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定哥讲历史 2024-06-05 06:31:42

科举是封建王朝时期寒门子弟,能够实现阶级跨越,进入仕途的最重要途径,有些人寒窗苦读数十载,都未必能够在科举中拿到一个好成绩。

但是清朝康熙年间,却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考生,他拎着一袋馒头进了考场,引来了康熙的注意,最后直接被康熙点为状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袋馒头究竟有何不同呢?

家境贫寒,寒窗苦读

古时候,能够念得起书的人家,起码也需要一些家底,不然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书本。而且科举考试的难度相当大,苦读多年都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结果,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所以读书人才一直备受尊崇。

而考生李蟠的情况,也有些特殊,他的家境算不上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寒,家中的温饱都是一个问题。

按理来说这样的家庭,想要负担一名学子读书实在是困难,甚至有些农家出身的人,根本连大字都不识一个。

李蟠之所以能够读书识字,源自于他的祖父,虽然他出生之后家中困难,但他的祖父在明朝时期考中了举人,也算是个少有的有学问之人。

只可惜到了李蟠父亲这一辈,他的父亲志不在此,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虽说读书识了字,但水平根本不够参加科举考试的。

家道也因为李蟠父亲的不思进取而逐渐败落,生活质量也跟着大幅度下降,等到李蟠念书的时候,他们家的情况可以说是贫穷又寒酸的农家人了。这样的人家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但因为家中有人念过书,知道读书明理的重要性。

再加上李蟠从小便展露出了对读书的渴望,且他是个有天分的,聪慧机敏,比起他的父亲多了沉稳,是个读书的好料子,所以李蟠的母亲坚决支持儿子念书,有朝一日考取功名。

李蟠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他能体谅母亲的辛苦,知道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有多么的困难,看着母亲日益劳累,他这个正处在青壮年的小伙子,却享受着母亲的供养,心中自然十分愧疚。

在李蟠提出想要帮母亲承担家庭重担之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知道李蟠是个孝顺的,但科举考试可不是多么简单的事情,边做活边温习,会耽误儿子很多的时间,若是如此耽误了参加考试,更加是得不偿失。

李蟠的母亲对儿子只有一个期望,就是希望他,“勤奋用功,早日高中。”

在她看来自己现在受的这些苦算不上什么,将来儿子李蟠高中,就是她的好日子了,所以于她而言,这不过是一个等待苦尽甘来的过程,她只希望儿子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准备考试上,不被其他事干扰。

李蟠知晓母亲的良苦用心,念书更加刻苦勤奋,他也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实现母亲的期望,所以一刻也不敢懈怠。

终于,李蟠顺利考上了举人,比肩了自己的祖父。但他不满于此,会试、殿试,他的名次越高,将来给母亲的生活也就越好,到那时才是真真正正的改变了他们母子二人的命运。

他将自己想要继续向上考的想法,告知了自己的母亲,得到了母亲的全力支持,只是家中一贫如洗,这赴京赶考,单单在路上的花销,便不是一笔小数目,他到哪里去筹钱呢?

步行上路,不畏险阻

当时李蟠翻遍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也只找出了十两银子来,自己家距离京城千里之隔,靠着这十两银子根本不可能走到京城。

他也知道自己家中的情况,自己念书这些年来非但没有补贴家用,还全靠母亲养着,如今再赴京城赶考,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他不想再给母亲额外地增添负担。就在他思索该去哪里筹措银子,要不要去做工的时候,他的母亲又给了他二十两银子。

儿行千里母担忧,纵使李蟠不愿意,但做母亲的哪里舍得自己的儿子为了钱财的事情发愁,更何况李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又不是拿这些银子去寻欢作乐,她这个做母亲的自然是要支持的。李蟠感动不已,拉着母亲承诺,“我一定考出个好成绩,让您满意!”

母亲反复叮嘱李蟠路上要照顾好自己,李蟠心中则是只有一个念想,就是一定不能失手,一定要考出来个好成绩,让受了半辈子苦的娘,将来能够过上好日子。

自己手中的银钱数目看似可观,实际上却并不算是多丰厚的路费,租马车他是根本租不起的,没办法,李蟠便只好轻装上阵,步行北上前往京城。

白天日头太强的时候,他就找地方休息,拿出书本研读,黄昏时候太阳不那么毒了,趁着还有光亮他就会快速赶路,等到天完全黑下来,他就去找个破庙暂住。

条件艰苦,但李蟠心中凝聚着对科考的向往,想着一直供养自己的母亲,他也就觉得没那么难熬。

即便是这样缩衣减食,他带的那些银两还是不足以支撑他到京城,口粮便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为了省钱,李蟠选择了最便宜的吃食,五文钱一个的馒头。

后来的日子,李蟠便拿着馒头赶路,饿了便拿馒头来吃,顺便温习书本。尽管馒头本身噎人,难以下咽,但有书本作伴,又有光明前程在未来等待,他也觉得没那么难熬。就这样,李蟠靠着五文钱一个的馒头,靠着自己这一双腿,走到了京城。

繁华的京城给了李蟠不小的震撼,他只能去住最便宜的客栈,眼看着那些家中富贵的学子,每日锦衣玉食,寻欢作乐,心中只觉得可惜。

他并没有多羡慕这些人的物质条件,只觉得他们这般行事实在是太过靡费,他也不在乎那些嫌弃歧视他的眼光,尽管别人会觉得他一身打扮穷酸,吃的也穷酸,但李蟠依旧怡然自得。

后来的会试,要连着考几天,李蟠也只带了一直跟自己做伴的馒头进去,他就靠着简单的馒头,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头脑,金榜题名。

但这还不是结束,让李蟠没想到的是,自己这用来充饥的最普通的馒头,会是他考中状元的契机,殿试上究竟又发生了什么,让康熙对他另眼相看呢?

随身携带,吸引注意

会试的那些天,李蟠便是一边拿着馒头,一边做完了考卷,等到了殿试之时也是如此,只不过这次来监考的人多了一位身份最是贵重尊崇的康熙帝。

李蟠对此并无多大的实感,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撑过殿试的考试,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带了一直在吃的馒头。

在其他人已经开始下笔答卷的时候,李蟠开始从自己的包里拿出自己的馒头,摆到了桌面上。

他的这一行为与其他的考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他人谁不是先把卷子答完,他倒是还有空闲时间去捣鼓馒头。

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吸引了不少人注意,就连康熙帝也觉得这人挺有意思,便问了句,李蟠只答,“学生只有啃了馒头,才能够写出好文章。”

一句话让康熙对李蟠更加好奇了,等到答完卷子,收上来之后,康熙第一个看的就是李蟠的试卷,通篇读完之后,康熙便知晓此人并无夸大,这文章作的确实是出彩,不出意外,“状元人选啊。”

等到所有人的卷子都看完之后,康熙最后钦点了李蟠为状元郎,这个从贫苦家庭,一路北上走来京城参加考试的学子,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他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成绩出来之后,李蟠迫不及待地抓紧时间回乡,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知道她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儿子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能够给她最好的生活了。

对于这有真才实学,又孝顺有品格的李蟠,康熙是实打实地喜欢,觉得他能够不媚上讨好,哪怕过着最困苦的日子,也能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有着非比寻常的勇气和气魄。

他被安排进了翰林院入职,入职之后的李蟠一直坚守自己内心所想,他心中不屑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一直坚守自己的本心。

在接受成为乡试考官之后,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贿赂,李蟠不为所动,一直将公平二字牢牢刻在心里。

此后的李蟠也一直如此,因为自己的不肯让步,他在官场上其实得罪了不少的人,也受过其他人的陷害,好在康熙相信他的品格,没有立即发落,派人查清了真相,还了李蟠一个清白。

李蟠的前半生,过的困苦,却心中有一盏明灯一直在照着他前行的路,后来涉足官场,见惯了黑暗和阴谋,却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不放弃自己的底线。

单单是他这高尚的品格,就已经是若干在朝为官者望尘莫及的了。

参考资料:

《清代状元李蟠》

0 阅读:124

定哥讲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