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供应商来公司拜访,正好是我接待,忍不住想起了一些关于创业的事情。
这个供应商和我们公司合作有十多年了,每年我们都会从他们公司分好几批采购一些原材料,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交易额看,我们都算不上他们的大客户,好处是比较稳定,这些年一直有合作。
我刚进公司第二年时接手了一个项目的研发,研发过程中涉及到某种新材料的选型,选了几款测试后最终定型现在这家,也是这个原因,我对这家供应商的发展情况有个不算太详细的了解。
初次联系时因为涉及到一些技术上的沟通,就加了对方技术一个联系方式,没承想竟是他们老板,后来也是通过他们老板所发朋友圈一直了解他们公司的动态。
从对方老板朋友圈中可知,他是厦门大学毕业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毕业,毕业后去了深圳发展,最后落户深圳,2010年左右,他回到福州开始创业。
那时他们公司还只是处于初创阶段,公司地址在福州一处小区内所租的三室一厅,人员也很少,就两三个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一找技术就加了他们老板联系方式的原因。
好像很多人的创业都是从小区的三室一厅开始,我们老板最开始也是从国企辞职后租了个三室一厅开始创业,马云也是在西湖畔的一个三室一厅开始,可见创业不都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风光。
估计那时候他们公司业绩算不上太好,产品也很单一,我们算是他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合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还邮寄了一盒月饼给我,后面几到就没有了。
当时之所以能找到他们家的产品是因为这款材料不好找,进口的太贵国产的厂家又找不到太多,也可能是当时网络不发达,别的家没在网上打广告,刚好他们老板又在百*度知道回答问题,顺便还贴了个网址。
后面就这么一合作了,也有幸看到他们公司的成长。
从他们老板朋友圈中可以看出,这位老板为人很诚恳,对待员工也很大方,在公司仅有个位数的人员时便舍得花钱搞团建,过年过节时发礼物,最这点很难得。
合作后第二年,他们公司从两三个人增加到了十几人,公司地址也从小区内的三室一厅搬到了工业园区一栋办公大楼内。
这个工业园区很老旧,外表看上面有点破败。
恩,我从朋友圈看了,环境算不上很好,办公场地也不算很大。
就这样,每年依旧是搞团建,过年过节发礼物。只不过团建的地点离他们公司所在地越来越远了,发的礼物越来越大了,年会吃饭的场所越来越高档了。
到今年刚好是他们公司成立十五年,从他的朋友圈中可以看出,人员已经发展到上百人了,公司场地也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产品种类也是越来越丰富。
不过这位老板依旧很低调,开个二十几万的国产车子,每年都会回家乡小学捐书、和厦门大学做一些合作项目。
应该说他是我这些年看到过的最成功的一个创业例子,虽然不是发生在我身边,但我几乎是全程看着他成长。
看到周边人创业,特别是看到周边人创业成功,我也会心动,也想去闯荡一番,但可惜一直没这个机会,不是没胆量而是没市场。
很多做技术的人认为,自己掌握技术就能创业成功,实际在创业市场上技术是最次要的,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市场创业就能成功,没市场技术再厉害也是为人打工。
在电子产品研发这块我自认为自己的技术是可以的,每年也会去做一些外面的项目,赚的不多,情况好的时候一年也就一两万吧!情况不好的时候一个都接不到。
这种情况压根就不可能全职投入创业,要敢这样干基本是死路一条,没多久就得回去找个班上。
创业最重要的是你设计的产品有市场,能持续产生销量创造收益。
创业的项目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大部分人创业都会从之前所从事的行业,或者是所从事行业的上下游行业。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没见过的东西你怎么会去做呢?
应该讲大部分技术人员创业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我现在所处公司的老板,当年是他们县城的高考状元,毕业于同济大学,毕业后进了上海的一家国企,还当了一个小领导,管理着十几个人。
机缘巧合下接触到现在这个行业,先是有这部分销路后才决定创业的,当时出于经济情况考虑,加上对创业之路的不确定性,也是租了一套三室一厅做办公地点,人员也就两三个人,他自己即是销售又是技术。
其实都不用技术,因为就一款产品,也没什么技术工作可处理。
慢慢地销售业绩好了一点,老板考虑可以增加产品的种类,于是花钱找了几个技术,让他们帮忙开发两款新产品。
在这里可以看见,技术对创业者的作用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只要产品有销量,自然可以花钱请外包。
后来公司销量上了起来,产品需要维护的地方多了,这才有了我们这些做技术的机会。
有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做的是喷泉行业,也是机缘巧合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做的产品与上家公司一模一样,也是喷泉项目,故事的开头大多一样,他从公司离职后也是租了个三室一厅,拉起两三个人就干了起来。
对他来说技术是不太重要的,因为再怎么搞研发也不可能超过原公司,他只要抓住市场就行了,甚至有了大单子一个人做不起来时还可以找原公司合作。
刚开始创业的那两年,我的这样同学也是混的风生水起,从三室一厅搬到了工业园区,办公环境变好了,公司场地扩大了,北京的房子也买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技术人员一直没增加,没别的原因,单纯是不需要。产品都是固定的,也不用研发更新,大不了从原公司采购就行,也就利率薄一点而已。
说实时他这种创业更像是做贸易,就像一个业务员能力大了后自己开了个公司当老板,所经营的产品还是从原公司拿货,以前是拿工资加销售提成,现在是赚差价。
不过好景不长,前两年因为大家所熟知的原因,公司业务一落千丈,不过再怎么差他也不打算回去上班了,当了老板后自由散漫惯了很难再回到从前那种按部就班的日子,反正就是各种折腾。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愿意折腾就会有无限的可能,这个结果可能会好也可能会坏的极点,反正后果都由自己承担,按部就班的生活当然稳妥,但就是太过无味。
从这里可以看出,技术人员创业仅凭自己所学的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抓住市场,说白了就是要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变为销售人员。
技术人员创业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行的通,需要在现有条件下不断摸索,直到看到一点方向时再行动才有成功的概率。
比如我上面所讲的例子,大家都是先上班工作,在工作中摸到一点销售的路径,在觉得这条路可以行的通时再大胆跳出现有环境专职创业。
就算这样,整个过程也是小心翼翼,从租三室一厅开始,深怕一步走错落得个一事无成的后果。
创业就像大家常说的走出舒适圈。
什么叫走出舒适圈,从这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不叫走出舒适圈,那叫找死。
只有在舒适圈的边缘不断挣扎,试图在这个圈子的边缘找到一个突破口,找到这个突破口后,再继续判断这个突破口是否更利于自己,如果有利则果断进入,如果不利则不断重复探索,这才叫走出舒适圈。
我心里想着创业,对自己的技术实力也很有信心,但我却缺少创业的方向,做个产品很容易,我能做的出来的东西市面上早就有一大堆,而且性价比还更高,我拿什么和别人竞争。
所以这些年我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接触外面的需求,争取找到一个突破口,很可惜一直没找到这条路。
大家也别问自己适不适合创业,问了就是不适合。
真正的创业是水到渠成的事,根本不会问别人,也不需要问别人,但凡拍脑袋想出来创业的,大多数是成功不了的。
就像上面说的,大家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时偶然遇到一个机会,这时候有胆量的就站了出来,自然而然的接住了这个机会,有可能就创业成功了。
要是没有这个机会,像我这样每天还在进行着不同尝试的人,冒然出来创业,那不是傻吗?方向都没有,我不成炮灰谁成炮灰。
我有个邻居,他之前在一家小工厂做销售,后来老板觉得利润太低不愿意干,恰好他又能接到点业务,于是商量了下工厂直接交给他经营,也没什么成本,就一些旧机器而已,给点成本价就可以了。
结果邻居两夫妻就这么开启了创业之路,生意说不算太好但总规是比之前拿工资好不少,再一个以后的发展好了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