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难得君。
当一众媒体都在高度赞扬某人某事的时候,我通常是持怀疑态度的。
比如老谋子和他的电影《第二十条》。
《熔炉》也是同样取材于社会现实的电影。
但次序是这样的,先有真实事件,作家写成了小说,事件发生10年后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十分之一的国民看了这部电影,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引起举国关注,引发了一系列法律条文的修订。
老谋子这个人,出生于50年,最初是搞电影摄像的,后来做了导演,才华展现,从《红高粱》到《活着》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后来,他名气大了,成了国师,巅峰巨制便是万人团体操,达到了和隔壁一样的水准。后来的作品便乏善可陈,但这足够了,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天花板的,国师少时读书不多,这完全可以理解,他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导演了。
《第二十条》这部电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但实在说不上是部好电影,甚至,有毒。
细思之,依旧觉得有毒。
再思之,无毒就放不了哈。
自古国人便有清官梦。
韩明检察官便是整部戏的清官,三个案件的彻底反转,依靠的是他的良知人性和完美的道德。
现实中,这样的从业人员占多少呢?
过去我写过无数的案件,真实情况是很多案件在法学界专家,媒体,律师等的呼吁中,历经磨难才最后反转。
而在电影里,这一切都完全寄希望于清官,我们没有看到其他的力量来左右案情,也没有看到来自制度本身的纠错能力。
人性原本是最不可靠的东西。
人这个物种,只要生存着,就必然被利益和欲望所左右。
从两千多年的孔子孟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无数的先哲就已经反复论证了:
人性不可靠,可靠的制度!
这特么21世纪了都,居然还在寄希望于某个人的人性小宇宙突然爆发,我去尼麻勒戈壁。
大家回忆下于欢救母等诸多案件,这些仅凭一个正常人都能判断是非对错的案子,怎么就没见有人小宇宙爆发呢?
一提陪审,一提程序正义,一提制衡就顾左右而言他,最后成了社会正义只存在万民心中。
所以,整部电影说了个啥,是呼吁了某种纠错机制,还是像熔炉那样促进了立法?
搞来搞去,一个挂职锻炼的干部成了圣人。
那要是换个人呢?
过去的文章里我常常写,一个机制,就算是放一个恶棍进去,他也会变好,那么这个机制才是正确的。
我们反观过去被纠错的无数案件,于欢救母案最初是判的无期,这不是某一个人做出的决定,而是一大批人相互默认的结果。
这群人里面,有几个是韩明?
最后靠什么反转的呢?
靠的是司法的公开,靠的是舆论的监督,靠的是律师的抗衡,靠的是千千万万民心所向。
当然,这部电影也不是一无是处,有毒的东西也不是不能吃,比如河豚肉。
比如呼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落到普通人身上。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啊!
国师依旧是国师,尽管已经七十四岁了,名利再多不压身嘛!
更何况《第二十条》真的名利双收喃。
你不拍点这个有毒的东西,怎么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