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山西私盐贩救3000红军,建国后军长6次全省找他

九文说史 2024-02-02 16:50:48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九文史

编辑|九文史

前言

“首长,你看,翻过铁锁关前方就是陕西省了”

“这钱我一分都不能要,这个证明我收下,一定会好好保存”

“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红军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对,永远也打不垮的”

这是情景剧《我带红军出重围》结尾的对白,这是一部在卢氏县上演了一遍又遍的经典红色情景剧。

每上演一次,台下观众,都会被剧中主人公陈廷贤的冒险为红军带路,冲出敌人封锁圈,保住了三千红军性命的英雄事迹所感动。

陈廷贤

这并不是杜撰,而是史实。

而当新中国成立后,当年被陈廷贤成功救出的红二十五军领导人程子华,曾经六次回到当地寻找这位共产党的功臣,最终却因为名字的一字之差,没有找到陈廷贤,成了永远的遗憾。

为何程子华如此执着的寻找陈廷贤呢?陈廷贤与共产党之间究竟发生过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红二十五军被困于敌人包围圈

1934年10月,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转移,长征开始了。

红一,二,四方面军,全都已经踏上征程,其中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在红军队伍中,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他,他们被誉为“战斗天团”,也有人叫他们“娃娃军”,因为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

之所以年龄小,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在曾经的革命斗争中,惨死在敌人手下革命牺牲者们的遗孤。

他们很多都亲眼见亲人的惨死,在他们身上流淌着革命红色的血液,是革命事业的延续。

在革命思想的教育下,这些“娃娃军”对革命事业,一片赤诚,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距离主力部队踏上长征路已经过去了22个月了,留在苏区断后坚守阵地的部分红二十五军,也即将踏上长征之路。

这支队伍仅仅只有三千余人,由程子华,吴焕先,还有徐海东为主要领导人,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的罗山县出发,自此,红二十五军正式开始了长征。

途中免不了的,就是要面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骁勇善战的红二十五军,一路所战必胜。

势如破竹,一路直奔豫西卢氏县,这个卢氏县自古就是行军打仗的要道,在此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蒋介石当然也早早就料到红军会到这个地方,因为进了卢氏县,必然就要过于河南和陕西的边界地带,五里川,朱阳关,蒋介石便在此布置下了天罗地网,等待着红军“入瓮”。

红二十五军当时的处境,说是四面楚歌再贴切不过了,往前,是敌人的包围圈;

往后,还有上官云湘在后面穷追不舍,只有不到四十公里的距离,很快也就追上来了;

还有边上的别庭芳,那是豫西出了名的军阀,也是虎视眈眈的正在赶来;

眼下只有一条路是没有敌人的,没有真人的敌人,却有着地形这个更难对付的敌人,黄河天险。

综合所面临的处境,这张网该如何突破,如何带领着三千红军平安出去,让程子华一众领导人犯了难,得知情况的很多士兵,都知道当下突围出去的希望太渺茫了。

程子华

蒋介石明显就是一副誓死都要捉了这支队伍的态度,面对这样的处境,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也陷入了沉寂。

很多受重伤的战士们,还找到程子华,愿意用自己的残缺之躯,拖住敌人,为大部队断后。

如此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把整个队伍情绪都带动了起来,就在准备跟敌人以命相搏的节骨眼儿上,甚至蒋介石都觉得志在必得的时候,转折点的关键人物,陈廷贤出现了。

陈廷贤成功解救三千红军,冲出封锁圈

说起这陈廷贤,往小了说,不过一个小小的挑货郎,挑着一些盐到处贩卖,走达到到关卡的地方,总是会被国民党人剥削一番,因为为了多赚一点,会专门找一些深山小路,就可以躲过一劫。

陈廷贤是被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发现的,之所以答应张星江来给红二十五军带路,是因为听说过红二十五军的传奇故事。

本身百姓对红军的印象也比国民党要好的多,在国民党进村还在强取豪夺的时候,只有共产党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这样为人民的好队伍,作为老百姓,当然也要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况且从这路突围出去的路线,对陈廷贤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在了解了当时红二十五军的情况之后,陈廷贤也把他的想法跟陈子华说了。

根据当时处境,按照陈廷贤所说,他所知道的那条路,是完全可以把朱阳关和五里川给绕开的,根本不需要通过这两处地方,同样能达到陕西,唯一艰难的一点,就是这条路太过凶险。

路途凶险,这对红二十五军目前的处境来说,已经算是危险性最小的的了,于是没有过多时间在纠结了,立刻咋陈廷贤的带领下,踏上征程。

果然这条路,几乎都看不出来是一条路,弯弯曲曲,爬上爬下,陡峭的地方几乎就是垂直的山壁,三千余人,就这样蜿蜿蜒蜒的,在陈廷贤的带领下,艰难的前行着。

走到一线天的地方,在陈廷贤的建议下,程子华派副军长徐海东,到一线天的两边的地界去视察,万一两侧有敌人,这三千士兵,从一线天通过可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好在敌人还没发现,三千士兵顺利的从一线天通过了。

当到达卢氏县的时候,发现县城已经被敌军占领了,又在陈廷贤的带领下,巧妙的绕开了县城,又没有被敌人发现。

全程在陈廷贤的带队下,于1934年12月8日,到达铁锁关,击退驻守在铁锁关的敌军,拿下据点,在这里也就彻底进入了陕西的地界了。

也就是说,红二十五军三千余人,本已陷入一盘死局,逃脱无望的情况下,因为陈廷贤的出现,盘活了整盘的棋,而且没有伤一兵一卒。

苦苦寻找恩人,终无果成遗憾

成功逃过敌人的死局,救这三千余人红军于危难之际,陈廷贤功不可没。

送到这里,就到了离别的时候了,陈廷贤还要回家,红军要继续进军陕西,临别时,程子华拿出大洋,作为酬劳,还有一张证明,证明了陈廷贤的功绩。

陈廷贤谢绝了大洋,只把证明收下了。

“现在起,您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人了”程子华握着陈廷贤的手说道。

这一句话对陈廷贤来说,比起大洋,比起那张证明,分量都更重,在他心里,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人。

陈廷贤

回到家之后,他被民团的人绑了起来,盘问他给红军带路的事儿,陈廷贤知道这是红军部队的机密,甚至连他自己都只知道那是红二十五军,领头领导叫程子华,是自己的老乡。

不过,就他仅知道的这一点信息,他都选择烂在肚子里,一个字都不肯说出去,只要咬定自己就是去卖货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带路。

民团眼见这么严刑逼供都问不出来什么,可能真的只是去卖货了,无奈之下就把陈廷贤放了。

思来想去,陈廷贤还是觉得那张证明可能会以后的把柄,上面能有红二十五军的大印,还有领导的签名,虽然他不知道具体写的什么,可一旦落入敌人之手,肯定会从中获取到信息。

陈廷贤把证明藏在了墙壁之中,不幸的是,在抗日战争中,房子被烧了,证明也就没了。

转眼新中国成立了,一切都归于平静,陈廷贤在卢氏县也有了稳定的生活,娶妻生子,安稳度日。

而此时的程子华,已经任职山西省委书记,心心念念的惦记着这位盐贩子挑货郎,也是红二十五军的恩人。

程子华

程子华前前后后曾经六次派人到卢氏县寻找陈廷贤,甚至连山西,河北的地界都打听过了,就是找不到陈廷贤,程子华甚至都开始怀疑他是不是还在世。

另一边的陈廷贤,却还因为讲述自己当年为红军带路的事情,乡亲们说他吹牛的事情郁闷着,想要证明自己,多次到政府讲述当年的经过,可拿不出证据,没办法确认,这让陈廷贤十分苦恼。

明明都在双向奔赴,为何就找不到呢,原来,都是口音惹的祸。

陈廷贤口中介绍的自己的名字,在程子听来就是“陈庭献”,所以程子华一直是按照陈庭献的名字在找的。

可在政府记录当中的却是陈廷贤,就这样,彼此错过了。

好在1983年的时候,红二十五军的光荣事迹在做编纂整理的时候,发现在卢氏县冲出敌人封锁的这段历史,跟卢氏县政府记录的陈廷贤所说的经过是一致的,而且再翻看名字,众人才反映过来。

遗憾的是,陈廷贤没有等到真相大白的这一天。

得知这一切的程子华追悔莫及,只能把这份遗憾弥补给陈廷贤的家人。

又遵照陈廷贤的遗言,把他的坟墓安排在了党校旁边,他说过要靠着党校,看着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永远的走下去……

0 阅读:240

九文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