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我的兵工生涯》:郭联志曾在省军区系统之下,同属一家!

公孙小陈 2024-05-23 03:34:38
郭联志(南州木棉)撰文

郭联志当年老照片

(按:读此郭教授之美文,很有感触,因为笔者1972年从知青入伍到福州军区体工队男排,战友占庆章、周小华等人都来自兵工厂。所以,常常听到许多大山深处神秘的兵工厂故事,从而怀有敬畏。1985年,调到福建省军区男排任主教练后,与有兵工经历的干部接触更多,印象特别深刻。如此算来,郭教授居然和咱有过同系统之谊,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英雄不问出处。)

那是遥远的70年代…

1969年是县里上山下乡元年,几乎所有的老三届都下了乡。至于要煅炼到什么时候,谁也不知道,那时口号是扎根农村一辈,至于如何扎根一辈子,上面也没说。

到了1970年,开始有所转机,首先是宁化兵工厂来招工,县里去了一批,大部分是原县委机关的孩子,罗书记的二女儿、刘副书记大女儿等都去。不过到了八十年代,都调回了漳州。

接着地质队去了一批人,漳州邮电局、漳州糖厂也来招了一批人,还有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也来招人。建设兵团既招知青,也招社会青年。外出工作的知青信息反馈回来,山区条件辛苦,所以像刚一招工,领导干部子女就冲兵工厂去的热情已经消退。

1971年底,福建省军区国防工办又下来招工,是招去龙岩八一指挥部的,这批职数全给西潭人民公社。西潭公社是1969年上山下乡知青最多的公社。最后除了小刘是红星农场来的外,清一色西潭知青,全部是贫家子弟。

后来才知道八一指挥部是炸药厂,对于干部子弟没有吸引力。好在八一指挥部准备下马,把招工指标都给了三一三厂。所以我们这批招工,从体检到北上,拖了大概三四个月,记得十一月我就从乡下回家等通知出发,等到二月四日才起程。

招工身体条件较为苛刻。一不能有近视、二不能有高血压。营养不良倒没关系,李国红肝肿大,验血没问题,就过了。验眼睛是从反光镜看视力表。

三一三建于一九五八年,本来说建起重机厂。那时没六九年“靠山、分散、隐藏”的说法,离城只六七公里,比六十年代建的小三线厂在大山里面好多了。生活条件最好是龙岩风动厂,也是五八年的工厂。

三一三那时属省军区管,1973年才重归省管。所以厂里宣传队、篮球队经常以省军区队名义出征。

那时车间科室全部按部队建置设置,我所在八连是检验连,后改检验科。所在车间是总装车间叫四连。

分配工作时,就被李师傅点了去,到六八二处理班去,六八二说明书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都成为历史文物了。

那时工厂生产条件差,四车间厂房很多是木板房,夏天高温时,室内都四十度。省里林导下来车间,边打纸扇边参观。据说69年,工人为援越赶工都有昏倒的。

去的那年,正好是林彪事件以后,工厂开始整顿,抓产品质量。八班小林在检炸药包时用错中文印章,全排抽其他班人员去返工,忙了一下午,才搞完。军工产品标志是很严格的,特别出口产品。1979年自卫反击战报道越军阵地上都是中国援助的产品,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通病。正如1975年,去参观上海金山石化总厂,N年后才知道这是日本引进的。

对于炸药包出口越南我很好奇,又不是董存瑞时代,美的过主义武装到牙齿,怎么有可能用炸药包去消灭敌人。为此请教工程兵代表小李,小李说,美军经常派飞机轰炸机场等军事目标。所以在美军飞机到来之际,引爆炸药包,冲天粉尘,美机以为炸过就不再轰炸。看来兵不厌诈,武器不一定是用来消灭敌人,而是用来保护自己。

八连男生另一任务就是押运。任务一下,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有一次雨实在太大,雨衣都抵挡不了,全身湿透了。庄副指导员看我像落汤鸡,把加拿大二八式手枪给我,换下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押运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有时货堆得很满,只能一手抓住解放牌汽车前面最上边拦板,一手持抢。

1971年福建新华书店出版的《红心铁骨——记优秀共产党员,一等功荣立者翁玉兰同志》

四车间出了一个大名鼎鼎英雄翁玉兰,烧伤挺重,1976年因为回泉州,被一派拿去当枪使,做反击右倾翻案风报告,清理四人帮时被吊销荣誉称号,说他违反操作规程。据说封装新四○,用酒精冷却。可能速度太快,温度太高,烧了起来,一车间来支援的一个把起火酒精盆端了出去,双臂烧伤。翁玉兰用屁股坐下去灭火,没想酒精漫了出来,烧得一边耳朵只剩一点点。后来被福州军区表彰,福建日报有专门报道。

从1972年美军封锁北越海防港,到1975年北越统一南越,再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即是旁观者又不是旁观者。

0 阅读:0

公孙小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