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到底有没有用?美国专家说出7个字:长城害惨了欧洲

宏阿易聊影娱 2024-09-04 10:03:10

“万里长城万里长”,这句诗词我们从小就会背诵,它歌颂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也让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充满了敬佩。

然而,关于长城的作用,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说它是抵御外敌的坚强壁垒,也有人说它是劳民伤财的无用之功。

毕竟,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曾被北方游牧民族攻破,长城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防御作用。

你可能想不到,一位美国人类学家竟然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长城害惨了欧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长城还能隔山打牛,影响万里之外的欧洲大陆?

这位语出惊人的学者名叫托马斯·巴菲尔德,他在其著作《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中提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观点。

他认为,长城的存在,迫使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踏上西迁之路,最终将战火燃烧到了欧洲,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这个观点看似荒诞却引人深思,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一道看不见的“墙”: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为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差异,在地理上,400毫米等降水线就像一道无形的界限,将两种文明分割开来。

这条线以北,降水稀少,草场辽阔,难以种植粮食,却适合放牧牛羊马匹,成为了游牧民族世代繁衍的天堂。

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这条线以南,则是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农耕区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人们依靠辛勤的劳作,精耕细作,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也造就了两种文明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农耕文明依靠种植粮食,收益稳定,还能储存余粮,抵御天灾,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组织结构复杂,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内耗。

而游牧民族则依赖牲畜为生,逐水草而居,受气候影响较大,一旦遭遇雪灾或者干旱,就会损失惨重,甚至面临灭顶之灾,他们崇尚武力,骁勇善战,但社会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缺乏统一的领导,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在军事方面,马匹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军事资源,骑兵来去如风,是草原上的王者,然而,养马成本高昂,农耕民族一般无力承担。

在马镫发明之前,骑兵在马上作战并不稳定,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直到东汉时期,马镫这项划时代的发明问世,才真正让骑兵成为了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也为后来游牧民族的西迁埋下了伏笔。

马镫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走向。

长城的“多面”角色:不仅仅是防御工事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看长城的建造目的和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劫掠,秦、赵、燕等国就开始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抵御匈奴的入侵,连接和加强了战国时期各国的长城,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雄心壮志和战略眼光。

长城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地阻挡敌人,它更像是一条灵活的防线,发挥着多重功效,首先,长城可以阻挡游牧民族的马匹,削弱其机动性优势,使骑兵难以长驱直入,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速度。

游牧民族的骑兵虽然来去如风,但面对高耸的长城,也只能望墙兴叹,其次,烽火台星罗棋布,一旦发现敌情,就能迅速传递军情,使军队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增援,将敌人扼杀在萌芽状态。

烽火台是古代的通讯设施,利用烟雾和火光传递信息,速度极快,能够有效地弥补古代通讯手段的不足。

此外,长城本身也成为了一条“高速公路”,方便军队调动,迅速集结兵力,迎击来犯之敌,为战争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长城的存在,为军队的快速调动提供了便利,也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长城将游牧民族堵截在长城内,使其难以全身而退,一旦补给线被切断,游牧民族就会陷入困境,进退维谷。

游牧民族的补给主要依靠掠夺,一旦被困在长城内,就失去了补给来源,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此外,中原王朝还将水源地包在长城内,迫使游牧民族远离中原,减少入侵的可能性,将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水源是生命之源,控制了水源,就控制了游牧民族的命脉,这也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策略。

西迁之路:长城带来的蝴蝶效应

然而,长城的修建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霍去病、卫青等名将北击匈奴,将河西走廊和西域纳入统治范围,将匈奴赶到了更遥远的北方。

为了生存,匈奴不得不向西迁移,最终到达了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塔什干等地,开启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这次西迁,是匈奴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长城有效地将北匈奴逼走,这一点从后来突厥的崛起可以得到证明,突厥从中亚崛起,反向进入中原北方,说明当时北方已经没有强大的游牧民族存在,否则突厥也不会轻易崛起。

突厥的崛起,是北方游牧民族力量消长的体现,也说明了长城在阻挡游牧民族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匈奴西迁后,一部分被其他游牧民族同化,而另一部分则继续西迁,最终到达了欧洲,成为了欧洲人的噩梦。

公元260年左右,北匈奴的先头部队抵达了阿兰地区,也就是顿河流域、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区域,为欧洲敲响了警钟。

匈奴人的到来,打破了欧洲大陆的平静,也拉开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马镫的威力:东西方命运的分水岭

公元4世纪,马镫传入欧洲的匈奴部落,匈奴人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他们像一股黑色的旋风,席卷了欧洲大陆。

马镫的出现,让匈奴骑兵如虎添翼,他们在马上能够更加稳固地作战,战斗力成倍增长,他们击败了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等日耳曼部落,最终导致了东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进程也因此被彻底改写。

匈奴人的入侵,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加速了欧洲旧秩序的瓦解,为新的文明形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与东方国家不同,罗马帝国长期受到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野蛮人”的威胁,但这些民族并非游牧民族,所以罗马帝国没有修建长城。

当凶悍的匈奴人带着马镫这种“黑科技”出现在欧洲战场上时,罗马人毫无招架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帝国在匈奴铁骑下轰然倒塌,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古典文明的终结,也开启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公元5世纪,“上帝之鞭”阿提拉横空出世,他率领匈奴大军,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攻城略地,给罗马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了欧洲人心中的梦魇。

阿提拉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率领的匈奴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成为了欧洲各国的噩梦。

马镫的出现,对东西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在西方,马镫的传入,让游牧民族战斗力大幅提升,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改写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而在东方,中原国家早已使用马镫,长城有效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结语

由此可见,长城在历史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保护了中原王朝免受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间接导致了游牧民族向西迁移,最终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菲尔德的观点,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并非毫无道理。

它提醒我们,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长城的修建,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条无形的纽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匈奴

百度百科:阿提拉

百度百科:长城

百度百科:上帝之鞭

崔明德.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迁徙方向及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7(3):10.

赵现海.长城的地缘根源与历史角色[J].长城学研究, 2023:18-27.

0 阅读:199

宏阿易聊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