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丽水】农人,农具,农耕,紧水滩镇一份珍贵的记忆

怒放 2021-06-24 15:34:02

《管子·禁藏》:“缮农具,当器械。”在紧水滩镇古老农耕大地上,传统的农耕用具和生产劳作方式,凝聚了先人的智慧。父辈们手持锄头、柴刀等农具在田垄“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每天在农家小院与畚箕、扁担、犁耙为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农具,了解农耕文化,了解先辈的发明创造,体味先辈的勤劳,保留一份珍贵的记忆。

【锄头】

农人最常用的工具,刨坑、挖硬地用的。“锄头自带三分雨,能人三分回天力。”想当年,什么庄稼从种到收不是要锄个三遍两遍的。一为除草,二为保墒。分为板锄、薅锄、条锄三种。

【柴刀镰刀】

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柴刀镰刀,几乎是农人每天必用的工具。拾柴、割草、收割庄稼等等,都离不开它。镰刀还配有专门的木质镰刀架,两块木块夹在一起,中间留有空档,刚好可以插进镰刀,木块两端系上绳子,就可以绑在腰间,方便携带。

【蓑衣】

用蓑草或棕片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蓑衣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化纤产品出现后用得越来越少,基本绝迹,但是在一些偏远乡间,农人还是习惯使用古老的蓑衣。

【石臼】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

【石磨】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如果有缘,到乡间喝到一碗石磨磨出的豆浆,肯定让你唇齿留香,回味不已。

【石槽】

整块石头凿成凹槽,大多用来放牲畜饲料,喂猪喂牛,也有的用来储水,有的用来种花。

【鼓风车】

通过手臂力量带动鼓风车内部叶片转动形成风流,从而把谷物中的残留杂质去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经典传统农用工艺也将不复存在了。

【木质舂米机】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木质舂米机用两条柱子架起一根碓杆,杆的一端安上木制或石雕的杵槌,用脚踏起另一端。一踏一放,一起一落,进行舂米。与杵臼相比,劳动强度得到减轻,效率也有很大提高,诚如《太平御览》的评价:“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

【手拉车】

木质手拉车,木牛流马改进版。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发明的运输工具,木制的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轮行或者步行轮行结合式运输器具。我们江南的手拉车多为双轮,木质,货箱为敞开式,现在乡间已很难得见到这种手拉车。

【竹竿晾晒架】

我们乡间多毛竹,利用毛竹天然的枝桠,制作竹竿晾晒架,枝桠柔韧,足以支撑晾晒的重量,枝桠短小,方便拿取横杆,用来晾衣晾菜干等。

【篾制品】

簸箕,箩筐,米筛,晒簟,竹篓,虾篓,竹篮,古老的竹篾制品还在山野里世代沿袭,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农具正在慢慢消失,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逐渐消失的农具,在农民的心中,还带着依依难舍的温情,留下美好的怀念和追忆。

1 阅读:11

怒放

简介:随意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