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至群北京展|徐涟:楚魂舞丹青

艺周刊 2024-08-16 22:27:47

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易至群的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百余幅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个性鲜明、张力十足,向我们展示出奇谲的想象、浪漫的诗意、澎湃的激情和充沛的生命。文/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易至群父子与徐涟副院长在“惊彩绝艳新楚风——易至群画展”展览现场合影

易至群丰富多变的人生轨迹表明了他求新求变的个性。祖籍江西,生长于湖南,在50年代末在广州美院上学留校任教,80年代后又调至武汉画院工作,开始深入楚文化的学习与创作实践,在海南建省后不久调至海南大学,2000年后又旅居美国十年。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以转化传统的方式坚守传统,放笔抒怀,将自己对于中国历史、中国传统与中国绘画的思考与感受,转化为浓墨重彩的国画作品,并赋予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成为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家。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在“惊彩绝艳新楚风——易至群画展”开幕式上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求新求变,与坚守传统,似乎是矛盾的对立,但却是硬币的两面。在追随改革开放大潮、走遍大洋彼岸的易至群先生这里,传统与当代,有着特别的意义。首先,他的创作题材,具有强烈的传统性。无论是“楚骚辞意”,还是“敦煌舞韵”,无论是苏轼、李清照,抑或洛神、钟馗,以及传统戏曲人物,都是中国文学、艺术中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在他的绘画当中,巨大信息量来自文字、书法、历史、考古、文学,包括他对楚文化大量视觉符号的熟悉与运用,让人不知不觉陷入中国传统意义符号构成的图像之中,实际上再造了这些中国传统人物故事的全新视觉图像。其次,他坚持以中国绘画的材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进行中国画的当代转型。他借鉴中国壁画与漆画的成果,包括汉画像石的叙事方式,以长卷式构图、连屏画方式,讲述他的故事内容;他持续不断地进行色与墨的探索,力图将浓墨与色彩交织交融,除了他代表性的红黑两色楚风绘画作品外,还有许多在色彩关系上的有益探索,浓墨与绿色、浓墨与淡紫,“墨彩互混互融不可互盖互压互托互叠也……墨彩互为衬底,于透明半透明之间混沌之迹隐约可见”,也因此“浓墨重彩”成为他的个性之有机部分;他有非常好的书法功底,持续探讨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以浓墨、淡墨与画面相呼应,书法不仅是画面的落款题名,更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在2018年创作的一组书法画,于抽象中饶有意味,当代意识鲜明。第三,他坚持中国绘画的叙事性,抒情性,平面性。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叙事性、故事性被排除于艺术自律之外,艺术的纯形式性一度被当作最高追求,但在易至群先生这里,绘画的故事性被当作中国画的传统特性而刻意保留,大力发展;关山月先生曾赞他“有很好的基础,一是造型能力,二是书法修养。”但他不用素描的造型,只用线条勾勒,并以简单晕染来描绘,他笔下的人物,是经过提炼、概括的人物形象,重在精神气质的描绘,重在运动而变化的线条的美感,因而,他的写意人物画,充满了抒情与浪漫气息,中国画的写意性,得到了保留与弘扬。他当然不是不懂得透视,在他绘画的平面性当中,也有着丰富的透视效果。如2019年创作的《反弹琵琶双人舞》,近看与远观,就有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我以为,在“惊彩绝艳新楚风”的意韵之外,从易至群的绘画中,还可以有更多的研究价值与启发意义:对传统的继承,对创新的开拓,是每一个艺术家必须作出的回答。既要与时代同行,有时也要与潮流保持距离,要有个性,走自己的路。在不断深入传统的基础之上,学会如何在潮流中保持定力,不必顾及何种方法何种题材何种来源,寻找最适合个性条件与个人气质的视觉呈现方式,是一位艺术家能否形成个人风格,创作精品力作的最关键。易至群如此高龄,依然创作如此尺幅巨大、色彩斑斓、数量众多的绘画作品,显现出他充沛的精力与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心生敬意。2024.8.6北京

领导嘉宾合影

九歌图 248x248cm 1988年

离骚辞意 68x68cm 1993年

楚宫隹丽 180x96cm 2012年

楚韵悠扬 68x68cm×4(斗方四联) 2014年

敦煌舞姿之三 68x68cm 1994年

反弹琵琶双人舞 248x248cm 2019年

惊世华彩鸳鸯豆 136x68cm 2023年

黎乡母与子 180x192cm 2023年(双六尺拼组图)

三闾大夫天问图 248x124cm 2024年

湘夫人 180x62cm 1998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