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那么厉害,为何没能位列江表12虎臣呢?
在不少人心目中,太史慈称得上是东吴集团的第三号猛人,仅次于孙坚孙策父子,汉末三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武将单挑,太史慈就占了一个,同时他也为江东孙氏的基业出过不少力,既然如此,为何江表12虎臣中没有太史慈呢?
其实,太史慈在东吴的地位就如同高顺在吕布集团的地位一样,远不是所谓的12虎臣和八健将能比的,地位和重要性都在这些人之上。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说,三国志人物列传的规则是“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大概意思是说功勋事迹相近的人归到一个合传里。
而陈寿写三国志时,将刘繇,太史慈以及士燮三人合列一传,位列整个吴书第四位,仅次于东吴的几代主公和皇帝,连东吴的后妃和宗室都排在他们后面,刘繇曾任扬州牧,曾是孙策争霸江东的最主要对手,而士燮曾任交趾太守,割据整个交州,因此,这二人都是汉末江东地面上的一镇诸侯或者割据势力。
而太史慈还排在士燮前面,可见,在陈寿看来,太史慈不光是一镇诸侯,其地位和贡献甚至要比携整个交州投靠孙权的士燮还重要,看到这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太史慈不是刘繇手下的将领吗,最后被孙策收服,啥时候成了一方诸侯了?
其实,这还真不是陈寿有意抬高太史慈,在孙策崛起时,太史慈算得上是与孙策平分秋色的一股势力,而且他威名远播,具有很高的个人魅力,曹操,刘备,孔融等大佬都十分看重他。
太史慈早先的确在刘繇手下待过,但等孙策崛起后,刘繇根本不是小霸王的对手,于是,在护送刘繇逃跑过程中,太史慈便与刘繇分道扬镳,自称丹阳太守,随后进驻泾县,屯兵立府,在丹阳当地的山越人拥护下,与孙策分庭抗礼。
要知道,汉末时期,丹阳郡地区民风剽悍,丹阳兵的战斗力更是闻名于当世,曹操,刘备,孙策等人在起家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依赖过丹阳兵,太史慈有他们的支持,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此时的太史慈虽然还没成气候,但有地盘有人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立门户的基础,因此说他是一方诸侯也没啥问题。
后来太史慈还是败于孙策之手,但二人英雄相惜,太史慈便带着自己的地盘和人马加入到了孙策阵营,孙策得到太史慈后,非常高兴,当即表态说“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意思是说要与他共享天下,这显然不是上级对下属说的话,更像是盟友和合伙人的关系,后来刘繇病死,太史慈又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帮孙策招降了刘繇的旧部一万多人马。
归附孙策后,太史慈一共为江东集团做了两件事,一是抵御刘表的侄子刘磐,二是统御南方。
当时,刘表和孙策都有扩张的野心,二人在江夏和豫章等地展开激斗,而刘磐就在豫章方向,据史书记载,刘磐骁勇异常,很不好对付,孙策为应付刘磐,特意将海昏,建昌等六个县划出来交给太史慈,任命其为建昌都尉,并给他“督率诸将”的权力,太史慈上任后不久,让孙策头痛不已的刘磐就被打的不见了踪影。
另外,日后成为蜀汉大将的黄忠说不定也参与了此战,因为据史书记载,黄忠之前曾在刘磐手下作中郎将。
要知道,当初刘表也就给了刘备区区一座新野县,而孙策一下子就将6个县的地盘全都交给了太史慈,足见孙策当初说要与太史慈共享天下并非空话。
孙权继位后,又因太史慈有对抗刘磐的能力,因此将整个江东南部地区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太史慈,这在汉末三国时期是非常罕见的,大概也就镇守荆州的关羽等少数人有过如此待遇,只可惜太史慈在公元206年就去世了,年仅41岁,连赤壁之战都没赶上,少了很多建功的机会。
可见,陈寿并没有把太史慈当成普通的东吴将领,而是将其当作一方诸侯看待,而所谓的江表12虎臣,说到底他们都是孙家的将,而不是诸侯,而太史慈投靠孙策前有自己的兵马地盘,有实力,也有影响力,投靠孙策后又帮孙氏集团壮大了实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孙策打天下时期的股东和合伙人,之后又有单独领兵,独当一面的大权,因此其贡献和影响力,绝非12虎臣等孙吴集团的普通将领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