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孙晓云的书法并不陌生,她以行草书为擅长,但早年孙晓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却更多地下功夫在楷书方面。她的取法对象包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也没有忽略唐人的楷书。有人认为,孙晓云在早年的书法学习中是兼收并蓄的。她所写的柳公权楷书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水平,反映了她在书法学习上的进取精神,令人叹服。
然而,随着学习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如今的孙晓云书法水平是否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地步呢?有人认为,早年她在学习书法时的确是下了功夫的。她喜欢的字帖坚持认真临摹,从魏晋到唐宋,几乎没有落下。但如今转移到行草书上后,水平似乎有所下降。至于人书俱老,可能只是因为人老了,书还未老。也有人认为,孙晓云早年的楷书确实显现出了功力,她还出版过一些字帖,这可能是她对那个时候书法自信的一种表现,这些字帖也可以当作范本来临摹。
人书俱老这句话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的。据其原意,“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意指当一个人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时,书法也会达到一种相当的境界之上。要想了解孙晓云书法是否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就要看她是否到了通会之际。
孙晓云多年担任书协主席,经历丰富,学识渊博,能够处理各种琐事,眼界宽广,因此她已具备了通会的基本条件。在书法方面,人书俱老是指人的年龄大了,书法也达到了老成的地步。但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个关键的粘结要素,那就是如何让书法技艺与年龄所具备的智慧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人书俱老”。
然而,现在的孙晓云书法与她的年龄并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能缺少了这个粘结要素。也许是因为身边的事务比较繁琐吧,所以人到了老年时,她的书法作品比年轻时期的作品更显得浮躁和烦闷。
孙晓云早期的作品已经充分证明了她的书法才华。其中,柳体楷书字形端正,用笔遒劲,显示了她刚柔并济、笔力有力的特点,也表现了她的个性魅力。这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是一份极好的教材和参考,也是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入门和出路。
许多人认为,孙晓云的书法技艺基础并不是建立在柳公权等唐人楷书基础上,因为在她的许多楷书作品中,较少出现唐人的风格,而是更多表现出魏晋风格的特点。尤其在她的小楷作品中,王羲之的楷书风格也比较明显。因此,她在出版的字帖和作品集中所展示的楷书作品,也都具备着这些方面的风格,而唐风却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