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这里有群穿越70年的“同学少年”

上海黄浦 2024-08-23 11:00:46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4名来自上海比乐中学(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的少年放下课本穿上军装,作为文工团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直面抗美援朝的战火枪炮。如今,这个动人的故事就要被搬上舞台。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原创话剧《同学少年》,将作为开学季“第一课”亮相中国大戏院。8月21日,作品主创、主演相聚在K11购物艺术中心B3 chi K11美术馆举行创作分享会,在这个比乐中学的原址,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出去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小的时候,我的爸爸李茂新就告诉我,他13岁时和同学一起参军,后来大家又都一起活着回来。”2021年年末,纪实文学作者李菁将包括他父亲在内的比乐中学4名同学的抗美援朝故事,整理为口述史《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

在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李菁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小小的炮弹壳,这是她出生时家里就有的,“我爸爸跟我说这是个笔筒,我就信以为真,一直到上初中,同学来我家玩,我才知道笔筒不长这样,这个炮弹壳是我爸爸从战场上带回来的。”

眼看着一段段珍贵的记忆渐渐化作笔端下的文字,李菁心中的紧迫感才稍稍缓解,“几位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尽管他们一直互相联络,友谊还是那么纯真,但毕竟年事已高,记忆的阀门有时开启,有时关闭,脑中的场景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我觉得总要有个人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哪怕他们中有一个人看了开心就是值得的。”

终于,这段烽火连天的口述史就要被搬上舞台,李菁意外之余更感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段抗美援朝的历史,也是一个少年中国的故事,还非常有上海味道,展现了普通上海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话剧《同学少年》中的诗意的表达,相信会让观众有所回味。”

当年和李茂新一同跨过鸭绿江的还有来纫秋。得知儿子颜晓军这次要来参加分享会,来纫秋特地给他打了个电话,叮嘱他要向比乐中学问好,“她希望鼓励比乐中学的同学们,年轻的时候,只要是喜欢的、热爱的、认为是对的事情,就勇敢去做吧。”颜晓军说。

电话的那头,来纫秋还回忆起参军之前参加护校队,为了迎接解放军进城排练歌舞的故事。虽然无数次听母亲讲起,但颜晓军从来不会打断她的话头,“每次她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我总是很感动,觉得我妈妈‘出去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跟颜晓军比起来,肖缨倒是鲜少听父亲肖友砚提起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肖友砚也是话剧《同学少年》的原型人物之一,在肖缨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平时话不多,但每当家里换被套时,肖友砚都会说:“不换也不要紧,你们也不要这么辛苦,稻草堆、死人堆我都睡过了。”

这次,肖缨还带来了父亲的小提琴。历经70多载风雨的小提琴难免损旧,但是在肖友砚的精心保存下,依然泛着历史弧光。肖缨深信,这道光也一直珍藏在父亲心中。如今小提琴还在,父亲已经不在了。肖缨也因此非常感谢李菁:“要不是李菁的话,也没有这篇纪实文学,我也不会知道这里面的很多故事。”

血,往上涌,泪,朝下流

坐在分享会的会场上,钱珏又一次红了眼眶。作为原创话剧《同学少年》的编剧,刚接到创作任务时,她心里很是忐忑了一阵。但在一口气读完李菁的《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后,钱珏眼前一亮。

“这是一个能够和上海紧紧相融的故事,”钱珏至今还能感受到当时心中的悸动,“这群来自比乐中学的初中生,作为文工团的战士,在炮火弥漫的战场坚守至最后。他们将艺术的热爱与枪林弹雨、滚滚硝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文化和艺术为他们内心带去的坚实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钱珏将这个故事带给她的澎湃感触深深植入到艺术创作中,她用歌曲、快板、小提琴以及中国诗词将艺术情感层层推进。剧中,以《沉思》为代表的小提琴曲目,舒缓了紧张的剧情却又将情绪推到了顶峰;辛弃疾的诗词则让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仿佛就在眼前。

连夜读完《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的,还有导演马俊丰。起初听到要导一部抗美援朝主题的作品,马俊丰也“有些抗拒”。舞台上有很多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如何避免同质化推陈出新,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

但是,“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血,往上涌,泪,朝下流’。” 马俊丰清楚地记得那天在家里,他先是躺着看,接着坐起来看,然后站起来看,结果是抹着泪看完的。“击中我的,一方面是同学少年怀揣着家国情怀奔赴战场激荡心灵,另一方面是上海家中亲人的牵挂让人揪心。”

剧中,马俊丰保留了口述实录和剧本中浓墨重彩的桥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时空结构的调整,运用灯光把朝鲜战场和上海“小家”的场景重叠在同一个舞台时空。

年轻的演员阵容也给了马俊丰全新的创排体验:“剧中很多演员都是在校大学生,跟故事中人物原型年纪相仿,他们没有太多表演经验,但是他们非常真挚。” 这与马俊丰 “用艺术的真实碰撞历史的真实”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就是同学少年的家国大爱,是青春的内心激荡的情怀。”

话剧《同学少年》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黄浦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在黄浦文旅集团总经理夏锋眼里,这也是一次校企联动的创新举措,希望藉此“更好地挖掘黄浦红色资源,讲好上海故事,推动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传播,为上海的文化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孙冲

图片 / 黄浦文旅集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