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发起人:要求全国人民只能生1个,自己却有8个孩子

博学娱乐 2024-10-14 15:53:06

在中国近代经济学上有着非常重要人物,那就是马寅初,他所提出的“计划生育”,不仅让人们眼前一亮,同时也对之后人口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性的意见。

但是这样一个对国家人口政策提出建议的专家,却有着和他所倡导的政策背道而驰的行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家庭责任的冲突。

马寅初出生于1882年浙江省的金华县,彼时正是清末的动乱时期,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纷纷涌现,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动乱带来的太多的不安,以至于这一代人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

马寅初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五代都给科舜门第送去生员的家庭,读书的机会自然也要更多一些。

但是家中条件毕竟有限,而且到了清末的时局动乱之时,读书也不是生活的长久之计。

年少的马寅初不得不去想别的办法来谋生,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读书的必要性,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家族荣耀,马寅初的身上承载着家族的厚望。

但是家中其他人,还有同辈的表哥表姐都和其他人一样,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有更好的出路,就算不去做官,也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只有小小的马寅初不懂世事,他仍在于埋头的会读书,对于他来说,学习就是给这个家族最大的荣耀,一直到他十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

此后家中就少了一个顶梁柱,马寅初最年长的六叔,给他送去上学的银两也就没再多了,这时候的他不得不起早贪黑的去挣学钱,有时候甚至会赶场去给人家卖一天的力气。

在这样一来二去之间,马寅初也知道挣钱不易,读书也就更加努力。

1901年,马寅初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后来又一次考中解元。

这本该是一个人高歌一曲的日子,但马寅初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家中的责任都压在了自己肩上,他也不能有半点的松懈。

这时候的马寅初已经是家中最出息的一个人,家里其他成年的男子汉们不去读书,还会去做一些谋生的工作,但唯独马寅初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书求知。

家中上下都都对他抱以厚望,认为他是这一家人的希望,只有他才能给这一家人带来更为美好的未来。

1904年,心心念念想要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马寅初在众人的拍手祝贺中,乘船而去,积极的准备着。

待来到京城,马寅初先是住在舅舅家中,虽然生活的条件不太好,但还是起到了一个书香门第应有的作用。

其他人对马寅初的期望也都厚重,认为他一定能考得好。

但这是马寅初的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子,面对那些经验丰富的考生,那一脸的从容淡定,让马寅初生出了自惭形愧的感觉。

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也最终交出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试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胸有成竹的等待着考试结果的时候,命运对他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京城正值战乱,满城战火,而他的试卷也随着战火一同付诸一炬,他参加考试的这次付诸东流,最终也没有任何结果。

这次的空欢喜让年少的马寅初迷茫了很久,之前的种种都让他觉得自己不能辜负家中的期望,不曾想,这次考场失利,给他的打击更大。

时局也逐渐越来越混乱,马寅初更是无心再考,等到他在舅舅家住了三年后,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让家中人寄予希望。

于是时年二十的他,选择去南洋谋生,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又能凭借一腔热血去谋求一份前程。

1907年,马寅初乘船前往南洋,在异国他乡,马寅初靠教书谋生。

因为他不懂外语,其他的工作来的也不多。

这三年的时间马寅初也在南洋结识不少朋友,正是在这些交友上,他也逐渐领悟到了别样的思想。

“计划生育”发起人。

在南洋的三年也让马寅初开阔了他的心态,见识了太多的广阔天地。

1920年马寅初回到了祖国,后在北京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但这种松散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正是因为各种思想的碰撞,才会有不同的学派。

这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深深吸引着马寅初。

1944年,马寅初再次被调回到清华大学,1949年,中央人民大学成立,马寅初又被任命为该校副校长。

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兴起,给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偏差,均认为劳动力的投入越多,生产的效率就越高。

此时的马寅初却认为,劳动力的投入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成正比的关系,最终导致的发展水平,相比于劳动力的投入而言,会落于下风。

这种理论在当时并不被当权者所接受,然而他这种观点却令他在后续的工作中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进行研究。

马寅初意识到,如果永无休止的增加人口数量,最终可能会出现危机。

1955年,他在《人口问题》中正式阐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这一理论引起了当时当权者的关注。

同年七月,马寅初在一次会议上向毛主席汇报了该理论,并提出人口要适度的增加。

但此时的毛主席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若是和苏联的水平相当,他们的人口也有两亿多,这时候自然要多一些人口。

华国锋也曾说:“中国人口要比别人多些,这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所在。”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这也是为何在毛主席执政期间,人口的数量没有被控制起来。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马寅初的学术观点被认为是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他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

直到1978年以后,马寅初老人的人身自由才得到保障。

“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

1978年后经济政策的改革下,马寅初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才得到了广泛传播。

并在1982年,中央决定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这一政策也正是马寅初提出的理论。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能让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让社会发展过于滞后,同时也对于农民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

但这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影响,在这几十年中,我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长大后,往往会成为父母的主心骨,在父母年老时,父母会将自己所有的养老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不幸降临在这个孩子身上。

如果这个孩子再结婚生子的话,孩子的责任就会加到孙辘身上,自己一人身上全担起这个家的责任。

对待老人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若是有两个孩子的话,就会出现“二八法则”,这就要看这两个孩子的本事了,身上承担着父母一家的生活。

然而只有一个孩子的话,父母就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但也会对这个孩子产生过大的期许,久而久之,还会对这个孩子造成负担。

一个孩子的责任太大,两个孩子又会出现二八法则的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二孩政策实施后,很多人会选择只要一个女孩儿,甚至不要孩子。

这就是对我们生育政策的又一种影响。

“计划生育”的政策本身是对的,但是又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所以这种影响会让我们国家对后任的孩子有着更高的期望。

台湾相较于大陆更早的实施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但是到现在相较于大陆,台湾的养老政策才会更好。

这就是从实践经验上所总结出的经验。

结语

在历史人物的身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若是那个时期不让马寅初出山,可能“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会出现。

但回过头来,我们理性看待这件事,现实中有许多的老一辈人认为,养一个孩子太累,两个孩子还要一大堆事,养三个孩子还不如不养。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再加上社会经验的总结,确实让许多二胎家庭遭遇不少的问题。

若是真让马寅初回来的话,或许可以看出另外一种社会发展轨迹。

历史是不能更改的,后续的道路也要更加的通畅,才能让社会发展更为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0 阅读:108

博学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