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是人民军队的政工干部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过第四野战军政委,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卓越贡献,1955年他凭借一路以来的功劳被授予元帅军衔。
不过在四野军史上,担任过政委职务的可不仅仅只有罗帅一人。还有个第二政委同样贡献突出,只是由于太过低调,以至于常常被人忽视。
其实这第二政委的地位和能力也都不一般,如果参与了授衔,有机会能评大将,只是由于建国初期他早早离开军队,以至于错过佩戴将星的机会。
他的名字叫邓子恢,也是土地革命时期留守闽西的“三巨头”之一。
邓子恢1896年出生于福建龙岩,他在闽西的革命历史上至关重要,1928年3月,他参与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创建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在当地洒下了革命的种子。
此后他一直积极扎根于闽西,历任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根据地红12军政委等职。
他对家乡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只是在1930年,由于反对“立三路线”,邓子恢遭到免职,人也被安排到别的地区或机关工作。
直到中央主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他才得以重回闽西,与张鼎丞、谭震林等人一起领导艰苦的游击战争。
在很多人印象中,长征是最为艰苦的,但就幸存人员的比例而言,留守部队还要更加艰苦,十不存一啊。
幸运的是,邓子恢他们挺过来了,还保存了一部分火种。在国共合作后,他们下山接受改编,所部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力量。
此后的抗战生涯,邓子恢担任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政委、淮北区党委书记兼淮北军区政委等职。
这一阶段,他有多次是与粟裕在同一级别的,也有一些时期是粟裕的上级,像游击队改编不久,粟裕担任过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此时的邓子恢是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长。
后来邓子恢成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时,粟裕是麾下第一师师长。这个比较,能看出邓子恢地位之高。
解放战争初期,邓子恢同样不逊色于粟裕,当时中央相继成立了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
邓子恢是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没在野战军任职;粟裕则是分局常委、军区副司令员(首任司令员是张鼎丞)、野战军司令员。
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邓子恢这个分局书记属于华中的一把手,粟裕算他麾下的将领。
只是后来在国民党的疯狂进攻下,华中根据地生存环境堪忧,中央便让华中分局和山东分局合并为华东局,邓子恢出任华东局副书记。
他本身就以地方行政工作为主,此后离一线军队更远,主要负责华东的土改、工业、财政、后勤等。
华东属于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华野能有源源不断的炮弹,这背后就有邓子恢的贡献。
他帮忙跟东北地区牵头,让炮弹从海路运到山东,保障了野战军作战所需,所以邓子恢虽不在一线,一线能胜利也跟他有关啊!
从上述这些经历来看,邓子恢并非四野系统的人,为何后来能成为四野第二政委呢?这就跟罗荣桓的身体有关了。
1949年平津战役后,东北野战军稳定的“林罗刘”指挥班子发生变动,刘参谋长到一线兵团去带兵,离开了野司;罗政委的健康问题,使得他无法再随军南下。
早在1945年,罗荣桓就已确诊患癌,只是由于战事吃紧他长期强忍着疼痛工作。待平津战役一打完,局势基本明朗,中央就决定让他休息,改由邓子恢去主持四野政工工作。
1949年5月,邓子恢正式走马上任,出任四野第二政委,实际负责野战军内部的政工工作,为全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开国大将谭政是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也属于邓子恢的下级,所以综合各个时期来看,邓子恢要是参与授衔,大概率也能成为大将。
奈何当战争任务不再那么重时,邓子恢就转而主持中南行政区的整体工作,慢慢脱离军旅,所以跟军衔无缘。
不过,他在党内的地位一直非常高,像著名的“五马进京”,其中有一个就是邓子恢。
后来他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副国级领导人,在职务上也不逊于开国大将,这是组织对他的莫大认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