有个头疼脑热上不了班,难不成系统就不运转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程序员只要负责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别的工作自然有另外的人来完成。
长期如此,个人的技术水平很容易达到开花板,可能这个时间正好就在“35岁左右”,一旦这个时候你没有比别人更出众的技术水平,很容易被刚毕业的小年轻“替换”。
这是没办法的事,刚毕业的小年轻工资比你要的低,学习动力比你强,关键是精力还比你好,自然是最好的替代人选。
说实话,进大厂工作时间久了有点像“温水煮青蛙”的感觉,看似安稳实则暗藏风险。
说个题外话:既然“日常工作就像是打螺丝”,那为什么大厂招人时要提那么严苛的要求呢?还必须要“985、211”学校的毕业生,干嘛不招普通大学毕业生呢?
头条大神九边也说了“招名校毕业生是最节省的一个办法”。
他给出的理由大致如下:
大厂人事没那么多时间去检测哪个人靠谱,哪个人不靠谱,也没那么多时间去试用观察,干脆一刀切,只招名校毕业生。
谁也不能保证每位名校毕业生都很优秀,但至少能保证他们过去一段时间内学习能力很强,这里各大名校已经帮忙排查过了,省去了用人单位的验证时间。
再有一个是,即使招到的名校毕业生表现不好,HR也不用为此负责任,都是按规定招的,谁也没法保证招到的每个人都很好。
如果招来的是一个普通院校毕业生,表现好倒也没什么,万一表现不好HR就要背锅,这人是不是和他有关系啊!为什么一个双非院校的毕业生都敢招进来?
听他这一说,感觉确实很有道理。
任何一个能为员工提供高收入、好福利、上升空间高的平台都会吸引大批人才,要想留在里面长久工作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哪天学习的脚步停滞不前了,很容易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与大厂用人习惯不同,小厂讲究的实用性,一人多才是常规操作,一旦你适应了工作,再找人来接替你很麻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培养,成本直线上升。
我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大厂员工,别看他们表面和气,内心底其实充满傲气,这种傲气不是出自他们自身技术水平,而是平台赋予的。
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技术实力确实不如小厂员工,大厂技术员讲究团队协作,每人负责一小块就行;小厂技术员讲究单打独斗,一人包缆所有工作。
拿电子工程师来说,大厂招人分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PCB Layout工程师等。
这其中每种工程师后面又有细分,比如软件工程师中又有各种单片机软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嵌入式算法工程师等等。
反正细分到每一块,尽量减少对个人的依懒性。
小厂就很简单,想要招一个电子工程师,要求是以上涉及到的全都会,没涉及到的就算了,等涉及到时你还要会,要求就这么简单又朴实。
这点大家看我的工作经历就知道。
我没接触过超声波这行,没关系学习学习就知道了,于是研发了“超声波风速风向”;
没接触过无线通讯这块,没事,还是多学习就会了,于是开发了Lora、NB-Iot通讯类传感器。
没接触过太阳能充放电电路,不好意思,销售已经签单了,这个你必须会,于是我又开发了太阳能供电传感器。
小厂就这样,大部分时候是市场赶着你往前走,有了订单稍微评估下,没难度要上,有难度也要上。
自己开发来不及就外购,但一定要排上开发计划。
什么,你说你没接触过不会?
这不是给你时间了吗?不会可以学啊!
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中,最后你终于成长为小厂的技术骨干,这时候哪来的“35岁,一道坎”。
这种技术积累不是大厂能比的,其实大厂员工“被优化”后也很好找工作。
有着大厂前员工这块“金字招牌”,很多小厂还是很欢迎的,只不过要看他们能不能放下身段来适应。
一个是小厂开不出大厂的薪资(开的出也会选应届生),另一个是他们的技术不全面,需要时间的成长,就这。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