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演化和归宿与其质量密切相关,恒星质量一般以太阳质量作为标尺,太阳质量约为2*10^30kg。现代宇宙标准模型认为,中大恒星演化晚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最终在核心留下一个致密的天体。
像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在宇宙中只能算偏小的恒星,演化末期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核心会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太阳质量8倍以上的恒星死亡时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太阳质量30倍以下的恒星,超新星爆发后有可能在核心留下一颗中子星;而太阳质量30倍以上的恒星则可能会留下一颗黑洞。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都是高致密天体,而且一个比一个质量更大,体积却更小,因此密度也越来越高。白矮星体积只有地球大小,质量却有太阳的0.5~1.4倍,密度每立方厘米可达1~10吨;中子星直径只有10~30公里,密度每立方厘米高达惊人1~10亿吨;黑洞核心是一个无限小的奇点,因此密度无限大,刚生成的种子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3~10倍。
早期,这些都是根据引力场论得出的理论预言,随着深空观测水平的提升,发现了宇宙中真实存在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而且发现得越来越多,这些极端天体是银河系和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天体。但中子星真的会在超新星大爆发后留下来吗,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
最近,迄今最厉害的韦伯望远镜通过对超新星1987A的观测,得到的数据与其前辈哈勃望远镜观测照片结合起来分析,解开了这个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超新星核心谜团,证实了其中心的确存在一颗中子星。
超新星1987A发生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心,大麦哲伦星云是银河系的一个卫星星系,距离我们约16万光年。也就是说,这颗超新星爆炸的光经过16万年的传播,于1987年2月到达了地球,被正在兴起的天文望远镜所捕捉。
这是自1604年以来,人类观测到距离我们最近并且最亮的一颗超新星。37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锲而不舍的研究着这颗超新星,但无法弄清核心到底是不是存在一个致密天体。根据观测到的中微子波,表明其可能产生了一颗中子星,直径约为20公里,但仅凭这些线索难以得出可靠结论,各种可能性一直在讨论中。
迄今最牛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于2021年发射升空,让人类的观测手段又提升了一大步,韦伯望远镜可以观测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且具有比前辈们更高的分辨率,因此一启用,就不断有了令人震撼和惊喜的新发现。2022年7月,韦伯望远镜对准1987A观测了9个小时,有了突破性进展。
韦伯望远镜观测到1987A超新星的核心具有电离氩气和硫气体,这些气体只有中子星才能够触发,是这些原子被中子星辐射电离的证据,因此可以视为中子星存在的“指纹”。由此科学家们认定,这是迄今为止超新星1987A的核心存在着一颗中子星的最有力证据。
中子星由于太小,形象地说,只相当我们地球上一个中小城市,在太空中就是一粒尘埃,且距离地球很远,迄今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中子星都有数百光年,因此即便再好的望远镜也无法直接观测到。
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观测到中子星,是因为中子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别是其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像灯塔一样扫射过太空,当这束电磁辐射扫过地球时就会被射电望远镜所捕捉。至今,已经有数千颗中子星被发现。
超新星爆发后,核心会被尘埃所遮挡,因此一般的望远镜很难看到核心的情况。韦伯望远镜的红外波段观测,可以穿透迷雾看到真相,因此才解开了科学家们几十年的观测谜底。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Patrick Kavanagh说:“这是自爆炸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现在我们找到了”。
这项研究被刊登在世界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上,斯德哥尔摩KTH皇家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研究团队的Josefin Larsson说:“数据质量非常高,比我想象的要好许多”;另一位天体物理学家Mikako Matsuura则说:“JWST(韦伯望远镜)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望远镜,可以提供这样的发现”。
这次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证明了真正的科学理论是能够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蕴藏着无数的奇观和秘密,科学理论还预言了许多尚没有证实的东西,如白洞、虫洞等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得到的真相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次发现的证据依然是间接的,望远镜并没有看到1987A核心中子星的真正样子。但随着超新星的继续膨胀,阻挡核心的尘埃会越来越稀薄和消散,科学家们确信,核心的中子星终究会暴露出来,让我们期待。
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理解合作。
参考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528-4?utm_source=Live+Audience&utm_campaign=d9ad4e8e7d-briefing-dy-2024022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b27a691814-d9ad4e8e7d-514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