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租车司机40岁顿悟,拾起祖传皇家御用手艺,8年后名满京城

又琴聊历史 2024-03-03 12:34:44
前言

北京有一位大爷,明明有祖传的家业,却不肯继承,选择带着一身热血下海经商,折腾了大半生,却发现一事无成。

为了生活,无奈去开了出租车,40岁的他已经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白天黑夜的倒班,让他早已对生活麻木,但无意间看到了《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8年时间,他重新捡起祖传的手艺,并且融会贯通,最终在不惑之年名满京城,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名人。

那么,这位大叔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技艺呢?又是如何在8年时间从默默无闻到名满京城的呢?

出租车司机

在北京,有一家传承百年的弓箭铺,名为"聚元号",自1720年起,聚元号便以其卓越的工艺和皇家御用的荣誉,享誉国内外。然而,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弓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聚元号也面临了生存的挑战。

杨瑞林作为聚元号第八代继承人,他的卓越技艺为聚元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然而,他的子孙杨福喜却选择了一条与家族传统弓箭制作业务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在新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里,杨福喜经历了多样化的生活轨迹,他曾下乡插队、成为一名工人,甚至涉足商界尝试经营。虽然遭遇了许多挑战和转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激情和追求。

1992年,杨福喜满怀激情地踏入商海,希望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商海无情,缺乏经验的他屡屡碰壁,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了养家糊口,他转行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这一干便是五年。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福喜在《北京晚报》上读到一篇关于射箭的报道,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射箭梦,他意识到,尽管弓箭不再是主流武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爱好者对其怀有热情。

受到启发的杨福喜决定重拾家族的制弓技艺,将聚元号重新推向市场,他深入挖掘聚元号的历史底蕴,充分利用其皇家御用的背景,成功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关注。

弓箭

弓箭,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员,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在全球范围内闪耀着光辉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弓箭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中国,弓箭不仅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象征,古代的射礼,被视为六艺之一,寓意着弓箭在礼仪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欧洲,英国的长弓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使得英国军队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长弓的射程和穿透力,使得英国弓箭手在战场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

清朝时期,骑射技艺达到了巅峰,清朝士兵凭借高超的骑射技巧,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而日本的单体竹弓,尽管在射程和杀伤力上有所局限,却仍被视为日本传统武器的瑰宝。

而中国的杨福喜,正是这一传统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承者,他所制作的聚元号弓箭,工艺精湛、品质卓越,深受广大弓箭爱好者的喜爱,他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每一张聚元号弓箭都经过200多道工序的精心制作,选用上乘的材料,像江西的风干竹子和湖北的水牛角,杨福喜还精通"扳指射法",这种独特的射击技术使得射手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弓箭的威力。

杨福喜的在面临弓箭逐渐被时代遗忘的困境时,他依然坚守家族传统,努力将聚元号弓箭技艺传承下去,通过与徐开才等人的合作,聚元号重新焕发了生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这不仅是对杨福喜家族持久制箭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传统弓箭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除了聚元号弓箭之外,还有诸如弩弓、弹弓等不同类型的弓箭,它们各有特色和用途,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弓箭,其核心都是制作工艺和品质,聚元号弓箭之所以为人所称道,正是源于其对品质的坚守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新时代,传统弓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去了解、学习和传承。

“聚元号”第十代传人

聚元号弓箭历经曲折发展,曾经陷入经营困境,但最终得以保护与传承,在聚元号重新开业后,杨福喜找到了谢肃方的支持并拓展了国际市场,最终使聚元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聚元号发展到达一个高潮之际,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仪德刚走进了这个传统弓箭制作厂,他深入研究与体验了聚元号的工艺,并因此取得了论文的高度评价,这一流连引发了一系列订单和露出,同时也扩大了聚元号的名气。

聚元号弓箭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瑰宝,它凝结了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制作这门古老技艺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杨福喜老先生一直以他的卓越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忠诚来继承和流传。他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如今,聚元号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杨福喜的坚守使聚元号弓箭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期待这项传统技艺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聚元号的辉煌延续下去。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传统手艺面临着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替代的风险,尽管如此,仍有诸如杨福喜这样的工匠,他们不仅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致力于将这些古老技艺传承并推广,努力让它们成为沟通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在努力推广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良,使得传统手工艺品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0 阅读:29

又琴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