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暴露着他们真实的“情商”(再忙也要看一看)

嗨猪的家庭 2024-03-30 20:13:06

前些天,发了一条陪孩子的朋友圈,引来微信里一位妈妈大吐苦水。

她说,把女儿辛苦养大,现在却经常遭到“嫌弃”:

每次想靠近,女儿都会想办法避开;跟她说话,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换来“哦”、“嗯”的回应;多说几句,还大发脾气——“哎呀!你别说啦!”

这位妈妈非常挫败:

“都14岁了,又不是3、4岁的孩子,动不动对长辈大呼小叫,一点不尊重;跟她沟通,完全听不进去……”

“怎么别人家孩子跟父母那么亲密,我们家却像养了个‘仇人’?这是‘生性冷漠’,还是‘情商低’呀?”

听了她的描述,我很好奇他们平时和女儿的相处方式。仔细询问,才发现:

这一家子都是大嗓门,吼孩子是很平常的事。她认为:

“做错了,不可能不教育。”

“平时不说,长大了,孩子还反过来怪你没教。”

也经常用“打击式教育”。

比如,很少夸孩子,“本就骄傲,夸了还不上天?”;

对孩子很严厉,“要‘敲打’,以后进社会,才不遭人说。”

我问,那家人之间会表达爱意吗?她发了个直摆头的表情,“没有,说不出口。”想了一会儿又补充道,“这还用说吗?哪个父母不爱孩子!”

我能明白她的心意,但却隐隐感到一阵心酸。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在这个情绪学校里,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影响孩子,孩子也是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来学习如何处理情绪、如何与人相处。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如果也用“低情商”的教育方式,损伤的将是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低情商”式教育,正在悄悄摧毁孩子……

“情商”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他们认为,其核心能力是:认知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有研究显示,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

从小被挖苦的孩子,缺少共情能力。

邻居有位妈妈,对孩子要求很高。

有次我们一群人在楼下聊天,孩子兴冲冲地回来,说这次数学可能考了满分。

这本是一件开心的事,妈妈却冷冷地回了句,“你都考满分,那恐怕你们班这次个个都满分。”

孩子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背过的身影满是委屈,她才意识到自己的话有问题。

后来,她感慨,其实不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而是自己小时候,做不来题会被说“猪脑子”;考好了,也会被说“不过是下的笨功夫而已”……这些反应,就像机械记忆。

直到现在,这些曾经伤害过她的话,还会从她口中脱口而出。

很难停下来,先去关注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管理不好情绪。

微信里向我吐槽的这位妈妈也是,她说女儿经常对家人大吼大叫,可究其原因,大吼大叫一直是他家的“交流方式”。

生物学有个解释:孩子成长中,如果受到肢体、语言、情绪等“虐待”,会导致压力过度。这时,大脑会产生皮质醇等化学物质,使他对威胁更加敏感,并随时准备应对。

父母管理不好情绪,孩子也会采取“情绪化”的应对模式。说白了,不过是大人行为方式的复制。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如果从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在以后生活中,他们也很难去理解和尊重别人。

总是被否定的孩子,不会自我激励。

很多父母认为,打击、否定孩子,是激励孩子的一种方式。

他们常常对别人的孩子客客气气、赞不绝口;转向自己孩子,就十分苛刻,没什么好话。

孩子不开心,还认为孩子小气,没有抗挫折能力。

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说,被否定多了,会带来焦虑;过多的焦虑,让孩子很难有良好表现,甚至自我怀疑。

纪录片《人生七年》中的小孩尼尔,从小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却经常因犯一些小错受到责备。后来他变得敏感、自卑,甚至颓废,成了一个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

跟父母不亲的孩子,缺乏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性,从出生起就开始了。父母养育、陪伴孩子的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如果父母羞于对孩子表达爱,很少跟孩子亲近,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长大很可能害羞、冲动,渴望爱,却又不懂爱。

这样的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很吃亏,需要很努力,才能突破自己。

所以,很多父母会疑惑,怎么一到青春期,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就开始态度“恶劣”,排斥自己?

其实,不过是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伤口,积累的“怨气”,在自我意识觉醒后,开始隐隐作痛,想要寻求出口而已。

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态度有问题,孩子可能也正在忍受,父母不当的对待方式。

他们直到长大成人,都受困于“情绪”和“交往”问题,甚至讨厌自己,为何身上总摆脱不掉父母的影子……

“我就这脾气”,是教育不好孩子的真正原因

父母们可能也很委屈,“我们那时候,家长哪管什么教育?不比现在的我们‘粗暴’得多?”

我们身上,不也是上一辈的影子……

几十年都过来了,“我这个人就这脾气”,还能怎么办?

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走入的一个教育困境:

父母先给自己贴上 “低情商”的标签,然后就“理所应当”地认为,伤害孩子也没办法,我这人天生就性格差。

可这种默认“情商”无法改变的想法,跟孩子说自己“成绩差,是天生笨”,不是一个道理吗?

我们不允许孩子“摆烂”,自己却在“画地为牢”。

我小时候很怕走亲戚,因为每次到别人家,从进门开始,就会被数落:

“你喊人啊”,“快,打招呼”,“这么大了,叫人都不会,一点都没礼貌”……

事实上,我爸妈都是特别内向的人,他们很少招呼人,也从没教过我该怎么招呼;被他们一“提醒”,别人的目光全在我身上,我更尴尬,更喊不出口。

当然,接下来,他们的聊天话题就有了:“这娃儿就是嘴笨,随我。”“太内向了,跟我一样,没出息。”“哪里像你们家娃儿……”

父母倒是在“自嘲”中缓解了尴尬,孩子却在一旁受伤地抬不起头来。

长大了,因为想要改变,我逐渐摆脱了那个连“招呼都不会打”的自己,也不会再强迫孩子打招呼;

可是爸妈,几十年过去了,因为坚信“我就是这性格”、“这辈子就这样了”,仍躲在自嘲“内向”来缓解尴尬的壳里。

心理学有个词叫“代际传承”,说的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这种创伤,会一代代延续。

但事实上,“代际传承”不是必然,也可以停止。

总是困步不行,才是我们教育不好孩子的真正原因。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全无创伤的人。

原生家庭问题,值得每个人面对和思考,却不值得一代代人,都重复同样的问题。

作为养育者,我们能做的,是从自身开始,切断传承,让伤害停止。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更应从父母自身做起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逆向思维理论。告诉我们,要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比如,在研究如何获得幸福人生时,他从“如何生活才能让人生变得痛苦”入手,把引起痛苦的人生因素都找出来,再让人们避开这些因素,去获得幸福人生。

他甚至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那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呢?我也更推荐大家用这种思维模型:

不是努力去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也不是看很多提升情商类的工具书,对孩子的说话技巧、交往技巧进行训练……

而是去了解造成孩子“低情商”的原因,然后尽量规避这些因素。

现在,我们知道,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才是导致孩子“情商低”的真正原因,那想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应该从自身出发,去改变这些不恰当的对待方式:

1、千万别有意无意轻视孩子感受

孩子从出生起,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就是家长,他们很想从父母身上获得认同感。

家长总用威胁、忽视、讥讽、贬低、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影响的,不但是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还有他们的自我认同。

有时,在家长眼里的“多大点事”,在孩子看来,也会是压垮人的“大象”,家长千万别不把他们的感受当回事。

2、千万别让糟糕的家庭关系困扰孩子

家庭中的敌对、轻蔑,会时刻挑动孩子的敏感神经,让通常处于“纽带”位置的他,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千万别一面爱着孩子,一面又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者说他爱的人的不是。不但夫妻关系如此,婆媳关系也一样。

对妈妈好,奶奶不满;对奶奶好,妈妈伤心……在这样的长期拉扯下长大,孩子不但学不会良好的交往方式,还会对人际关系感到疲惫,和谁都不亲。

3、千万别认为自己该掌控一切

孩子小时候,我们掌控了他的全部资源,也接受着他的仰慕崇拜,父母享受这样的感觉,但却千万别贪恋这样的“权力”。

有文章分析称,“原生家庭伤害”最核心是父母的自我中心主义。我们千万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或附属品。

渗透进孩子的生活,恨不得在每一个细节上控制孩子,毁的不是亲子关系,就是孩子的独立性。

4、千万别总让孩子,来原谅我们

有句话是,“你越骂孩子,孩子越想要抱你。”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白天才骂完,晚上,他又笑嘻嘻地跑来找你。

我们习惯了总是被“原谅”,就更加肆无忌惮地伤害孩子。

可那是小时候,那是伤害还不多。等真的到了青春期,等你真的伤透了孩子,他还会来找你吗?

不,他会远离……

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这不是做错了还不道歉的理由,千万别只等着孩子来原谅自己。

真正能走近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反思,懂得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

5、千万别“永远都不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不因为成为父母而结束。

养育孩子,是我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又一次机会。抓住这次与童年握手言和的契机,才是每个父母自我疗愈的开始。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不想让孩子灵魂干瘪,父母得先让自己丰满。

我们可以成长得很慢,但千万别“永远不成长”!

比起“训练”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得先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

没有哪个父母天生完美,也没有哪个父母一定能掌握先进的育儿方法。

但教育公平的地方在于: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不是你一定要做什么,而是你千万别做什么!

希望每个父母都对“千万别做”有一些认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争取不拖后腿!

点个“赞”,让这样的父母,更多一点。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