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就没有看走眼过?有,而且还是两次,后果都相当严重

请陛下称太子 2024-06-23 00:44:29

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第一谋士,原本就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再加上现如今各种影视作品的宣传,已经与神机妙算这四个字深深的扣在一起。但他的这一生也有两次遗漏,这两次遗漏第一次是看错胡惟庸,另一次是看错朱元璋,而这两次看错次次要命。

洪武三年,丞相李善长主动退休,丞相一职空了出来,该找谁替补上去呢?恰好当时退休在家的刘伯温在京城,朱元璋便去询问他,胡惟庸有没有当丞相的能力。

要知道,胡惟庸可不是开国功臣中的一份子,在开国期间,他都是在地方上混,直到开国,他才出现在朝廷里,担任太常寺卿。

就这么一个人,他有什么能力当丞相?

朱元璋敢于让他当丞相,主要是出自两点:

第一、当时胡惟庸的官职是中书省左丞,左丞这个位置可是相当的显赫,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丞相分别有两个,一个是左丞相,另一个是右丞相,而以左为尊,因此丞相指的都是左丞相。

而胡惟庸的这个左丞就是丞相的副手,现如今,丞相这个位置空了下来,他上去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他是李善长一手提拔上来的,他的太常寺卿一职就是贿赂李善长二百金才得到手。

而在这之后,他也一直屁颠屁颠的跟在李善长的后面,唯李善长马首是瞻,这也是为什么在电视剧《朱元璋》里,胡惟庸叫李善长都是一口一个恩公。

而李善长退休的时间与胡惟庸担任左丞的时间紧密地贴在一起,很显然这是李善长故意而为之。

李善长看上的,怎么可能会差得到哪里去?

但是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却是相当的低,低到了什么程度呢?如果胡惟庸是一头牛,拉着国家这架牛车的话,将来一定会将牛车掀翻。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刘基传》

可是朱元璋却没有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伯温太过于自以为是。

既然胡惟庸不能当丞相的话,你刘伯温现如今闲着也是闲着,要不然丞相一职给你来当?结果他刘伯温呢?竟然回了一句,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当丞相是肯定不行的。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明史·刘基传》

你这个“恶”指的是谁呢?你刘伯温肯定是已经活腻歪。既然你觉得胡惟庸不行,那我就偏用胡惟庸。

而随着胡惟庸的上位,刘伯温的苦日子终于要来临。

因为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对话并不是在他的家里,而是在皇宫里,皇宫里人多耳杂话,是一定会传出去的。

其次,胡惟庸与刘伯温原本就有仇。

洪武一朝分别有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是淮西集团、浙东集团。

淮西集团的首领是李善长,浙东集团的首领是刘伯温,而这两大集团是如何走向对立的呢?因为刘伯温不给李善长面子。

李善长的外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接受别人的贿赂,给别人安排官职,以至于被判了死刑。

恰好当时朱元璋在北方巡逻,负责此事的就是刘伯温。

李善长原本以为大家是多年的朋友,这个面子刘伯温是会给的,但是不曾想,刘伯温非但不给面子,还将这件事捅到朱元璋那里。

大明王朝的官职岂是你李家的物品,你想给谁就给谁?因此朱元璋直接给他来了一个斩立决。

事已至此,按道理来说,李善长也应当罢手,但是他却以天相来威胁刘伯温,说京城已经好几个月不下雨,此时不应当杀生。

朱元璋都已经下达命令,难不成拖一拖就能够扭转乾坤吗?的确能,因为罪名是可以销毁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刘伯温却直接反驳李善长,杀李彬,天必雨,就这样,李彬走上了黄泉路。

而李善长与刘伯温的梁子也算是结下,后来李善长利用淮西集团对刘伯温展开打击。

“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善昵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明史·刘基传》

要知道,淮西集团说的简单点,那就是功臣集团,朱元璋本人也出自淮西,刘伯温岂是功臣集团的对手?在朝廷上,无数人骂他,在回家的路上,有无数人盯着他。

因此,他只能退休。

而朱元璋从这件事上也看出了李善长的能量,李善长的退休就是与此有关。

因为在这件事之后,朱元璋找李善长谈话,虽然表面上就是一次家常,但是却不断的提起他的年纪,而他也是个老狐狸,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于是主动退休。

而胡惟庸则将李善长退休这笔账算在了刘伯温的头上。不但得罪自己的恩公,还说自己的坏话,又岂能放过你刘伯温?

当时的刘伯温已经回到老家青田,知道朱元璋对他是肯定不放心的,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重演,当地的官员刘伯温谁也不见,每天就只做两件事,第一喝酒,第二下棋。

青田知县不止三次拜访刘伯温,但都被刘伯温拒绝,而有一次,青田知县装成读书人的样子跑来刘伯温的家里,要求与刘伯温吃一顿饭,顺便探讨一下儒家经典。

刘伯温以为是真,便准备做饭,结果他将他的真实身份说了出来,刘伯温当即向他示礼,还以“山民”自称,一步一步的退回屋内,将门关上。

在此之前,刘伯温还与普通人相见,但在此之后,与普通人也不相见。

但就是这样,依然天降横祸。

胡惟庸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命,说刘伯温要占用有王气的土地给自己建造陵墓。难不成朱元璋会听信他胡惟庸的一面之词?会。

因为首先,由于青田附近有一个地方叫淡洋,也就是胡惟庸口中的那块有王气的土地。这块土地有没有王气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谁都知道的,那就是有一大堆的土匪。

从刘伯温敢于坚持原则,与李善长作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人,这一次也一样。他本想为民除害,建议朝廷在淡洋驻军,结果不曾想被胡惟庸栽赃陷害。

其次,如果胡惟庸栽赃陷害的是其他人,朱元璋或许不信,但这个人偏偏是刘伯温,朱元璋宁可信其有,也不会信其无,毕竟刘伯温的本事放在那里。

因此,刘伯温的诚意伯伯爵俸禄被朱元璋夺回。

刘伯温意识到,他倘若一直在青田的话,以朱元璋的疑心病,肯定有一天会死于非命,那到哪里生活才能够善终呢?南京。

南京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朱元璋总不会还不放心,这就是刘伯温的第一次看错。

他没有想到,就算他到了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朱元璋依旧没打算放过他。

洪武八年,此时的刘伯温已经在南京住了三年,但是朱元璋从未见过他一面,整日忧心忡忡的他终于病倒,而朱元璋则命令胡惟庸去给他送药。

这一招借刀杀人用的不可谓不好,明知道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死敌,还叫胡惟庸去给刘伯温送药。结果这副药一喝下去,刘伯温的病情越来越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去世。

而他曾经评价胡惟庸会将国家拉垮,那么胡惟庸有没有将国家拉垮呢?没有,反倒是朱元璋将胡惟庸拉垮。

胡惟庸不愧是没有在开国期间立过功劳的官员,李善长都不敢与朱元璋抢权,他竟然敢与朱元璋抢权。

他仗着他是丞相,对于人事上的任命一手包办,对于罪犯的处刑也是一手包办,甚至有个别的奏折他都敢扣压下来不上交。

他一个丞相怎么可能有这种胆子呢?他一个丞相是不可能有这种胆子,但要是加上淮西集团呢?胡惟庸连李善长都拉到了他的车上。

此时的胡惟庸以为他和朱元璋已经是同一重量级的对手,却不曾想朱元璋不是不敢对他下手,而是在暗地里下一盘大棋。

这盘大棋对准的不是他胡惟庸,而是他胡惟庸背后的丞相制度,因为丞相始终都是一个与皇帝抢权的家伙,如果不除掉他,说不定哪一天还会爬到皇帝的头上。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发,自以为是的胡惟庸仅仅只被朱元璋下一道命令就命丧黄泉,而他的同伙也全部命丧黄泉,有多少呢?整整上万,其中就有李善长。

朱元璋不但利用胡惟庸推倒丞相制度,还利用胡惟庸屠杀开国功臣。

而胡惟庸呢?是冤枉的。

杀胡惟庸的时候,朱元璋给的罪名仅仅只是专权结党,但是到了后面,胡惟庸的罪名越来越大。先把人整死,再不断地安插各种罪名,死无对证,不愧是朱元璋。

当时明朝分别有两大敌,第一大敌是“南倭”,第二大敌是“北虏”,而胡惟庸的罪名就是勾结南倭北虏,企图谋反。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要是不将罪名做大的话,无法杀其他的开国功臣。

刘伯温看走了眼,朱元璋也看走了眼。朱元璋原本以为废除了丞相制度,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爬到皇帝的头上。

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却创建出了内阁制度,内阁首辅就相当于之前的丞相,虽然权力没有丞相的那么大,只有在奏折上提意见的权力,没有批的权力。

但是有一位却超越了所有的前人,在当时他就是皇帝,这一位就是张居正,因为他联合了能够批奏折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0 阅读:126

请陛下称太子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