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也爆发了激烈巷战,城区建筑也在战火中受损严重。哈尔科夫,对于熟悉二战苏德战场的军迷来说,肯定不会陌生。在那场战争中,哈尔科夫成为苏德双方反复拉锯争夺的要点,先后四次易主,最终以英雄之城的赞誉载入史册。
图1:平静而美丽的哈尔科夫城区
【公告,本号由原来头条号“知兵堂光亭”搬迁而来,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支持】
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也爆发了激烈巷战,城区建筑也在战火中受损严重。哈尔科夫,对于熟悉二战苏德战场的军迷来说,肯定不会陌生。在那场战争中,哈尔科夫成为苏德双方反复拉锯争夺的要点,先后四次易主,最终以英雄之城的赞誉载入史册。
哈尔科夫位于乌克兰东北部,地处乌克兰大平原东部边缘,北面是中俄罗斯丘陵,南面是顿涅茨山。1656年建城,19世纪后半叶随着附近顿涅茨克煤田的开发和铁路开通,逐渐成为工业中心和铁路枢纽。1917年十月革命后,哈尔科夫成为乌克兰首府。1934年乌克兰首府改为基辅,哈尔科夫成为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也是苏联的第四大城市。在苏联时代,哈尔科夫的机械制造业在全苏联位居第三,仅次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在二战期间,哈尔科夫的军工制造是和苏联最著名的T-34坦克紧密相连。T-34坦克的总设计师就是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科什金,T-34坦克就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拖拉机厂研制生产。这家工厂1923年建成,最初是生产履带式拖拉机,因此生产坦克也是驾轻就熟。而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拖拉机厂的履带式车辆生产规模也是苏联最大的。T-34坦克师是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各型坦克中综合性能最优异的,战时总产量达到5.3万辆,也是苏联产量最多的坦克,几乎成为苏军装甲部队的代名词。
而哈尔科夫就是T-34的诞生之地。同时,哈尔科夫是苏联三大重工业中心之一,除了生产T-34坦克的工厂国际拖拉机厂,
还有哈尔科夫飞机制造厂、哈尔科夫内务部工厂、哈尔科夫涡轮机制造厂等等。哈尔科夫城生产的武器包括:坦克、攻击机、火炮牵引车、迫击炮、冲锋枪、弹药和其他军事装备。因此,哈尔科夫成为德军进攻的重要目标也就不难理解了,德军还希望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哈尔科夫的工业区,以便能够为德国生产武器装备。甚至连希特勒也强调这些军工厂的重要性:“……第二重要的就是南俄地区,特别是位于顿涅茨盆地,散布在哈尔科夫州的工业区,那里是整个俄国经济的基础,如果控制了这个地区,那么整个俄国的经济将会崩溃……”
此外,哈尔科夫也是苏联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不仅是乌克兰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苏联克里米亚、高加索、第聂伯河流域和顿巴斯地区的中心城市。哈尔科夫1941年5月人口就达到了90万人,现在看90万人的城市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在1941年,而且是地广人稀的苏联,90万人口的城市就已经可以算是超级一线大城市,作为参照,当时苏联最大的城市莫斯科才不过500万人。
图2:哈尔科夫市的标志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在1941年10月,是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后期。当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向哈尔科夫进军,主要是为了封闭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17集团军之间越来越大的战线缺口。由于在此前的基辅会战中,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损失殆尽,因此这时用来守卫哈尔科夫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苏军以建制残破的第38集团军坚守哈尔科夫,谁都清楚,要靠这点部队守住哈尔科夫根本就不可能,只不过希望守军能多坚持一些时间,将哈尔科夫各工厂的机器设备尽可能拆卸、装车转移到乌拉山以东的大后方。
1941年10月20日,德军进抵哈尔科夫西郊。10月22日,哈尔科夫所有工厂的机器设备都被拆卸下来装上火车,当时德军距离铁路线不足20公里了。10月24日,德军第6集团军及第17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翼包围哈尔科夫。当天黄昏德军第57步兵师占领哈尔科夫。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在1942年5月12日至5月29日,苏方称之为第一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德军一路突进的势头被遏制,苏军的信心也高涨起来,决定对德军哈尔科夫集团发起反攻。苏军投入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计划西南方面军分南北两路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和沃尔昌斯克地域对哈尔科夫实施向心突击,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收复哈尔科夫,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发展进攻创造条件;南方面军坚守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以保障西南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翼侧。德军哈尔科夫集团就是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当时,第6集团军与克莱斯特集群(辖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正在准备发起代号为“腓特烈一世”的进攻战役,企图攻占北顿涅茨河以西、哈尔科夫东南地区。
战役开始后,苏军首先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方向推进了25~50公里,为快速兵团投入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西南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被兹米约夫地域有德军装甲集团的错误情报所迷惑,未能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投入后续部队夸大战果,加上其他地区苏军进展迟缓,使得德军毫无阻碍地从其他方向抽调部队到突破口。
至5月17日,为解除德军第6集团军的压力,在空军第4航空队大规模的空中支援下,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向实力薄弱、毫无准备的苏军第9和第57集团军发起进攻,当天就推进到苏军突击部队后方40公里。这样一来,苏军就有被包围的危险。同时,德军从南北两面对苏军第28集团军两翼实施反突击。苏军第9集团军很快就全线崩溃,导致苏军左翼被德军突入80公里。为了应对这一危急局面,苏军第6集团军向德军第6集团军发起攻击。同时、苏第28集团军左翼防线洞开,不得不投入预备队第34摩托化步兵旅和第32骑兵师来保护自己的侧翼。22日,德军试图完全封闭这个包围圈,铁木辛哥命令第38集团军发起猛攻,试图和包围圈内的部队建立联系,但未成功。
图3:正向哈尔科夫挺进的德军
23日,克莱斯特集群与德军第6集团军在巴拉克列亚以南会合,切断了苏军由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向北顿涅茨河对岸退却的道路,将苏军第6、第57集团军的全部以及第9、第38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包围。被围苏军全力突围,至29日,苏军第6、第9和第57集团军主力,包括20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和14个坦克旅的大部被歼。只有约2.2万人最终成功突围。
这一战,德军伤亡人数仅2万人,而苏军阵亡7.5万人,被俘23.9万人。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和迫击炮2026门。苏联红军在哈尔科夫的失败使西南方向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苏军为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收复哈尔科夫工业区而发起的进攻战役。这也是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最著名的一次。
1943年1月,苏军挟斯大林格勒大捷的余威,集中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等四个方面军,对德军防线最薄弱的兹米约夫和斯拉维扬斯克之间地区展开攻击,仅仅半个月就在100多公里正面上取得了突破,向德军战线纵深推进了近100公里,防守这一地段的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遭到重创,苏军一路突进势不可当,苏军最高统帅部希望能一举收复顿涅茨工业区,彻底解除德军对高加索地区的威胁。
2月初,西南方面军已经渡过了北顿涅茨河,沃罗涅日方面军也相继攻占了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并于2月16日攻占了苏军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哈尔科夫。2月19日,苏军进展最快的西南方面军逼近曼施坦因B集团军群(2月13日由顿河集团军群改称)的司令部所在地扎波罗日,德军的整个防线在苏军的猛攻面前支离破碎摇摇欲坠。
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希特勒居然来到扎波罗日,他表示将会增调援军,要求曼施坦因必须夺回哈尔科夫。但曼施坦因却提出先不去争夺哈尔科夫,而是继续后撤,吸引苏军西南方面军继续冒进,然后杀个回马枪围歼西南方面军,再掉头打击沃罗涅日方面军,最后夺回哈尔科夫。希特勒虽然极度不愿继续后撤,但在眼下也只能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计划。
图4:德军一辆坦克正向苏军阵地冲击
2月21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占领了扎罗波日,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能够将德军的防线一切为二,但西南方面军的突进也使自己的两翼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和占领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一线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之间已经出现了很大的空隙。曼施坦因等的就是这个时机——此时由于得到了从乌克兰和西欧调来的援军和装备,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拥有了30个师(其中1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坦克数量也从1月底的约500辆迅速回升到1200辆。而苏军则已经连续进行了三个多月的作战,人员、装备损失都没有得到补充,同时随着战线的延长,后勤补给线也越来越长,后勤供应的困难日益严重,已经开始呈现强弩之末的颓势,就以西南方面军为例,编制上虽然有4个坦克军又2个坦克旅,但实际上坦克数量却只有区区53辆,只不过相当于德军1个坦克营的实力。从战役态势上看,德军的第1装甲集团军(原第1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原第4装甲集群)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已经对西南方面军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其中担负主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3个装甲军,特别是还编有4个“虎”式坦克连,装备了38辆最先进的“虎”式坦克。
2月28日,德军的反击开始了!当天德军就在苏军第6集团军的战线上撕开了50公里的大缺口,德军前锋部队更是一路急进,在苏军战线内推进了近100公里。苏军第6集团军和第1近卫集团军遭到重创,损失1.5万人,西南方面军主力在德军三面夹击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向后败退,3月3日已经退过了北顿涅茨河。在西南方面军遭到德军猛烈反击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和沃罗涅日方面军都没有认识到德军的真实意图,以为这不过是德军为掩护主力后撤而进行的有限反击,这就让沃罗涅日方面军没能及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甚至还在要求沃罗涅日方面军继续进攻。在德军击退了西南方面军之后,也遭到了德军的猛烈攻击,而此时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只剩下70辆,根本无力对抗德军汹涌而来的装甲狂潮。
3月4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德军的猛攻前面终于不得不转入防御,只剩下50辆坦克的第3坦克集团军展开了顽强防御,以巨大的损失为代价阻滞了德军挺进的脚步,使德军两天总共才推进了8公里。曼施坦因便将主攻方向转到了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的结合部,为此还投入了精锐的“大德意志”师,至3月10日德军终于在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线上撕开了60公里的缺口,此时精疲力尽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已经再没有任何预备队能够前来堵塞缺口。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紧急调集第2近卫军、第3坦克军和第18坦克军前来增援,但已经远水救不了近火了。
图5:苏军坦克纵队
3月11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已经逼近了哈尔科夫,派出党卫军装甲军迂回到哈尔科夫北面,切断哈尔科夫守军退路,同时第48装甲军从东面进攻哈尔科夫。3月15日德军党卫军装甲军攻入了哈尔科夫了,防守哈尔科夫的苏军第17步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179坦克旅为避免被围,不得不放弃哈尔科夫向东突围。3月16日,德军占领哈尔科夫,此时距离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反攻中夺回该城市正好一个月。
哈尔科夫失守后,苏军的重点就转到了别尔哥罗德,调集第21集团军、第64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驰援别尔哥罗德,接应在这一地区苦战多日的第3坦克集团军。到3月17日,疲惫不堪残破不全的第3坦克集团军丢弃了绝大部分重装备后撤过北顿涅茨河,编入了西南方面军序列。3月18日,赶来增援的第21集团军才在别尔哥罗德以北地区建立起了防御。
曼施坦因此时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在冰雪消融之前抢占地盘,所以他一直督促部下全力突击,压迫苏军节节后退。但是3月23日,冰雪终于开始消融,道路开始泥泞难行,而苏军3个集团军的后援也陆续到达,德军只得停止了追击。在德军重压下退过北顿涅茨河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也在库尔斯克以南的奥博扬地区稳住了阵脚,建立起了防线。就这样,双方战线就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
这一战,苏军伤亡达到10万人,其中4.5万人阵亡或被俘。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德军伤亡约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约200辆。
这一战被誉为曼施坦因的杰作,他以劣势兵力,凭借出色的战术,先诱敌深入,再两翼迂回包抄,以一个飘起了的回马枪赢得胜利。尽管代价也不小,但这场胜利毕竟还是帮助曼斯坦因稳定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线的崩溃,而且还使曼斯坦因赢得了很高声望。
图6:德军名将曼施坦因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发生在1943年8月18日到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后期的苏军反攻阶段。
1943年8月沃罗涅日方面军正和德军展开激战的同时,草原方面军继续向德军第8集团军据守的哈尔科夫进攻。由于德军在哈尔科夫地区修筑有完备的防御工事,所以苏军进展十分缓慢,每向前推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认识到这样正面平推的进攻,短时间里是难以攻占哈尔科夫,而且还要付出很大伤亡,所以他就想到要改变策略,采取迂回攻击,只是草原方面军的装甲铁拳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调给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现在手头上并没有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只好由右翼的第53集团军向哈尔科夫以西实施迂回,从德军左翼绕过德军防线,穿插到德军后方,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铁路,截断德军后方交通。同时以第7、第57、第69集团军和第1近卫集团军继续在正面哈尔科夫以北加强进攻,牢牢牵制住德军,不让德军能够抽调兵力到左翼封堵第53集团军。
8月18日下午16时,苏军草原方面军按计划发起进攻,在45分钟猛烈炮火准备之后,第53集团军投入了第84、第116和第299步兵师展开猛攻,并很快就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了突破口。因此在天黑后,第53集团军司令员马纳格诺夫中将及时将第二梯队的第252步兵师也投入了战斗。尽管德军接连组织了几次反击,但都未能阻止苏军的推进。不过第53集团军虽然打开了突破口,但是没有足够强大的装甲部队,推进速度始终不够理想。
19日,第53集团推进到了哈尔科夫西部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乌迪河的北岸,并已经有少数前锋部队渡过乌迪河。科涅夫为了加强第53集团军的力量,尽快打开局面,便将第69集团军的第48步兵军划归第53集团军。局势已经很明朗了,在哈尔科夫地区的战斗将取决于第53集团军的突破,一旦第53集团军迅速向德军纵深突进,就会对哈尔科夫地区的德军形成合围。
曼施坦因很清楚这一点,从这时开始他就有了放弃哈尔科夫的打算,现在德军的顽强抵抗,只不过是尽力延缓第53集团军的推进,为哈尔科夫地区的德军确保撤退的通道和时间。但是希特勒却要求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坚守哈尔科夫,因为希特勒认为哈尔科夫一旦失守,将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影响,土耳其、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家都会因此丧失对德国的信心。而曼施坦因则更多地从军事角度考虑,“我不会为了不确定的政治因素而牺牲6个师……我会放弃任何一个城市,却绝不会放弃任何一支部队。”
图7:哈尔科夫是苏德两军反复争夺的焦点
20日,朱可夫鉴于沃罗涅日方面军当面的局势已经稳定,便同意了科涅夫多次提出的将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归还草原方面军的请求,将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调给草原方面军,这对于科涅夫来说,是翘首期盼了好久的大好消息,科涅夫立即命令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从第53集团军的突破口投入战斗,此时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能够作战的坦克还有111辆,其中97辆是装备76毫米炮的最新型T-43坦克,实力不容小觑。
不过,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20日上午9时投入战斗就很不顺利,坦克集群预定的前进路线是一大片因为大雨形成的泥泞地带,前进路线上的河流上也没有可供坦克通过的浮桥,更要命的是前进路线上还有大量地雷没有清除。因此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前进了没多久,就有好几辆坦克被地雷炸毁,而且德军很快就发现了在泥泞和雷区中蹒跚而行的苏军坦克,立即就调集炮火进行轰击,片刻之间就有11辆坦克被德军炮火击毁,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洛夫见势不妙,只好赶紧命令部队后撤。这样一来,科涅夫希望利用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出其不意投入战场,来达成突然性效果的愿望就落空了。科涅夫只好让第53集团军继续扩张,突破德军乌迪河防线,为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打开突进的通道。
当天,第53集团军的第28近卫步兵师强渡乌迪河成功,并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接着,苏军第84、第252步兵师也渡过乌迪河,进一步扩大了桥头堡,并于20日晚上成功架设了一座载重达到60吨的浮桥,为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打开了通道。
21日,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终于在第53集团军的掩护下渡过乌迪河,开始大举向德军纵深推进,由此对德军后方构成了严重威胁。曼施坦因非常清楚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突入会造成怎样严峻的后果,所以迅速调集了所有能够调集的部队——包括第168、第198步兵师、第3装甲师(此时仅剩下13辆坦克)、党卫军第2“帝国”师(38辆坦克和19辆突击炮)以及装备42辆“豹”式坦克和8辆突击炮的党卫军独立装甲营都投入到了哈尔科夫以西地区,全力封堵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突入。双方随即在哈尔科夫以西展开了激战,经过整整一天白热化的鏖战,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终于切断了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铁路。但是双方都损失惨重,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只剩下了50辆坦克——损失的坦克超过了60辆!而且即便已经达成了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铁路的目标,却实在是再也无力继续挺进,实现在哈尔科夫以西彻底封闭德军退路的第二步目标。不过,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如此巨大的损失也没有白费,将德军全部的预备队都被吸引到了哈尔科夫以西,从而为苏军在哈尔科夫以北正面的进攻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2日晚,苏军第53集团军的第89近卫步兵师和第107步兵师最先攻入了哈尔科夫,紧接着在23日凌晨2时,苏军第7近卫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的部队也先后攻入了哈尔科夫城区。眼看哈尔科夫已经不可能坚守,曼施坦因只好无奈地下令放弃哈尔科夫,同时命令德军在后撤时实施彻底的“焦土”政策,在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所有的公路、铁路、桥梁必须全部破坏,所有的建筑物必须全部摧毁,所有的生产设备和牲畜必须全部带走,所有来不及收割的农作物全部焚毁,所有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丁全部带走……
图8:苏军坦克进入哈尔尔科夫
8月23日黎明,哈尔科夫城区的枪炮声逐渐平息,到中午前后城区内的德军被全部肃清,苏军终于成功收复了哈尔科夫,这也是自从1941年6月战争爆发以来,这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工生产城市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易手。
接到解放哈尔科夫的报告,科涅夫非常激动,他想亲自向斯大林报告这个喜讯。但斯大林的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告诉他斯大林正在休息,不能打扰。科涅夫还是坚持要亲自报告斯大林,于是再次要通了电话,第一遍铃声没人接,他就要求报务员再要一遍,一切后果由他负责。第二遍铃声响过,科涅夫终于听到了斯大林的声音,科涅夫赶紧报告“报告斯大林同志,草原方面军部队于今天凌晨解放了哈尔科夫!”电话里,斯大林的声音顿时兴奋了起来“祝贺你们!莫斯科将按最高等级鸣放礼炮表示庆祝!”——当晚,莫斯科红场以224门礼炮鸣放20响向草原方面军解放哈尔科夫表示祝贺和致敬!同时为了表彰在哈尔科夫战役中表现出色的部队,苏军最高统帅部向草原方面军战功最高的10个师授予了“哈尔科夫”荣誉称号。
科涅夫后来回忆道:“斯大林同志通常在夜间工作,这个时间是他休息的时间,我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解放哈尔科夫是个重大事件,所以我不能不在第一时间向他报告!”
正如苏联《真理报》对解放哈尔科夫的报道中所说的“哈尔科夫重新回到了苏联大家庭中,红旗重新飘扬在乌克兰第二首都的上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以苏联红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在哈尔科夫城下粉碎了德军的精锐师团,希特勒把整个乌克兰作为供应基地的计划破灭了,乌克兰解放的曙光在第聂伯河上空照亮,左右两岸备受煎熬的苏联人民热切地关注着从东方传来的令人兴奋的消息。”
直到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之后,哈尔科夫的争夺才算真正尘埃落定。
图9:苏军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
在战争中,围绕哈尔科夫,苏德两军展开了反复拉锯,先后进行了四次哈尔科夫战役,这座城市几经易手,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943年8月底苏军最终收复哈尔科夫时,城区已经是是一片瓦砾废墟,人口从1941年10月的150万(包括逃到城里的难民)锐减到不足20万。战后哈尔科夫得到了重建。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哈尔科夫脱离苏联划归乌克兰。
在如今这次俄乌冲突中,距离边境仅32公里的哈尔科夫再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俄军几次攻入城内,但都被乌军反击逐出。哈尔科夫城区也再次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年在苏德战争中同样隶属于草原方面军的两支部队,一支是第1坦克军,2014年被俄军整编为第1近卫坦克军。另一只是第57步兵军下属的第20近卫步兵师,苏联解体后划归乌克兰,改编为乌克兰第17装甲旅,是2014年顿巴斯战争后乌克兰极少数保留建制的部队。今天这两支当年在同一面战旗下并肩奋战的部队在战场上兵戎相向了。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1坦克军曾经为保卫乌克兰立下过赫赫战功,而第20近卫步兵师的近卫称号则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的。
历史真的是充满了荒诞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