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中望的艺术生涯漫长而丰富,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为我所用,创造性地与当代雕塑的语言形态融合在一起,在实现艺术转化的同时生发出自己的艺术面貌。
作为湖北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他将《榫卯结构·地门》、《世纪末人文图景》、《天柱》等数件自己的代表作捐赠给湖北美术馆,延续了自己与这座美术馆的感情纽带。
9月7日,傅中望以艺术家的身份再次回到湖北美术馆,他携自己早期代表作连同近年新作近40件(组)作品同观众见面,展览由孙振华担任策展人,取名“类聚”,源自《易·系辞上》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意,展览持续至10月27日。
此次展出作品媒介丰富,涵盖从雕塑、互动装置、到公共艺术、影像等多种形式,从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在其漫长的生涯中,于创作上的思考与蜕变。“类聚”既指代傅中望作品中所呈现的各种元素和题材的聚合,同时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的深度观察与思考。
《界线2号》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4年
傅中望是一个勤思考,善学习并时刻用作品回应当下现实的艺术家,对于雕塑这一传统媒介在未来的可能性,在采访中他依旧是以敞开怀抱的心态来看待。
《脚知道的不止这些》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4年
“艺术在未来必然是更加多样化的状态,雕塑这套系统也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年轻一代的作品中出现了数字化、AI作品,这都是很好的拓展。艺术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创造出新的视觉存在,新的视觉现象,用不断的创新去和世界对话。”
Q&A99艺术专访傅中望Q = 99艺术
《上网》钢筋、不锈钢丝网、手机 666cm×254cm×300cm 2024年
《经轮幕》木轮、帆布、电动装置 130cm×70cm×300cm×15个 2024年
为什么现在办这个展览,我想这辈子我主要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我的艺术创作,另一个是我做了十几年的美术馆馆长。做馆长后对我很多的艺术表达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我长期做雕塑的话,可能仅局限于雕塑的范围或是呈现方式上去思考问题,但做了美术馆长以后,我发现今天的艺术或者未来的艺术就是一个媒介,至于用什么方法,怎么去表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但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一种解决的方式。所以做“类聚”这个展览,大体上是这样想的。
《我是楔子》海绵着色 200cm×92cm×60cm×9个 2024年
Q:
从80年代开始,生命使者,包括早期对金属材料的组合、焊接,从具象再到抽象,你的作品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在长达50年的时间线里有很多变化,这中间是一个怎样的线索让这些不同面貌的作品能够贯穿起来?
《金属焊接系列A3号》铁 500cm×45cm×170cm 1986年
傅中望:
我创作的变化其实是从1988、89年开始,文献展比较清晰的呈现了逻辑。1985、86年通过在大学学习,前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做了很多尝试。如果进行逻辑上的梳理,都归结于西方的当代艺术,包括我个人喜欢的布朗库西,阿尔普。但之后发现这些都与我没有关系,还是要找到自己。那个时候就思考如何回望中国传统,如何将自己的文化资源去进行重新转化和利用。
《冻雨之殇》 断木、视频 尺寸可变 2024年
这个时期我开始思考我能用什么方式,什么语言有一个新的表达,视觉上找到一个新的方式,在当时整个社会无论雕塑还是绘画都千人一面的情况下,我提出了《榫卯结构》的雕塑,是有当时的针对性的。那时候提出来引发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说我做的跟雕塑无关,榫卯既不雕,又不刻,跟古代的建筑结构是一回事。但在普通人眼里,会认为这个作品虽然不是在我们视觉经验当中所谓的雕塑,但很新颖同时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当时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榫卯结构》参加了很多展览,很多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也专门受邀去国外进行展览。
《众》木 尺寸可变 2024年
那时很激动,想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方式,我还记得我写了一篇文字。艺术当然要强调原创性,严格地讲,《榫卯结构》不是我的原创,我只是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而已。这些作品也同时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以不一样的一种观念来看待中国传统,从而产生新的想法,从实用领域转换为纯粹的所谓的艺术形式,这中间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
《纠缠》竹根 尺寸可变 2024年
我从小就喜欢做木工,动手能力很强,但我对榫卯结构还是不了解,我就慢慢做研究,有关古代造物所有的书籍都买回来研究,也考察中国古代的建筑、包括应县木塔内部结构,湘鄂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也画了很多手稿。在此基础上再来实践我的《榫卯结构》,我在湖北博物馆工作多年,这里保存的楚国漆器、木器、古代编钟、都是榫卯结构,所有这些资源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榫卯结构》做了很长时间,我逐渐发现可能会导致样式化,风格化,仅仅停留在一种语言形态上,我并不想走向这个路线。如何体现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的当代性,如何把我的这种语言能够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而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的的东西,所以后来我在榫卯结构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异质同构》的概念。
《遗存墨迹2号》现成品、塑料袋、宣纸、墨汁 尺寸可变 2021年
Q:
提到《异质同构》系列,看起来更关注于材料、媒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也有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隐喻,有比之前《榫卯结构》更丰富的内容?
傅中望:
的确,我提出《异质同构》是想仍然保留《榫卯结构》的关系,但材料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时候我就想不仅用木材来做,不是木头与木头的关系,节点之间的表达,而是一种木材和石材,木材和现成品,和现实当中熟悉的物重新架构与组合,是同现实发生了某种联系。这样做了之后我就发现《榫卯结构》的天地又变大了,摆脱了前期的局限性,当代艺术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多的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对现实、对社会去作出反应。如果仅仅是停留在造型的层面,就变成了传统意义上审美的一个对象而已。
《上网》钢筋、不锈钢丝网、手机 666cm×254cm×300cm 2024年
之后持续好多年,做了很多作品。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远离所谓的雕塑,基本上都是在装配、组合,甚至很多大型的雕塑,只是通过我个人的想法和思考之后,直接找相关的材料来实施制作。我在雕塑领域做了多年的努力,后来又提出了关系的艺术,当我发现各种材料以后,介入的媒介多了以后,作品间的关系已经很复杂了。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异质同构的时代。
展览现场
Q:
“楔子”系列给人感觉是对既定结构的破坏和入侵,也和传统意义上雕塑的概念拉开了距离,你怎么看雕塑在当下的发展,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
傅中望:
现在很多雕塑家还是用雕塑的思维在创作,在我看来,是否是一个立体的、占据空间的一个视觉对象,在今天已经不重要了。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包容的东西,对我来说,我提出“楔子”这个系列已经和塑造没有任何关系了,楔子是我做榫卯结构以来,我认为是最高的形式,前期的榫卯结构还有所造型,到了楔子阶段基本上没有造型了,就是一个工具。楔子这个概念不是从物质的角度,而是从物理的角度来理解,无形的楔子很多,甚至我们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楔子,楔子是观念的形态,而不是一个造型的结果。
《众生相》 不锈钢 425cm×90cm×213cm 2022年
Q:
你艺术生涯每次开启一个新系列,背后是什么方法论在支撑?
傅中望:
《金属焊接》是85、86年,那时候我还没有做《榫卯结构》还处于探索实践,期间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2010年后开始做《引力雕塑》,后来我发现艺术就是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想,是不是雕塑不重要,用什么材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什么思想观念能通过某种视觉的媒介去表达出来。
引力装置互动区
艺术家创作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媒介去面对复杂的社会,今天所有的艺术都只是一个媒介,艺术家用任何的语言去表达都可以。
展览现场
Q:
在科技与艺术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当下,雕塑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傅中望:
在今天这个智能化时代,作为艺术家应该对科学技术敞开怀抱。包括我用手机做了很多影像,也是在适应这个时代。艺术未来肯定还要往前发展,必然是多样的、更具有包容性的状态,但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这套系统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个艺术家无论是绘画领域还是雕塑领域,都是在各自的认知体系与可驾驭的能力下去尝试、去探讨。
《姿态》钢板切割 188cm×51cm×36cm×22个 2024年
很多雕塑家在这方面努力,其实是在尝试雕塑的多种可能性,材料语言的多种可能性。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科技融合,和新材料去融合,在一个更大的文化层面去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但这里面肯定是有代际的,现在很多艺术家,尤其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作品中出现了多媒体、数字化、AI作品,这都是很好的拓展。艺术除了包含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现实意义以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创造出新的视觉存在,新的视觉现象,用不断的创新去和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