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溪公社紫岭知青场全体知青留影(1975年5月)
(周建平博士,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此文为周建平在韶关市武江区山蕉知青园举办的“知青畅谈会”上的主题演讲录音整理。图片由老知青谭富堂等提供)
尊敬的知青朋友们,大家新年好!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今天这里,广州韶关的老知青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隆重举行纪念73届上山下乡50周年“知青畅谈会”,我感到格外的开心与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以及我个人,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离别50年,弹指一挥间。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又是白头翁。今日如愿相聚,延续知青故事。在此谈三点感想:
老知青重返仁化县扶溪紫岭知青林场(2013)
一、我们“这一代”
知青,曾经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被称之为“这一代”。沉重而又坚韧。
老知青看知青园,缅怀青春岁月,回忆奋斗时光。分享乡村振兴成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情乡愁,知青情结,随时光流失与日俱增!犹如历史的涓涓细流,在漫长的岁月中积聚,终于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河。
近年来,北大荒、海南岛、云之南、戈壁滩,知青下乡周年纪念纷纷举行,从个体到集体,从自发到政府邀请。形成一股知青返乡省亲的热潮。
仁化县扶溪紫岭知青林场的“热汤”(温泉)(2013)
中国知青博物馆、国家方志馆知青馆的建立,使知青这一鲜明的时代特殊符号,镌刻在中国的史志丰碑上。知青纪念雕塑知青文化园,在各地犹如雨后春笋。
如今,知青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文学到影视,从美术到音乐,从历史研究到各类知青社团的成立。知青文化引起社会关注: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等,影视作品《知青》、《山楂树》等影响全国。当年的《小芳》唱遍大江南北。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刻划出“这一代”撼人心魄的青春印记。
“这一代”,背负着共和国的艰难困苦,祖国没有忘记;铭刻着时代的记忆,社会不会忘记;亲历过苦难与光辉,知青自身不会忘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泰戈尔诗:“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仁化县扶溪紫岭知青林场的知青2013年回到林场(资料图片)
二、怀旧的情结
今天相聚,不禁要问,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重蓬?是一种什么情怀,让我们割舍不断?又是一种什么信念,让我们达成谅解和新的默契?
这就是怀旧的力量。怀旧是对美好的眷恋与追忆,是心理补偿最佳方式,是人生信念与价值的坚守。
“这一代”,大多没有惊涛骇浪的经历,没有万人瞩目的辉煌。但都在坚守自己的初心与梦想,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代”,经受过锻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续写知青人生的故事。正如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所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岁月匆匆,逝水年华。怀旧,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追忆昔日,是否会为自己过去的轻狂偏执而喟叹?是否为曾经的精彩而呐喊?是否为不可重来的际遇感到懊悔与无奈?
仁化县扶溪紫岭知青林场、茶场女知青2013年回到下乡故地(资料图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看到去年9月16日,仁化中学73届同学(知青)聚会的照片和视频,感慨万分!创意新颖,组织周密,红红火火,出乎意料之外。自由的舞姿,畅怀的放歌,激情的朗诵,精彩的表演。多才多艺活力四射!熊熊篝火燃起青春烈焰,欢声笑语满满的正能量!
情是一团火,把酒回首情更热。
老知青的生活姿态,令人振奋、羡慕和向往。同时,我也因为没有能够参与活动感到遗憾与愧疚。但是,尽管没能参加活动,也都被每一张的照片所深深打动!被聚会的欢乐气氛所强烈感染。
老知青同学的生活各自精彩。历尽沧桑的这一代,始终如一、芳华尽放,坚韧、乐观、积极进取,这就是“这一代”的精神风貌。
老前辈有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1949年李劫夫创作的歌曲)。
有一句戏剧台词,“揪住青春的尾巴”!
杨利明的经典话剧《地质师》有一句名言:“到临死前一天,重新开始生活也不会晚”。
仁化县扶溪公社紫岭林场女知青(1975年资料图片)
三、我们的故事
日月星辰,天涯海角,无论在何方,总会有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年的同甘共苦的同学朋友,现在怎样?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记得那年我出访德国法兰克福,接到电话,紫岭知青聚会,极为羡慕!
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大使馆考察时,看到知青组织下乡故地重游的短信,向往不已。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授课时,看到知青老大哥谭富堂在座,他已经是成绩显著的知名摄影家,韶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令我感到振奋,感到自豪与骄傲!
2023年10月19日,我在老干大学刚讲完课,一位七十多岁的学员,拿着他的作业(一本诗集)送我。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相遇!这位学员居然是当年仁中的老师郭甘棠,当老师前是一名广州知青。曾经的老师,今天的学生!过去的学生,今天的教授!
抬眼望,大课堂里200多学员大多是老知青!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还来学习,为什么还要读书?初心与梦想,不懈的追求!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图左起:郭甘棠、周建平
当年仁化附中老师、后来成为知名大学教授周佐衡给我发过一段信息:“趁还是活力充沛的时光,做自己多年想做又无暇去做的事,读多年想读又无暇细读的书。随心随意,悠闲自得,享受这黄金的岁月吧!”
周佐衡(左五)、陈旭丽(左一)老师夫妇
知青朋友,让我们从怀旧中寻求“新”的力量吧!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东汉末年·曹操)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杨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聊一聊那沸腾的“热汤”(林场温泉别称),聊一聊那绿色的友情。
知青故事总要说个够,战斗岁月永远记心头!
爱也依旧,情也依旧,还有当年的好朋友,一起向前走!
祝福大家!
仁化中学73届高中毕业50周年联谊活动合照(这批同学毕业后大部分上山下乡)
周建平教授与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为硕士研究生授课(2009年)
周建平教授与2012届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合照
左起:周建平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武保教授摄于美国哈佛大学大学(2015年)
周建平博士在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作主题演讲(2023年11月16日于肇庆)
整理发布: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责任编辑: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