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详解宝玉摔玉,妹妹哪句话惹哥哥不高兴了?

经纬讲小说 2024-04-18 23:24:00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今天咱们继续聊第三回宝黛初见。上一期咱们咱们讲了林妹妹的眉眼、体态以及她的病态美。可以认为,这就是宝玉对黛玉的初步印象,可谓是飘飘若仙,楚楚动人。宝玉在仔细端详了之后,随即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咱们知道啊,这两人因为有前世羁绊,所以在初次见面时就互相产生了既视感。在刚见到宝玉时,黛玉的反应是大吃一惊,心里想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但她只是在心里面嘀咕,并没有说出来。

而宝玉则是直接说出了口,并且还不是用的疑问句,说咱俩以前是不是见过啊?他说的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是十分肯定的语气,而且是笑着说的。前面不就说他是“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嘛。这些细微之处,既表现出贾宝玉的天真烂漫、落落大方,也说明宝玉一打眼就对林妹妹产生了好感,有点一见钟情那个味了。

而黛玉是什么表现呢?她并没有顺着宝玉的话往下聊,说哎呀我也是呀,我也觉得你好面熟啊。她就没作声。之前咱们聊过,整个初相遇这一段,黛玉几乎都把自己的情绪压制得死死的。可能就是因为之前王夫人警告过她,所以她此时还不太敢招惹贾宝玉。但可以想象,在这宿命相逢的时刻,她肯定也是心潮起伏的。

接下来贾母笑骂宝玉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但就当是旧相识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这话表面上是解释给贾母听的,其实是说给黛玉听的,希望妹妹不要拘谨,就当咱俩是老相好就行了。可见宝玉想要迅速拉近和黛玉之间的距离,对妹妹的好感正在无限上升中。所以,接下来宝玉主动对黛玉说的第一句话,这就非常关键了。

按常理啊,两个初次见面的人,一上来应该先说几句客套话套套近乎,你叫啥呀?几岁啦?家里怎么样啊?但贾宝玉不是。他问林妹妹的第一句话就直指核心:“妹妹可曾读书?”

这里有条批语,说“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确实是妙啊。宝玉为什么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问这么一句啊?宝玉当然不是不读书的,他只是不爱读“四书五经”那些所谓的正经书,甚至对那些书是嗤之以鼻。他喜欢的是诗词曲赋之类的杂书。而他之所以问林黛玉读不读书,显然是他想知道这个神仙般的妹妹究竟和自己是不是一路人。假如黛玉回答说,我读过书,我读女四书,我读列女传。那宝玉对黛玉的好感必然会大打折扣。

但你说这事巧了不是?黛玉还真的读过四书。之前贾母问她时,她就回答说只读了“四书”。这个“四书”可能不是指男人读的应试参考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这些。而是“女四书”,《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都是宣讲贞烈贤良这些封建道德的。

当然黛玉很可能不只是读“女四书”啊,之前咱们在“贾雨村是不是个好老师”那一期曾经提过,虽然不能确定贾雨村都教黛玉读了什么书,但贾雨村本身就是个不错的诗人,他对文学的喜爱可能会对黛玉有所影响,黛玉也肯定是爱读唐诗宋词这些书的。

但黛玉当时为了讨好贾母,不想提自己读这些杂书,所以就说自己只读了四书。但她随即发现,贾母对女孩读书这事好像不太感冒。于是当宝玉再问她读什么书时,她立即就改了口,说没读过书,只认得几个字而已。却没想到歪打正着,她这一改口,却恰好投了贾宝玉的缘。你说巧不巧?在宝玉看来,别说妹妹还认字,哪怕一个大字不识,都比读那些忠孝节烈的强一百倍。

可想而知,此时宝玉对黛玉的好感又进一步提升了。他又问,妹妹的名字是哪两个字?黛玉告诉他了。宝玉又问黛玉表字是什么,黛玉说无字。宝玉就笑道,你看他又笑了,自打见了林妹妹,他这笑就藏不住。他说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为妙。

颦就是皱眉、蹙眉的意思。黛玉不是似蹙非蹙,总皱着个眉头吗?宝玉这里多少有点放肆了,他这就是给黛玉起外号呢,说她是“皱眉头小姐”,但是叫她“蹙蹙”、“皱皱”都不好听,颦颦似乎听着还不错,其实就和咱们给人起外号“胖胖”没啥两样。他这是在调戏,不对,调情?也不对,调笑?调侃?反正就那么个意思吧。可见这宝玉确实是口无遮拦,所以他后来动不动就说什么“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什么“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这也就不奇怪了。当然了,他的口无遮拦基本只针对黛玉啊,对别的人他大体上还是有分寸的。

宝玉给黛玉起外号,这其实是很亲昵的一个举动。要放以后的黛玉啊。就算她心里偷着乐,表面上也不能给宝玉好脸儿。但此刻的黛玉毕竟初来乍到嘛,还不熟,她还表现得比较矜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也确实不好表态嘛,所以干脆就一声不吭。这个场面多少有点尴尬。就好比说相声,逗哏的抖了个包袱,但捧哏的不接,这戏就演不下去了。好在周边还有其他姊妹,虽然迎春是二木头,惜春还小,指望不上他俩,但幸好还有探春在。探春是宝玉的亲妹妹,性格上也比较活泼开朗,由她来接宝玉的话,最合适不过。她就赶紧接上话茬儿,化解了宝玉的尴尬。由此可见曹公行文之细腻,什么场合谁该说话,谁不该说话,这都不是随便一写的。

探春就问宝玉“颦颦”是出自什么典故。宝玉一看有人接话,兴致上来了,就开始信口开河。他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古今人物通考》,查无此书,应该是宝玉的杜撰。不过他对“黛”这个字的解释倒不全是瞎编。黛是一种矿石,也叫石黛,呈青黑色。因为这石头的肌理比较细腻柔润,颜色也好看,非常适合用来画眉。所以古人就把它放到专用的“黛砚”里,像磨墨一样把它磨碎了,兑水调匀了,这就是非常好的画眉的颜料。

可能宝玉不知是从哪本歪书杂书上看到了这个典故,正好今天就用上了。但他也不方便说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就编了个《古今人物通考》。探春笑话他说,只恐又是你的杜撰。他也就哈哈一笑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是我杜撰不成?”就把这事糊弄过去了。

那么黛玉对这个表字,或者说这个外号,究竟接不接受呢?显然是接受的。不仅接受,而且还相当喜欢。后来贾母、探春等人都用“颦儿”称呼过她,宝钗更是经常叫她“颦丫头”。她要是不喜欢,摆几回脸色,别人自然就不会再这么称呼她了。

再比如第四十二回里,黛玉调侃宝钗,说她帮惜春拉绘画用品的单子,结果把自己嫁妆给写上了。宝钗把她按在炕上,要拧她的嘴。黛玉就撒娇道:“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轻重。”可见啊,黛玉不仅喜欢别人叫她“颦儿”,她也这么称呼自己,可见她对宝玉给起的这个昵称是相当满意的。

接下来就是宝黛相见这段戏的高潮部分了。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这个问得好啊,你叫黛玉,你怎么能不带玉呢?哈哈,不好意思啊,我知道谐音梗不好笑。黛玉就说“我没有那个”。如果黛玉只回答这一句,说不定啊,宝玉还不至于犯这么大的病。关键是她偏偏多说了一句,“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这话本来也没什么毛病,而且是有点儿捧着宝玉的感觉,对吧?那意思就是,你是天选之子,你高贵,我是普通人,我哪配有那个东西啊?

没想到这句话一下就把宝玉给激着了。他一把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请注意啊,是狠命摔,可不是做个样子。他怎么说的呢?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可见宝玉主要生气在哪里呢?是“人之高低不择”。这真不愧叫“行为偏僻性乖张”啊,他确实和正常人有点儿不大一样。咱们要是有个稀罕物儿,别人没有,那不得成天带着到处去得瑟啊?尤其是小孩,就特别爱炫耀自己独有的东西。但宝玉压根就没有这个想法。贾母等人去哄他时,他说“家里面姐姐妹妹们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宝玉性格中的两个特点。首先是他以女性为贵。他认为有什么好东西,首先应该由女孩子来拥有。他就完全没有男尊女卑这个想法,甚至认为更应该是女尊男卑才对。他说别的姐姐妹妹都没有,他觉得没意思。他可没提别的兄弟们也没有。在他心里,就觉得贾珠贾琏贾环他们就不配拥有这玩意儿。

其次呢,宝玉主张生命平等,不分贵贱。而且他不是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去教育别人。他是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虽然他含玉而生,好像是无比尊贵的天选之子,但他并不喜欢这个身份,也不觉得自己就比其他人高贵。他更希望做一个普通人,和其他人一样。如果通灵宝玉的存在使他和其他人有了隔膜,有了差别,那他宁可不要这块玉,或者说,他从来也不想要这块玉。无论之后,宝玉又经历了哪些成长,哪些转变,但是对女子的尊重和对平等的追求,这是贯穿他生命始终的,从来没有改变过。

而贾母为了哄他,就编了个谎,说你妹妹原本也是有玉的,只不过你姑妈死的时候拿去陪葬了。这个谎编的其实挺拙的。但宝玉确实是比较天真啊,也是因为年纪小,一听,觉得有道理,就不发飙了。

接下来就该安排睡觉觉了。贾母本来打算让黛玉住在碧纱橱里,把宝玉挪出来,和贾母一起睡在套间暖阁里。碧纱橱是房间里的一种隔断,中间两扇可以开关,上面安装着玻璃,或者糊着各种颜色的纱,所以叫碧纱橱。这里说让黛玉睡在碧纱橱里,不是说有一个橱,把黛玉装里边,它指的是碧纱橱隔出来的里间。

套间一般指正房两侧的房间。暖阁就是在套间里面再隔出一个空间来,内设炕褥,两边安有隔扇,上边有一横眉,做成一个床帐的样子。

贾母想让宝玉和他睡在暖阁里,但宝玉不想,他说我就在碧纱橱外面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他说的就是指这张床。话说的挺漂亮,像是在为贾母着想,实际上啊,显然宝玉就是想和林妹妹靠得近一点嘛,两个人就只有一“橱”之隔。

宝玉睡了之后,袭人就过来看望黛玉。这里对袭人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她姓花,本名珍珠,本来是贾母之婢。贾母觉得她忠诚可靠,就把她给了宝玉。

按照原文的这个说法,那么袭人的原名应该叫花珍珠。不过在清虚观打醮那一回里,书里又写道,跟着贾母的四个大丫头,分别叫鸳鸯、鹦鹉、琥珀和珍珠。这里又出来一个珍珠。而且这些丫头的名字是互相对应的,鸳鸯对鹦鹉,琥珀对珍珠,这感觉上就不太像是她们自己的本名,哪有这么巧的事儿啊?这应该是主子赐给他们的名,或者说这是主子给的一个代号。袭人跟了宝玉之后呢,珍珠这个代号就空出来了,于是给贾母又补了一个丫头,沿用这个代号。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珍珠就不是袭人的本名了。除非就是这么巧,她本名是珍珠,代号也是珍珠。

但即使真的这么巧,其实也还有矛盾。严格说啊,袭人是老太太派给宝玉的人,还不能算是宝玉的自己人。第三十六回里,王夫人问凤姐,老太太房里有几个月钱一两的丫头?凤姐儿说有八个,不过现在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也就是说,袭人的编制还是算在贾母屋里的。而且凤姐还补充道,不能把袭人算成是宝玉的人,把她这一两银子裁了,除非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才可以裁她的。这么看的话,老太太并没有在袭人离开之后补进来一个丫头。那么难道说,袭人虽然真名叫花珍珠,但是她在贾母身边时,她的代号并不叫珍珠,叫珍珠的丫头是另有其人。哈哈,这实在是有点搞笑哈。当然,袭人她原名叫什么,她在贾母身边的代号叫什么,这并不重要,说不定就是作者写着写着把这事给忘了呢?所以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趣谈,了解一下就行了。

那么花珍珠来到宝玉身边后呢,宝玉就给她改名叫袭人,这是来自陆游的一首诗《村居书喜》。

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诗里有这么一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扑面而来,便知道天气暖和了。喜鹊欢快的叫声穿林而来,就是天晴了。前面四句都是描写景色的,咱们主要看后面这四句。坊场酒贱贫犹醉,就是说这里的酒很便宜,穷人也能买得起,也可以高高兴兴的谋一场醉。原野泥深老亦耕,农忙时节,老人也都去田里耕种。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最高兴的事就是早早的把税都交齐了,一整年都不会有小吏上门来打扰。

这首诗描写的是优美的山林景色和惬意的田园生活,隐隐有着避世隐居,不问世事的心境。这不正好就是宝玉的心之所向吗?他肯定特别喜欢这首诗,所以当知道袭人姓花时,他一下子就想起这首诗来,就起了袭人这个名字。从这些小细节,都可以让我们去理解去深入宝玉的精神世界。

咱们继续说,袭人去看黛玉。之前宝玉摔玉的时候,黛玉没有任何画面,没有一笔提到她当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可能她是被吓呆了啊,也不知应该作何反应,直到现在才缓过味来。毕竟这事多少算是因她而起的嘛,她就觉得挺委屈,挺尴尬,可能也挺懊悔,觉得自己说错了话。她说今日才见了,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若摔坏那玉,岂不是因我之故。可见她是把这个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她就在那儿淌眼抹泪。而袭人是多么心细如发善解人意啊,她显然想到了黛玉可能心里不好受,所以服侍宝玉睡了之后,她就赶紧过来看黛玉,说了两句劝慰的话。

聊过几句之后,黛玉就顺口问了一下,那块玉是怎么个来历?袭人简单讲了讲,还说我把那块玉拿过来给你看看。黛玉连忙阻止,说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不迟。

但是明日黛玉就看玉了吗?书里没写,很可能没看,至少是没仔细看,没认真看,不是很想看。事实上,整个八十回里,都没有写黛玉多么热衷于去研究那块玉的花纹样式之类的。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她以及她的前世绛珠仙草,与这块玉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这块玉所象征的,或者说所带来的金玉姻缘,日后还成为宝黛爱情的一大阻碍。所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这一回里宝玉摔玉和黛玉不看玉,可能就是他俩拒绝金玉姻缘的一个暗示,或者说是一个前兆,一个铺垫。通灵宝玉究竟长什么样,前面都只是零零散散、云山雾罩地写了一点点,直到金玉姻缘的另一主角宝钗来了之后,才从她的眼里,看到了这块玉的全部真貌。这显然都是作者的有意设计。这是后话,就不多说了。

好,那么到这里,第三回中的主要情节,咱们就算是说完了。下一期咱们再回过头来查缺补漏,讲讲之前没有提到的一些小知识小典故,以及一些有趣的小细节,比如荣禧堂的情况啊,两个舅舅为什么不见黛玉啊,等等。请大家轻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