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宾饭店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和大家聊一聊1978年以后,国内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馆。
为什么要聊这个呢?
这是因为悦宾饭馆是极少数几十年都没有更换过营业地址的饭店,可以说是北京距离“百年老店”最近的私营餐厅。
同时,悦宾饭馆的人员流动也是北京民营餐厅里很低的,主厨何建军从2005年开始就在悦宾饭馆工作了,他是从端菜洗菜的厨师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了悦宾饭馆的主厨的。
甚至悦宾饭馆至今还在使用创始人刘桂仙所使用的算盘记账。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悦宾饭馆。
郭培基
01、悦宾饭馆的创始人是一对夫妇,男主人叫郭培基,女主人叫刘桂仙。
两人都是河北肃宁县人,都出生于1932年。
肃宁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沧州市最西端,东与河间市交界,北与高阳县接壤,西与蠡县为邻,南与饶阳县和献县毗连。
两人十几岁就离开老家到北京谋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都因为出色的厨艺天赋而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郭培基在1978年之前,曾经在中南海和北京饭店工作过,这在当时就非常难得的。
北京饭店在1978年之前,可以说是北京唯一的涉外饭店,新中国四大名厨都在北京饭店工作。
能进北京饭店当厨师,那手艺必须过硬。
悦宾饭馆
1978年后,因为种种原因,因为“人员满了”的原因,郭培基没能回到原单位北京饭店,而是被安排在北京内燃机厂做炊事员。
实话实说,这也是后来导致郭培基愿意和妻子一块“干个体”的原因:受委屈了。
北京饭店的厨师和内燃机厂的炊事员,那就相当于把一个研究员从故宫调到了鞍钢历史陈列馆。
而刘桂仙则在叶剑英元帅夫人曾宪植家里做保姆,但是因为烧菜好吃,也负责为曾宪植做饭,这一干就是17年。
两人开馆子的原因源自于“穷”。
曾宪植
郭培基虽然是“大师傅”,但是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不到四十块钱,而刘桂仙虽然一直给曾宪植当保姆,但是一个月就只有30块钱。
也就是说两口子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70块钱,而他们有四男一女五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也到了找工作的年纪。
而当时由于回到北京的年轻人太多,工作很不好找。
换言之,郭培基和妻子两个人一个月几十块钱要养七口人,这真的太局促了。
而开馆子的契机则源自于曾宪植女士。
根据郭培基回忆,当时曾宪植女士访英回国,就特别想吃刘桂仙做的菜,吃饭的时候,在知道刘桂仙家里的困难后,曾宪植并没有以权谋私,而是建议刘桂仙去开一家私人餐馆,并且还说了两次。两口子觉得既然叶帅夫人都出主意让开馆子,那肯定没问题,于是两人就回家准备开私人餐馆了:
郭培基回忆,一次,叶帅夫人曾宪植从英国访问回国,想吃“小刘”的手艺。“吃饭的时候,叶帅夫人就和我老伴儿说,国外挂着中国餐馆招牌的馆子味道都不如她的好,建议她不如在北京开一个,肯定受欢迎。当时我俩都没敢往这方面想,直到后来叶帅夫人又催了一次,我们才开始写这个申请。”
当时虽然已经有许多个体户了,但是申请开饭馆的,郭培基夫妇是第一个。(当时郭培基夫妇领的营业执照是“北京市个体工商业户临时营业执照”,“临字362号”;可见前面已经有361张临时营业执照发出去了。)
根据当时北京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的靳云平回忆,饭馆的营业执照都是工商局工作人员手写,靳云平签了字并盖上专用章的。
这也是北京市第一家个体餐饮业的营业执照。
郭培基夫妇
02、郭培基两口子拿到执照后,把家里三间平房中的一间改成饭店,搭建厨房的砖头木材郭培基从单位借,刘桂仙到黄城根买了4张旧桌子和15把椅子,找了一个烤白薯的旧桶,改装成灶。
最开始,郭培基让妻子刘桂仙先干干看,他先不着急辞职。
1980年9月30日,悦宾饭馆提前“试营业”,当时家里就剩下34块钱,刘桂仙决定买4只鸭子,先做几道菜,让街坊邻居都试试手艺。
只是两口子都忽略了“第一家个体餐馆”的指标性意义,别说食客,就连看热闹的人都挤满了整个胡同,而且许多外国记者也把悦宾饭馆的营业视作了改革开放的象征。
郭培基一直记得当时他中午下班回家时,街坊邻居让他赶紧去馆子帮忙,因为来了好多“老外”:
你们家饭馆都开张了,你还上什么班?赶紧的回去看看,来了好多老外!
悦宾饭馆开业的第一天,两口子就凭借着4支鸭子赚了38块钱,这在当时就是郭培基一个月的工资。
80年代悦宾饭店刚开业时,刘桂仙正在接待外国记者
悦宾饭馆当时只有4张桌子,一天只能接待十四五个顾客,但是架不住许多人来“吃新鲜”,饭馆每天都排着长龙。
也因为悦宾饭馆这个“全国第一家个体餐厅”的指标性意义,全国各地都派记者前去采访。按照郭培基的说法,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二三十个记者。
由于饭馆地方小,刘桂仙就只能让记者站在院子里,她在小厨房里炒菜,把窗户打开,记者在外头问,她一边炒菜一边回答。
别看悦宾饭馆只有四张桌子,当时美国大使馆还来饭馆包桌,每人10块钱的餐标。
这在当时就是了不得的餐标了,要知道当时砂锅白菜豆腐只卖一毛九,炒肉丝五毛六,油焖大虾两块四。
美国大使馆包桌后,饭馆就更火了。
才开业时饭馆就围满了人
只不过,饭馆虽然火了,但是城市里买粮油还要指标。
悦宾饭馆没有这个粮油指标,郭培基与刘桂仙两人在请示了有关部门后,刘桂仙每天早上5点过去火车站坐火车,去河北高碑店、保定镇上的大集买东西。
就这,还是有关部门研究后批准的。
要是不批准,两口子去外地买了这些东西,就算是“投机倒把”。
饭馆火了,赚了钱了,两口子不仅没开心,还担心了起来。
大家都觉得两口子“兔子尾巴长不了”,甚至女儿对象家都差点因为受不了压力要退婚。
两口子只要赚了外汇券,就赶紧上交到银行,就怕别人说他们私留外汇。
1990年代刘桂仙与服务员们
就连夫妇俩在河北老家的房子院墙也被人挖开1米多深,说是“可能串通外国,私藏军火”。
一直到1981年大年初一,时任副总理的姚依林与陈慕华到郭培基、刘桂仙家拜年,两口子才算是彻底把心放在肚子里。
就这样,悦宾饭馆一直经营到了现在。
兰台也去吃过,实话说,不难吃,还保留着“实惠”、“量大”的特点,大家到北京旅游的时候可以来吃一吃。
遗憾的是,2015年刘桂仙女士去世了,目前92岁的郭培基常年住在昌平静养,馆子也交给孙子辈搭理了。
END
参考资料:
《郭培基:开了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罗旻、《环球人物》2008年第24期;
《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 仍在用算盘算帐》,彭子洋,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