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唯一被当街弑杀的皇帝,将司马家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上

忆翠文化观点 2024-08-09 18:38:37

伤哉龙受困,不能逞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在乾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 魏 曹髦 潜龙诗

公元254年,魏大将军司马师废皇帝曹芳,迎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入继大统,成为大魏第四任皇帝。

曹髦在位期间,多次有"龙"现身于各地的井中。

256年,青龙见于轵县井中,六月,青龙见元城县界井中;

258年,黄龙、青龙俱见顿邱、冠军、阳夏县界井中;

、、、、、、

龙多次现身,群臣都认为是吉祥之兆,纷纷向皇帝曹髦贺喜。

曹髦看着奏章,苦笑一声:"龙,在上不出现于天空,在下不出现于田野,却一再屈居于井下,这算什么好兆头呢?"

想起这些年在司马昭那里受到的屈辱,想起日渐削弱的帝王权势,曹髦挥毫写下了这首"潜龙之诗"来自嘲。

而正是这首诗,引起司马昭的极度不满,两人彻底撕破了脸。

是屈辱而生?还是高贵而死?

曹髦选择了后者,亲登战车,率领侍卫、宫奴几百人向司马昭大都督府发起攻击,被司马昭的家臣。公然弑杀与都城大街上。

虽然以卵击石,但曹髦以身为箭将司马家族,死死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留下了宁做”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的绝唱。

(一)喜从天降,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之一,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被封为高贵乡公。

老曹家从曹丕时候,兄弟的关系就不融洽,为了争夺魏王世子之位, 曹丕对几个兄弟毒的毒、贬的贬、杀的杀,毫不留情。

继魏王之后,曹丕硬是逼迫才高八斗的曹植写出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燃豆煮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勉强放过一马。

继位的皇帝曹叡、曹芳也是有样学样,对兄弟、堂兄弟等宗室严加防范,削其兵权降低其影响力——这才给了司马懿崛起的可乘之机——所以,皇位这宝座,对曹髦真的很远,能安稳的活着就不错了。

可命中注定事情,不需要强求。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独掌大权,曹芳谋划诛杀司马师,事泄被废。

司马师原本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的,但郭皇太后以辈分为由,执意要求立曹髦为大魏皇帝。

天上掉下来的皇位,不知道曹髦前几日有没有梦到日月入怀、或者飞龙上天的梦。

当使者带着郭太后的旨意来宣布让曹髦到都城洛阳当大魏皇帝的时候,曹髦的内心是很忐忑的,惊喜有之,迷茫有之,担忧有之。

魏帝曹芳,也是自己的堂兄弟,被司马师逼迫废掉,自己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带着满腹的忐忑,不足14岁的曹髦起身前往都城洛阳,路上他打定主意要谨言慎行。

公元254年10月,曹髦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

迎接的群臣奏请他住在前殿,曹髦回答说前殿乃先帝寝殿,不敢越礼,于是暂住在西厢房中。

群臣又奏请以天子之礼迎他入京,仍不同意。

次日,曹髦坚持以藩王的规格进入京都洛阳,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

司礼官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

曹髦回答:“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遂对群臣答拜还礼。

到皇宫止车门,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样下车步行,群臣皆劝阻:“按照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

曹髦摇头说道:“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呢!”

曹髦下车和群臣一样步行到太极东,郭太后在那里会见了他。

当天曹髦便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参与典礼的百官都很高兴,觉得这皇帝礼贤下士很靠谱。

(二)功亏一篑,曹髦对司马兄弟的反击。

曹髦即位后,就宣布大赦天下,又下令削减天子的车马服饰和后宫费用,并罢除宫廷及官府中的无用之物。

同时派身边的一批侍从官员到国内各地巡视,代表天子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地方官员和百姓,同时平凡各地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

在收民心的同时,也积极拉拢朝中百官,对废立天子过程中出谋献策的公卿朝臣,曹髦按功绩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赏。

为了安抚司马师,授予其大将军之职——统领全国兵马及京师内外诸军的权力,并许其可以穿鞋佩剑上殿,朝拜时不必小步快走,向天子奏事时只称官职不直呼姓名。

在太学奏对的时候,曹髦让一班文臣名流讨论,汉高祖刘邦和夏朝帝王少康谁才是雄主?

在一番辩论后,曹髦引经据典,少康中兴夏朝,恢复了大禹的功绩,并以德服人,最终定论以少康为优。

将夏朝的中兴之君少康视为偶像,可见曹髦的奋斗目标,

然而从司马懿开始,司马家便权倾朝野,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已经一手遮天难以撼动,司马师能废掉天子曹芳,更是没将曹髦放在眼中。

司马师上朝的时候,曹髦站着迎接,司马师哈哈大笑,哪有天子迎接臣子的?这不合礼仪。

但说归说,司马师洋洋得意心安理得,上下朝途中,常以三千带甲卫士护送,扬武扬威浩浩荡荡。

朝中军政大事尽决于司马师,曹髦只能在各项决议上签字,且不敢不签。面对这个只剩一只眼睛的独眼龙,曹髦又恨又怕,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隐忍待变。

机会似乎终于来了。

曹髦继位的第二年,公元255年正月,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氏。

大将军司马师率军征讨淮南,经过几番激战,毌丘俭战死,文钦逃往孙吴,然而,司马师在这场战争中被文钦之子文鸯惊得眼球掉落,病上加病。

魏军班师回朝,到许昌时候,司马师已经奄奄一息,他自料性命难保,就派人从洛阳叫来了司马昭,让司马昭接掌大将军印。

司马师死厚,消息很快传到宫中,曹髦大喜,他意识到这是夺权的好机会。

他当即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防备东吴,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

可惜啊,司马懿是聪明人,司马师也是,司马昭更是,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司马昭将曹髦的诏命当成了空气,曹髦的计划落了空,也无可奈何。

为了避免引起更严重的祸乱,曹髦捏着鼻子,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继承司马师的全部权力和地位。

从司马师换成司马昭,司马家族依旧独掌大权,功亏一篑,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时也运也命也,虽然没有撕破脸,但司马昭从此对曹髦更加防备,每次出征的时候,必然要带上皇帝一同出征。

名为御驾亲征,实际上是更好的控制曹髦。

就这样,曹髦被迫参与了击退东吴孙峻、西蜀姜维的几次入侵,在军旅中,曹髦留下了两首残诗。

——赫赫东伐,悠悠远征。泛舟万艘,屯卫千营。

——干戈随风靡,武骑齐雁行。

虽然是残诗,但颇有曹操横槊赋诗的慷慨英雄之气,这也是后人评价其“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原因。

在几番御驾亲征中,在被司马昭严密控制的形势下,曹髦依然尽其所能的反击,在255年先后击退东吴、西蜀的进犯后,曹髦三次下诏。

——现特令阵亡将士家庭所在各郡官员到他们家中去慰问,给予抚恤,免除其家庭一年的赋役,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者,按先例申报予以嘉奖,不得遗漏。

——鉴于陇右四郡及金城等地连年兵灾,不少人叛逃到蜀地,留在本土的家人和亲戚又恐惧不安的情况,朝廷宣布对这些人一律赦免无罪。

——数月前洮西大战的时候,我方将士有的英勇战死沙场,有的不甘被俘跳入洮水溺亡,其尸骨都无人收拾,弃于荒野。我常为这件事难过。今特告征西、安西两将军,各令部下到战场旧地和附近河道中清理寻找我方将士尸体,一一收殓安葬,以慰死者,以安生人。

作为帝王的曹髦,能体悯将士之苦,予以嘉奖鼓励,这没有毛病,谁又能说什么呢?司马昭知道曹髦在收买军心,但也无可奈何。

人心向背,曹髦收付军心的举措也起到一定作用,公元257年5月,镇东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发起勤王,讨伐司马昭。

司马昭挟持曹髦和郭太后征讨淮南,258年,诸葛诞兵败被杀。

曹髦心如滴血,这一点点希望也变成绝望。

群臣纷纷上书,请求加封评定叛乱的司马昭,曹髦无奈,只得加封司马昭为大都督,总掌天下兵马和都城洛阳内外的防务。

面对司马昭的步步紧逼,面对日渐削弱的皇权,曹髦不胜忿恨,他觉得不能再等了,他召集自以为的心腹王经等人,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然后,发起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斗争。

(未完待续)

0 阅读:0

忆翠文化观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