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78岁书法,笔势丰满,稳居清朝楷书之首

书画群英 2024-07-18 10:24:40

刘墉,不管是在正史上,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属于“知名人物”。事实上,在书学史上,刘墉也是一位无法回避的人物。

刘墉(1720年-1805),字崇儒,号石庵,是山东青州州府诸城人,有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著有《书法菁华》、《石庵诗集》等。刘墉的艺术成就,一部分是由于他的家庭背景,祖辈做官,刘墉从小就受到书香的熏陶,他在编写《书法菁华》时,曾有一段自序,说自己“自幼爱书”。

刘墉是一位政治人物,一位书法家。刘墉的书法只是一门手艺,而这位“浓墨宰相”在清朝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包世臣的《国朝书品》中,书法被分成了五个等级,分别是“神”、“妙”、“力”、“精”、“极”。

除了神级之外,每一种书法都有上、下两个等级,一共九个等级。邓石如独占一二品,刘墉则是以小楷排在第三品,牢牢地占据着清朝楷书的第一位。

这幅刘墉78岁时所题的《小楷七言诗》,是刘墉晚年臻于化境的作品,他的小楷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典范。刘墉小楷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博采众长,不走寻常路。

刘墉三十一岁,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墉的小楷写得工整工整,笔法工整,但不带任何个人色彩,与当时风靡朝野的“馆阁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步入官场之后,刘墉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在艺术上的探索更加投入,终于打破了“馆阁体”的樊篱,又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变化,把自己的书法风格“陌生化”了。

就书法技法而言,刘墉并不局限于一家一帖,他吸收了锺繇、颜真卿和王羲之的精华,可谓是一代宗师。全书点画丰满圆,横线细,粗细反差很大。

第二,草书入楷书,朴中藏拙,

用行书的笔法来写小楷,可以增强书法的表现力,这是大多数书法爱好者的普遍看法。刘墉在小楷中不但用了行书的笔法,而且也有明显的草书倾向,他的偏旁部首往往是草书,即使是在小楷中,也会出现一些单独的草书。

刘墉的小楷,把草书的用笔、笔势、体势等都融入到小楷之中,这在以前的小楷中是很少见的,他这样做,使线条和结字的动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解决了小楷的生硬之处。

第三,碑底与碑面融为一体。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说:「文清七十岁后,专心研究北朝碑印,虽然气力渐失,不能再进,但志业和学问,却是出了名的。刘墉七十岁之后,究竟是不是像包氏所说的那样“潜心”北朝碑版,先不说,单从他的作品来看,刘墉受北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同僚铁宝说:“先生偷取《瘗鹤铭》的笔法,其笔法是从杨绍师那里得来的。刘墉在晚年时,将北碑的特点融于作品之中,于原有的圆浑之气中,加入了方劲、拙力、刚劲之气。刘墉的美学视野的拓展,也使得他后期的书法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墉对其艺术探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受到碑学潮流的影响,他后期的小楷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北碑的特点,并且逐步发展出自己的个性,但是他的用笔和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却没有离开帖学的范围。

当然,由于时代变迁、审美情趣的改变,刘墉的楷书在现代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是,随着书法界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他的楷书一定会对今天的书法创作产生更大的启发。

0 阅读:9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