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哺育着华夏儿女,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水脉牵系着血脉。千百年来,黄河岸边的中国,风起云涌,苦难辉煌;黄河岸边的历史,波澜壮阔,精神长存。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黄河落天向东海。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黄河,而今正以古老而青春的面孔,承载着新时代的伟大梦想,奔涌向前…… ——编 者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杜键作
大河交响
作者:刘笑伟
我聆听着这幅照片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2024年4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在一幅历史照片前,我伫立许久。这是一幅因岁月沉积而显得陈旧的照片。其图片说明很简单:“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照片上,一排木船在黄河渡口边整装待发,一队队衣衫褴褛的八路军战士,扛着钢枪、准备登船,支前的民工们有的在船上准备渡河,有的坐在岸边作短暂歇息。这里是陕西韩城的黄河渡口。照片的左上角,黄河在静静奔流。不,黄河不是静静奔流的!古老的黄河,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头,仿佛焕发了勃勃生机。伟大的黄河啊,正是因为一次次的转折而重现生机、绰约多姿,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转折而百折不挠、震烁古今。站在这幅历史照片前,我听到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令人震撼的交响曲……一黄河,母亲的河。在这个伟大交响曲的开端,我聆听到了清澈的、细微的声音。听,那是雪的融化,那是风在轻轻拂过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我看到了鹰的翅膀,在古老而年轻的太阳下闪光。我看到了一滴水,敲开了青海高原蓝色的门。水滴在汇集,在歌唱,在湛蓝的天空下,形成了一条纤细的水流,向东,向东,流淌成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是古老的。她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经由各自独立的内陆水系逐渐演变而成。黄河又是年轻的。她在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才逐步形成从源头到入海口奔流不息的大河。黄河是博大深沉的。《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她蜿蜒向东,穿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在崇山峻岭与高山峡谷间奔流,最终在华北平原上一路东进,汇入大海。她跨越了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流经了9个省区,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总面积达到79.5万平方公里。一条大河,形成了一部在大地上传唱5000年的史诗,滋养了华夏儿女,也滋养了中华文明。黄河又是桀骜不驯的。黄河盘桓在黄土高原,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带后迅速沉积,水面落差达到惊人的4480米,从而形成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不断决堤泛滥,不断更新改道,河道迁徙之剧举世无双。黄河下游的河道,曾北达天津,夺海河水系流入渤海,南至江淮,侵淮河水系注入黄海。站在黄河岸边,我们可以聆听到的不仅仅是波涛流淌的声音。仔细地听,你或许还可以听到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唱出的远古民谣。黄河,这时仿佛也成为一条脐带,给一代代先民们带来丰厚营养。你听,在大约110万年前,“蓝田人”在黄河岸边出现了。之后,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在大河两岸生息繁衍……远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出的平原,土质肥沃,利于垦殖,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在黄河流域产生。大约6000多年前,这里有了五谷四季,有了农耕炊烟。大约在4000多年前,这里形成了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为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黄帝出生地在河南新郑,去世后葬于陕西黄陵,两个地点都位于黄河流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撰写《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不论身处在哪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认为“四渎之宗”,把这片广袤肥沃而又温暖的黄土地作为自己的“根脉”。我们称黄河为“母亲的河”,是因为她的慈祥,以川流不息的河水,默默养育了华夏儿女,无声滋养了中华文明。是因为她的博大,以无比阔大的体量,护佑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福祚绵长。是因为她的坚韧,以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品质,激励着华夏儿女们永远不被困难征服,不被入侵者打败。二黄河,历史的河。在这幅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照片前,我还可以听到,从岁月深处传来的一阵阵古老琴声——大河奔流,宛如一部古琴的琴弦,弹奏着历史的沧桑,大地上布满嘹亮而激越的回响。近年来,随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几字弯”这一特殊地域,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一区域内,黄河从上游进入中游,顺地势北上,冲积形成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再顺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观南下,到达陕西潼关,遇秦岭的阻挡而转折东流,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几”字形地貌。“几字弯”地区,自古就是众多民族共同活动的广袤历史舞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地位有几个突出的特点。这里的文化最早出现在世界文明的地平线上。农耕文明对中华原创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比如,黄河流域的种粟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有了黄河的滋养,谷物、青铜器、古陶、丝绸、阴阳合历、针灸术、象形文字、指南针等陆续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了黄河的滋养,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了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不断的大碰撞、大融合中保持自己文明、文字和风俗习惯的世界大国。中华文明的创新创造在这里最为集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均产生在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化典籍也产生在这里。《甘石星经》《黄帝内经》《周礼》《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古天文学、医学、哲学、文学、政治学文献,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历代王朝在这里建都的时间持续最长。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众多朝代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总计长达3000多年。可以说,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中,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都在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一个点一个点地亮起文明的曙光,逐渐汇聚成文明的长河。这些“点状文明”,其中著名的有河南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甘肃的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2100年)等。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中华民族先民的创造力肃然起敬。伴随着黄河的涛声,在殷商西周时期,象形文字产生了。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分水岭,也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从此,我们的历史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凝望着那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我心中激动万分。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一颗颗散落在文化星空中的星斗啊!它们的光芒,照耀到千年之后,还是那么夺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有理解了黄河,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三黄河,文化的河。黄河不仅用浪花冲刷出广阔的平原,串联起9个省区的区域文化,还以巨大的气魄连接起横亘千万里、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脉。诗人王之涣在这里吟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在《赠裴十四》一诗中写“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将进酒》中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行路难》中写“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处处显示出一位伟大诗人对黄河的情怀。还有南北朝的佚名诗人所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些诗词,使得黄河文化愈发光彩夺目。黄河文化,书写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几字弯”是中华文明蹒跚学步的地方。过了“几字弯”,黄河进入中下游之后,几乎立即开启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大门。西安、洛阳、开封等当时的世界级大都市闪亮登场,极大提高了中华文明的知名度和“含金量”。黄河文化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黄河不仅滋养了农耕文明,还北接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游牧文明,西连以商业文明为主的中亚文明、地中海文明。她胸怀博大,兼容并包,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因为有了受到黄河滋养的延安,中国革命有了落脚点和转折点;因为有了《黄河大合唱》等精神文化产品,延安成了精神的高地、信仰的高地。到了近现代,奔腾的黄河水,连接起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她连接起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四黄河,精神的河。九曲黄河,一路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走向。黄河,有着自强的精神。《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史记》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在黄河流域诞生的著作,体现着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坚韧意志。黄河,有着重生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不管时代多么昏暗,不论现实多么悲惨,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有屈原式的悲愤,但从来没有绝望。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否极泰来。这个理念已经深化于民族心理之中。山河破碎时,中国人也没有失去希望,所以才有“重整河山”。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照片前,我看到了官兵“深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我听到了“终究是要达到驱走日寇、收复失地、得到解放的完全胜利”的誓言。八路军出师抗日前,在陕西泾阳县云阳镇举行了誓师大会,朱德亲率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决心“勇敢抗战,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有了这样的精神,八路军勇敢无畏地投身到民族解放作战中,取得平型关战斗的伟大胜利。聂荣臻在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时指出,从根本上讲,平型关大捷是我们党坚决抗日的政治路线决定的,官兵英勇无比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伟大的精神力量,在一次又一次地发挥着作用。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1948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陕北再次东渡黄河,一路经山西、河北,最后到达西柏坡村。就在这段时间,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一年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河之所以被称为大河,是因为它的厚重历史与深沉气质。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见证了数千年历史的沧桑。它是深沉的,在大多数河段,波浪都隐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涛声也都回响在浪花之间。不走近黄河,你甚至听不到它充满激情的流淌之声。黄河的神奇,在于它总在平静之处,激荡历史风雷。1948年3月23日下午1点左右,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开始东渡黄河。按照计划安排,毛泽东登上第一艘木船。凝视着河对岸,他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黄河的波涛里,有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史。五5000年煌煌史册中,黄河承载了多少华夏儿女的苦难,黄河也孕育了多少中华民族的辉煌!黄河桀骜不羁的性格和一次次决堤改道的历史,锻造了中华儿女无惧外部压力、同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决心与意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打下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鲜明烙印。在努力争取“黄河安澜”的不屈不挠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伟大的人间奇迹,让“地上悬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安宁之河。在我看来,黄河的每一寸波涛里,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和永恒动力。这些年,我多次来到黄河边。在渡口看黄河奔流,我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思绪也随之奔涌。如有机会,我们都应该站在黄河边,去听一听大河的涛声。这时,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皮肤是被黄河之水染色的。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血管里奔流不息的,是黄河的支流。那“砯崖转石万壑雷”的涛声,一定会回荡在你人生的旅途之上,久久不息,激励着你不懈奋斗、实现梦想。走出延安革命纪念馆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幅中国地图。我站在地图前,久久地凝视着。啊,黄河!你挽起了长江、长城,连接起了丝绸之路,见证了长征,远眺着大运河……黄河,你是精神的徽记,你是文明的标识,你是文化的血脉。啊,黄河!就让我们的血脉加入你的奔流,去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交响曲!
作者小记:刘笑伟,河北人,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0年入伍。作品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出版诗集《岁月青铜》、文学评论集《纸上行军》、长篇纪实文学《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星火接力》等20多部著作。
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