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国家改革,为何戊戌变法会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成功

贪吃的骆驼 2023-08-30 11:32:46

01

公元1852年3月,时任美国海军工厂的司令的美国“海军的蒸汽船之父”马休·佩里,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命。

美国政府任命他为东印度舰队的司令,主要工作是“说服”闭关锁国的日本,向美国敞开贸易合作的通道。

马休·佩里带领着几艘先进的舰船,于当年的年底出发,第二年年初到达日本,在到达日本之后,马休·佩里向日本天皇递交了国书。

不过只知道自己国家军事实力强劲,而日本此时还很落后的马休·佩里,并不知道自己的国书实际上并且没有交到日本天皇的手里,而是交到了日本实控权力机构“幕府”的手里。

因为日本当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国家的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并不敢拒绝,只是用需要时间考虑来拖延,于是马休·佩里就打道回府了。

但是第二年,马休·佩里带着更多的舰船又回来了,这次日本幕府只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02

那么日本幕府为什么敢“背着”日本天皇,和美国签订国家层面的不平等条约呢?

原来古代日本在常年混战时期,掌握兵权的将军们获得了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力,而原本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天皇,慢慢就成了傀儡。

甚至在1615年的时候,日本竟然还颁布了一部叫《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的红头文件,明确规定了天皇不得参政议政。

这种天皇被架空,而掌握兵权的将军统治日本的时期,一般被称为幕府统治时期,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二百多年。

那么幕府将军们握有实权,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取代天皇呢?

在古代,要想坐稳皇帝这个位子,不光要靠兵权这种硬实力,还要有被广泛认可的民意基础,否则后患无穷,幕府将军虽然有实权,但是日本现存的各种理论基础,都不足以支撑他们中的一个当皇帝,如果有人硬要当,那么别人也会觊觎这个位置,那么到时就得不偿失了。

03

在幕府的统治时期,整个日本的底层生态,也像传统的王朝一样,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慢慢崩塌,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的资源不停向上富集,而底层的大多数则被压迫的越来越厉害。

1854年的美日不平等条约签订,就像一个导火索,彻底点燃了底层日积月累的不满情绪,广大的基层纷纷站出来要求消除幕府,让天皇重新回归政治。

面对广大的基层民众,幕府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最后只好妥协,让天皇重新站回了前台,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和谐,但总之最后获胜的是“倒幕派”。

当时赶上了这个好时候的天皇,就是被后世捧成神的明治天皇,而实际上,明治继位时才只有15岁左右,他本人长于深宫,家族又一直被幕府严防死守,你要说他天生就有破旧出新的愿望和能力,其实会很不现实。

04

幕府统治结束之前,日本国内的整体运行,基本上就是闭关锁国式的发展,因此明治天皇,及其他背后的政体开始新的统治以后,自然就要想办法破旧出新。

而当时日本常年当作榜样的老大哥华夏,此时的发展也被欧美拉下了一大截,再加上美国等欧美国家已经让日本看到了他们的强大,于是这个新上台的政体就开始计划以欧美为榜样,进行改革。

日本的这次改革很成功,让原本和大清一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了可以觊觎大清领土的强国,后来华夏的一些人再想搞改革的时候,还纷纷把日本当成了学习的榜样。

05

公元1894年,通过明治维新强国的日本,开始正式向昔日的老大哥动手,结果大清被打的只好签下了《马关条约》。

后来大清中的一些人痛定思痛,就开始想着也在大清国内搞改革,当时推动大清改革的核心人物,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文人康有为。

康有为在得知大清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号召了上千在京准备k参加科举的士子,向光绪皇帝递交请求改革的请愿书,这场浩大的请愿行为,史称“公车上书”,但当时掌控大清的是慈禧太后,所以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机会接触这封请愿书。

后来康有为考进了体制以后,才又给光绪上书,希望能在大清搞改革,光绪这个傀儡皇帝本人有改革的意愿,但掌握实权慈禧却不愿意。

后来光绪以退位作为要挟,慈禧才允许他去试一试,但她本人却持保留态度。

06

光绪因为本人不掌权,想改革的又主要是康有为这样的新人,所以改革阻力很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也开始变得不耐烦。

光绪为了达偿所愿,竟然计划招袁世凯武装进京,打算用非常手段完成改革,但是他的这一计划,直接威胁到了慈禧太后,以及庞大的守旧势力的的安危。

袁世凯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光绪这帮人的实力,远不如慈禧那帮人,于是一边答应光绪,一边直接就把光绪卖给了慈禧。

慈禧本就大权在握,自然很容易就把光绪给控制住了,既然光绪本人有错,那么戊戌变法自然也不能是对的,因此戊戌变法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纵观这些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明治维新的成功,是改革派占据上风以后,顺势而为之后才推动的,而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当时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别说控制一个国家的走向,就连保护个人安危都做不到,所以同样是封建体制下的改革,一个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个则很可惜的失败了。

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