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曾提出“二分天下”的方略但对东吴而言实施起来十分困难

史海撷英 2024-07-01 18:17:51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向孙权提出了一个“二分天下”的方略,并得到了孙权的批准。于是,周瑜即刻返回江陵,准备实施该方略。然而,就在周瑜回江陵的路途中,走到巴丘时,染病身亡了。而随着周瑜的突然去世,这个方略也就被搁置,最终无法实施了。

那么,周瑜的这个方略有可行性吗?如果实施,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

周瑜“二分天下”方略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到京口面见孙权,当面阐述了自己“二分天下”的设想:“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说白了,周瑜的设想就是把《隆中对》中刘备要做的事情,由东吴自己做了。什么“三分天下”,什么“鼎足而立”,东吴自己与曹操“二分天下”!没有刘备什么事!

这个设想如何呢?

曹操真的暂时没有威胁吗?

这个战略的前提就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忧在腹心”,暂时没有威胁能力。

这个预计客观吗?自然有道理!

赤壁之战中,曹操损失了几乎所有的舰船,并且被驱逐出了长江流域,一时间确实无法打造出能与孙权争夺制江权的水军,也就无法对孙权构成致命威胁。同时,赤壁战败,使许多原本被掩盖的问题尖锐起来。北方常年混战,百姓流离,家室怨旷,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原残破的经济也急需恢复;隐蔽的反曹势力也长期威胁曹操的腹心。

在曹操连胜之时,胜利能够掩盖许多问题。但赤壁战败,虽未使曹操实力优势受到太大损失,但对曹操的威望确实造成了损失,这些问题也就成为迫切需要应对的了。因此,曹操需要用相当精力解决内政问题,采取重大军事行动的能力削弱了。周瑜所谓曹操“忧在腹心”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

但是,周瑜到底还是低估了曹操能力和实力。实际上,由于曹操卓越的才能和屯田以来打下的经济基础,曹操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就开始了对马超等关中军阀的用兵,到九月,曹操就击败了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平定了关中。此时,距离周瑜提出此策,过去了才一年!建安十八年(213年)九月,夏侯渊就击败马超,马超逃离陇右,投靠了张鲁!所以,周瑜要“结援马超”,必须在3年之内完成平定西川和汉中的企图,来得及吗?

而曹操对孙权的大规模用兵,则在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开始。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率领步、骑兵号称40万,东征孙权,从合肥进军濡须口,攻破东吴江北营,俘虏都督公孙阳,进入长江,并登上江心洲,建立江心基地!当时的孙权连向刘备呼救,率7万吴军抵御,才逼退曹操!

周瑜

显然,周瑜所谓曹操“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的判断不能说不正确,但时间窗口却很短,只有短短一两年时间。

一两年时间,周瑜能够完成自己连下西川、汉中的企图吗?

拿下西川要多久?

此时,东吴进取西川,有一个非常利好的条件:三峡可以突破了!

由荆州进入益州,最大的障碍就是三峡。该地地形狭窄,兵力不能展开,且沿途水险山峻,极难突破。不过,此时,刘璋的峡口守将袭肃主动来降,也就是说,孙权、周瑜可以比较安全地突破三峡,直接进入益州!

但是,突破三峡,周瑜就能迅速取下西川吗?

不如借鉴一下后来刘备取西川的过程。

后来的刘备同样没有受阻于三峡,耗了2年零5个月时间拿下西川。当然,由于入川之初的1年,刘备在葭萌笼络人心,尚没有动手,所以,从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南下进军开始,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四月和平夺取成都,一共耗时1年零五个月。

周瑜

周瑜如果进军,能比刘备更快吗?恐怕够呛!

诚然,周瑜可带入川的兵力比后来的刘备强,但是,这可不意味着他可用的兵比刘备多!

刘备初入川时,虽然所带的荆州兵不多,但是,得到的“赞助”很多!

由于是刘璋“邀请”进去的,因此,还未入川,刘璋就让法正、孟达各带2000人来迎;入川后,刘璋又“赞助”刘备兵马物资,光米就20万斛,战马千匹,车千乘;刘备北上葭萌时,是统率了3万多人和大批车辆、盔甲、兵器、装备物资的;开战之初,刘备又吞并了精锐的“白水军”。

可以说,刘备入川,“空手套白狼”,光是从刘璋那里得到的“赞助”就超过了3万人!加上后来“二期”诸葛亮、张飞、赵云由荆州带来的兵“数万”(光张飞一路就万余人,总兵力至少2万以上),取益州的实际用兵超过5万!而且,这5万多,有3万是从刘璋那里“搞过来”的,等于是自己增了3万,而刘璋减了3万,一来一去的兵力变化达6万!周瑜能带多少兵入川呢?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攻濡须,孙权率7万人迎战。考虑到当时已经“借荆州”给刘备,以及当时东吴事实上没有其他大的军事行动,且孙权当时十分紧张;因此,可以把这7万人理解为东吴全部(或大部)的机动兵力。

如果以周瑜的建议,不“借荆州”给刘备,则孙权要同时在荆州和淮南两个方向驻兵,能有“余力”再进行入川作战者,恐怕最多也就是两三万吧!而孙权、周瑜在益州恐怕不可能有刘备“空手套白狼”的条件!所以,如果周瑜当时发起入川作战,可用兵力只会远远少于后来的刘备!

刘备

刘备军入川兵力,一半以上是刘璋自己的,所以完全不存在适应问题。而刘备、张飞诸人,也都是常年在北方转战的,搞水战不及周郎,但搞陆战、攻坚战是要远远胜过周郎的!这是一支在几年后能在汉中把曹公刚走的部队!即便如此,在雒城,当刘璋军以儿子刘循坐镇,以1万余军镇守雒城时,刘备还是花了近1年的时间才干下来!

东吴能更快一些吗?东吴军的作战特点,是依托水路的两栖作战。至于陆战,尤其攻坚战,实力一直很成问题!

赤壁之战前,东吴花了七八年,楞是打不下江夏来!江夏还是沿长江流域的城市,本利于东吴发挥擅长水战的特点,而西川境内的城市是陆战攻坚,更不利于发挥!赤壁之战后,周瑜又围攻江陵,虽然得胜,但实际上也是与刘备、关羽联合作战的结果!战后,一直主张压制刘备的周瑜,将南郡江南的公安划给刘备以为酬谢,表明刘备军在联合作战中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所以,周瑜要取西川,即便能得手,所耗费的时间,自然不可能比刘备更快,至少要两三年时间!

当然,其实,更大的可能是:与当初企图取刘表的荆州一样,耗了大量时间,始终达不到效果!而且,距离实现目标,还差距很远很远!

拿下张鲁要多久?

即便取了西川,要破张鲁取汉中,又容易吗?恐怕更难!

刘璋之所以请刘备入川,就是因为自己搞不过张鲁!何况,周瑜要取刘璋,三峡有可能不战而过;但是,张鲁所依仗的山险,可不可能让周瑜轻松通过!

张鲁

从后来张鲁战曹操及刘备取汉中的作战看,无论是北对南,张鲁所依仗的都是阳平关。张鲁在阳平关的守将是弟弟张卫,人家会投靠周瑜吗?

阳平关,曹操差点没有打下来,最后是侥幸搞下来了;刘备则一直搞不下来,最后是欺负曹操入汉中补给线漫长,逼退曹操的。

这种山险攻坚战,东吴军真的不擅长!作战效果大概率远不如曹刘!何况,张鲁早有降曹之心;曹操则对汉中有“鸡肋”之意,守汉中的决心都不强!但是,“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的张鲁,想来也是不愿意投靠孙权的,所以,周瑜要攻汉中,恐怕会遭到张鲁最坚决的抵抗!

取汉中,周瑜的能力不及曹刘,但难度却要远远大于曹刘!所以,周瑜要取汉中,没有个一两年是不可能的,而且大概率是根本摸不进去!

结援马超,来得及吗?

周瑜一直很重视西凉军阀对曹操的牵制作用。

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分析局势时,就指出:“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所以,周瑜规划,以“结援马超”为一目标,企图借助西凉骑兵,改善兵种劣势,以图取北方。

曹操

其实,周瑜有此设想,也是认为:曹操并不容易平定关西。

首先,关西军阀名义上服从曹操控制的朝廷,曹操欲讨伐并无理由;二来,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关中道远路长,如果众将各自据守险阻,没有一二年是不能平定的!

如果马超等关西诸将耗个几年,那么,周瑜或许还来得及赶过来“结援”。但是,周瑜到底低估了曹公的手段!曹操先以征讨张鲁为由,试图胁取关中众将任质,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最后使关西诸将被迫“摊牌”,造反!而在作战中,曹操又让曹仁在潼关坚守示弱,引诱关中诸将纷纷离开各自分散的驻地集中起来,结果被曹操一战而破!最终,自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至九月,半年时间,曹操就消灭、招降和削弱了关西割据势力,结束关中长期分裂、动乱局面。此后,夏侯渊又“虎步关右”,到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收降韩遂,迫马超往投张鲁!如此,马超退出关中、陇右,周瑜失去了“结援”的可能。

所以,周瑜“结援”马超的企图,是建立在对曹操不容易平定关西的基础上的,这个判断在当时看起来不是没有道理,但毫无疑问,到底是低估了曹操的手段!

制得住刘备吗?

当然,更严重的问题是:把人家刘备《隆中对》要走的路自己走了,让刘备走什么路呢?

周瑜曾设想,把刘备软禁在京口,自己统领关羽、张飞作战。要是刘关张能分得开,恐怕当初曹操早就这么干了,轮得到周瑜吗?如果不软禁刘备,让刘备带着部队给东吴打下手,刘备会甘心吗?

刘备

诚如此,无法预料刘备会干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刘备之志,刘备肯定会“干些什么”!到时,周郎顿兵于西,曹公用兵于北,刘备是不可能不来凑热闹的!虽然无法确定刘备“凑热闹”的结果如何,但是,无论如何,孙刘联盟的破裂,恐怕是毫无疑问要提前的!如果是这样,恐怕不是孙权“北方可图”,而是曹操“南方可图”了!

北据襄阳,可能吗?

周瑜规划的最后一步,是“北据襄阳”。

实际上,后来刘备发展时,也是将“北据襄阳”作为“跨有荆益”的最后一步,在取西川,夺汉中后,才由关羽发起襄樊之战。这是周瑜整个规划中最有可能实现的部分。

襄樊毕竟仍是水网地带,利于发挥水军优势。后来关羽北伐,即便在被徐晃击败,樊城之围被解后,依然可以利用水军封锁汉水,围困襄阳。

赤壁之战,实际上曹操的陆战之师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但水军是基本上消耗殆尽。所以,周瑜如果大举北上,曹公虽强,恐怕是无力与周瑜较量于此的。

在后来东晋、南北朝的对抗中,襄阳也确实多次为南方政权所掌握,所以,襄樊确实是可能作为南北分界之地的!所以,“北据襄阳”,应是相对有可能可以实现的目标。

赤壁之战后局势图

赤壁之战后,很长时间内,三方都同时有两个任务:1、彼此之间的争夺;2、抢占“中间地带”,也就是抢先夺取关陇、西川、汉中、交州等地。

周瑜的企图,是先“抢占中间地带”,然后再直接进攻曹操的地盘,也就是“先弱后强”。但是,实际上,这有三个问题。

刘璋、张鲁虽弱,但孙权实际上也没有很强,孙权并没有足够的碾压优势。孙权的地盘、人口,并不远远凌驾于刘璋之上,又有强敌在北,而作战特点,也并没有“客场”取胜的把握。所以,要取西川、汉中,仅仅靠军事手段是很难达到效果的,需要如后来刘备一般,进行一定时间的政治准备。

曹操虽强,但也有重要而虚弱的区域。赤壁之战后,曹操将荆州的大族悉数迁走。后来,邺城发生了“魏讽之乱”,其中,参与者,主要就是荆州迁过去的人士。

汉末乱世,自耕农很少,大量人口都是依附于大族的,是大族的“私人财产”。所以,大族迁徙,也就意味着人口的大量迁徙。所以,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加之襄樊为水网地带,东吴往争,进退自如,占据主动。所以,东吴有能力拿下襄樊。

襄樊示意图

就重要程度而言,拿下襄樊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不在夺西川、汉中之下!

自汉末刘表以来,荆州的经济重心就在江汉平原。只是,襄樊为曹军所占,江陵为孙刘所取,则江汉平原是争战之地,丧失了作为经济基础的条件。但是,如果夺取襄樊,重新将防线推至汉水流域,则江汉平原全为孙刘所有。等于是,就经济而言,获取江汉平原,获取当年刘表的经济精华之地,其利益未必在西川之下。同时,就地缘而言,“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据襄樊,北上可以直向宛、洛,直接威胁曹操的统治中心,从而使孙权在抗曹中一定程度上摆脱单纯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所以,东吴以现有的实力对比,夺取重要而虚弱的襄阳,似乎是比较容易见成效的,至少比远征西川、汉中好打得多,有利得多!

孙权要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抗曹时,孙刘唇亡齿寒,互为依仗;发展时,孙刘也应当协调好关系。如果孙刘不合,孙权不但不能依靠刘备,还要分出力量防备刘备,则能“保江东”就不错了,不可能还可以对外发展。所以,无论是要“抢占中间地带”,还是要与曹操直接对抗,首先要处理的是与刘备的关系问题。

从当时的情况看,孙权虽然拒绝了周瑜软禁刘备的要求,但是,也似乎没有答应“借荆州”,所以,孙刘的关系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孙刘联盟,基于利益。所以,关键在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

刘备

对东吴来说,不可能让刘备完全没有发展空间,也自然要保持在孙刘联盟中的优势地位。所以,如果不搭理刘备“广地以容众”的诉求,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借南郡”给刘备,让其控制住东吴西进之路,自然也不利!而北取襄樊,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情况。

北取襄阳后,由刘备驻襄樊。刘备当时被孙权表为荆州牧,关羽为襄阳太守,襄阳又是刘表时期的荆州治所,名正言顺。刘备据襄樊,既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又能北拒曹操,分担东吴压力。同时,长江流域由东吴自己掌控,则东吴西进之路不至于被刘备封锁。然后,东吴才可能取西川、汉中。

周瑜“二分天下”之策,其志向是远大的。但是,他低估了曹操的恢复能力和非凡才干;对远道取西川、汉中的难度似乎估计不足;对与刘备关系的处理也陷入搁置。所以,周瑜这个“二分天下”之策,应当与他好兄弟孙策当年“袭许”之策一样,有“试一试”的意思,并不能说是非常严谨的。

以孙权、曹操当时的实力对比,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要在彼此争战的情况下,进行“抢占中间地带”的竞争,搞出一个“二分天下”的局面,是力不能及的。孙权认识到“方用英雄之时”,鲁肃所说“帝王之起,皆有驱除”,“放出”刘备来,借重刘备的力量来共同与曹操竞争,“鼎足而立”,才是当时虽有些无奈,但却唯一可行的大方向!

0 阅读:11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