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买、高估卖,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投资常识。
但单纯依据估值进行投资也有很多局限甚至误区。
01
我们熟知的估值指标有两类,一个是市盈率、市净率之类的绝对指标,一类是此类指标在历史上的分位值。
历史分位值越低越低估,反之则越高估。
其实,做这个结论至少有两个前提,很多谈估值的文章都不曾提及。
第一个前提是,标的股票或指数的基本面是稳定的。
估值的分子是价格,分母是业绩。
由于业绩的公布没有那么及时,根本跟不上基本面发生的变化,如果基本面不稳定,估值的阶段变化将出现不可测的情形。
比如,4月份得出低估结论开始定投,定投几个月打满仓位来到8月底,半年报发布后业绩暴雷,结果只能满仓迎接暴跌。
因此投资还必须结合基本面跟踪,远远不是一张净态的估值表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如果基本面出现“失去XX年”那样的极端情形,任何时候的低估结论都是投资路上的大坑。
第二个前提是,市场是封闭的。
低估或高估是比较出来的。
而大部分的结论是与自己历史上的表现相比较得出的结论。
现实的情形是,市场总体是开放的。
投资者拿着钱会在不同市场和不同投资品类之间进行比较,选择性价比最好、最有投资前景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
因此依据估值进行投资决策也应该有一个开放的视角,在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投资者品类间进行比较,多资产、跨市场配置,择优投资。
02
还有一种估值方法,现金流折现模型,它的局限性就更大。
现金流折现最初用在债券估值上,债券有固定的票息,有固定的现金流,这一方法当然具备可行性。
后来被拓展运用于现金流稳定可测的公用事业类行业和公司上,勉强也算行得通。
再后来被拓展到业绩弹性很大、现金流根本不可测的科技成长风格上面,这就有点瞎扯的意味了。
还有一种把现金流折现的久期无限拉长,比如前两年新能源最火的时候,有专业分析师把40多年以后的现金流都折现回来算估值,这就更邪乎了。
现金流折现的基础,一是未来现金流稳定可测,二是久期要在可预测的生命周期之内,否则这种方法就成了无本之源、忽悠投资者的玄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