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林妹妹为何讨厌宝姐姐?此乃“今古才人同病

经纬讲小说 2024-04-17 00:18:01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哎呀,终于要开始说最难讲的第五回了,老零这心里实在有点忐忑。众所周知,第五回是红楼梦中文本最晦涩、修辞最夸张、情节最玄幻、细节最丰富、用典最密集的一回。如果像之前那样逐字逐句地去抠,按老零这个更新速度,恐怕三四个月都说不完,估计朋友们也都看腻味了。而且马上就是世界杯了,老零这业余时间也有点紧。但如果粗略一说草草了事呢,我自己心里这道关还过不去。所以咱们走一步算一步吧。好,废话不多说,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废话。

还是先从回目说起。第五回的回目也有好多个版本。甲戌本的写法又是独一份,叫“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的回目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蒙府本、戚序本、舒序本写的是“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秘垂淫训”。

甲辰本和程高本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列藏本最为奇葩,它就没有第五回。

这些回目虽然文字上有差异,但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除了蒙府本那个灵石迷性,什么警幻多情,看着有点别扭,其他的几个写法都还行,至少在主题表达上还是准确明晰的。不像第三回的回目,虽然也有好多个版本,但哪一个版本都有瑕疵。

那么这些版本里哪一个出现得最早呢?最可能接近曹雪芹的原意呢?那可能还得是甲戌本。除了甲戌本成稿的年代最早之外,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在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那段情节,甲戌本有条批语:“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生更新。”庚辰本也有这条批语,文字上有差异,但也有“开生面,立新场”这几个字。这就与甲戌本第五回的回目“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遥相呼应。当然,甲戌本这个写法出现得最早,但未必就是最终版本,说不定就是老曹自己后来改了呢?所以大家喜欢哪个版本就用哪个吧。

回目之外还有一首回前诗:“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业人。”

此诗仅现于戚序本、蒙府本和梦稿本,连甲戌本都没有。葳蕤的本意是草木茂盛而下垂的样子,引申为委顿不振、或者是困得睁不开眼了、直耷拉脑袋的那个样子。这首诗是说贾宝玉裹着被子睡着了,迷迷糊糊地跟着仙子离开了红尘。他去哪儿了呢?去了华胥境。

华胥是上古时期华胥族的女首领,传说她踩了雷神的脚印,感应受孕,生了两个孩子,无性生殖了属于是。她那两个孩子可了不得,正是伏羲和女娲这两位大神。大概七八千年前,华胥族在黄河流域迁移游徙,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咱们中华的华、华夏的华,就是源于华胥之华。

还有个成语叫华胥一梦,或者一梦华胥,是说黄帝有一天做梦,就是炎黄子孙的那个黄帝,他梦见自己去了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在几千万里之外的地方,不是乘船坐车能够到达的,就只能是神游一趟而已。所以华胥境,就是仙境、梦境的意思。

最后一句,千古风流造业人,是说贾宝玉去了太虚幻境之后,他的性意识就觉醒了,就要开始造业了。但如果光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略微有点片面了。贾宝玉走这一遭,最大的收获,是警幻仙姑点明了他内心深处的“意淫”。诗里说的“造业”,也不是指贬义的那个造孽,而是在说反话,其实是赞美贾宝玉的“意淫”。他的“意淫”并不仅是性或者爱,而是一种更博大、更深邃、也更纯粹的情感。这种情感也不仅是只针对异性,而是包含了世间所有美好的、纯洁的事物,这个我们到“意淫”那段情节时再具体说。

好,接下来我们进入正文。第五回开头用一小段文字概括了宝黛钗三人的小日常。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是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还是挺有趣的。

黛玉来了荣国府之后,贾母对她特别疼爱,宝玉和她也特别亲密。书里说,他俩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参商是指参星和商星。这两个星星不会同时在天空出现,有参则无商,有商则无参,所以参商常用来比喻分离,或是感情不和睦。那么“略无参商”,就是说这两人形影不离,整天黏糊在一起,没有一点不和睦。可见此时的黛玉并不像后来那样,动不动就使小性,哭鼻子,阴阳怪气。那么黛玉从何时开始转变的呢?哈哈,书里说得很明白:“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大家可以暂停几秒钟阅读一下这段原文,然后咱们再讨论几个小细节。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首先,书里说宝钗的年龄比黛玉大得不多,而咱们以前多次提过,严格按照故事线的时间推算的话,宝钗此时十三岁,黛玉只有六七岁,足足差了一倍,这可不能叫“虽大不多”。如果真的差这么多的话,黛玉可能也就不嫉妒宝钗了,都不是同龄人有啥好嫉妒的嘛。

其次,咱们先抛去年龄上的bug不谈。从这一段的字里行间中,以及后文中一些情节,我们隐隐感觉到,好像宝黛青梅竹马,略无参商地相处了很久,宝钗才来。但实际上在黛玉入府时,薛家那边就已经启程入京了。就算在路上再怎么拖拉,再怎么游山玩水,走几个月也该到了。所以老零觉得作者是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时间线,他们的故事基本就是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开始的。

这段文字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黛玉是因为宝钗要和她抢老公,所以才看她不爽吗?显然不是。她是从一开始,还没有金玉姻缘之说时,就已经看宝钗不顺眼了。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人人都说宝钗比她好,她心里不忿;更深层的原因,是她俩无论在外貌还是性格上,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上,都不是一个路子。

先说外貌,宝钗是容貌丰美,圆圆润润的。而黛玉则是怯弱不胜,病病殃殃的。按批语的说法,她俩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有各的美。但关键是,“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大家都觉得黛玉没有宝钗漂亮,这黛玉她能忍吗?

而更关键的是性格,宝钗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黛玉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和什么人都能相处得来,至少面子上都能过得去。而黛玉则不是,她觉得你不错,就和你特别好;她看不上你,那就连理都懒得搭理你。尤其是目下无尘,眼里进不得沙子,这是特别得罪人的,特别容易把自己搞成一个孤立的状态。所以书里说,那些下人、那些小丫头们,都与宝钗比较亲近,与黛玉比较疏远。

那么既然你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你看不上别人,那你就应该允许别人离你远远的呀?就应该无视别人对你的评价呀?但黛玉却又不是这样。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黛玉其实是非常在乎别人的眼光的,她的“悒郁不忿”主要就是因为别人都和宝钗好,不跟她好。但如果你要跟她说,你想要别人跟你好,那就改改你那脾气嘛?她又肯定不乐意。

很多人说这是孩童心性,小孩子就喜欢嫉妒同性,嫉妒同龄人,长大了就好了。但老零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其实在黛玉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一个心理特征,用批语的话说就是“今古才人同病”,那就是他们既想特立独行、坚持自我、棱角分明,同时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所有人都喜欢他。如果你不喜欢我,那也不是我的问题,那是你瞎。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捂眼睛堵耳朵了,哎呀林妹妹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嘛,老零你胡说八道,我要代表林妹妹喷死你。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说明你爱的不是林妹妹,你爱的是一个只会喘气儿的雕像。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即使是圣贤也依然有缺点,甚至毛病可能比普通人更多。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无视他的所有缺点,甚至把他的缺点强行扭成优点,那这不叫爱,这只是饭圈文化而已。林妹妹虽然有这么多的缺点,但老零多次说过,她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角色,没有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她真实,她可爱,更因为她的优点太过耀眼,太让人心醉。

说到这里,忽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爱一个人,是爱她的优点,还是爱她没有缺点?或者换个问题,有这么两个人,其中一个有几项素质可以打90分甚至满分,也有几项素质只能打40、50分。而另一个人,她的所有素质都能打70分。那么你会更喜欢哪一个?你更想成为哪一个?

好,夸了这么多黛玉,好像老零又有“尊林贬薛”之嫌啊。那当然不是啦。之所以说宝钗说得少,是因为此时她还没有多少戏份嘛。我虽然最爱林妹妹,但也喜欢宝姐姐。关于宝钗的事以后我们再慢慢聊。总之,作者塑造薛、林这两个角色,当然是拿来作对比,但比的并不是谁高谁低,而是说她们有着不一样的美,有着不一样的个性,她们只是走着不同的方向,但都是极为优秀的,可怜可爱又可敬的女性。尤为深刻的是,虽然她们是不同的人,走着不同的路,但无论她们是随分从时还是目下无尘,最终还是逃不脱尘世的枷锁,命运的倾轧,都只能成为薄命司里的一页纸而已。这才是“千红一哭”的悲剧意义。

另外还有一点,虽然好长一段时间里,黛玉都不喜欢宝钗,但后来她们却成为了最亲密的好闺蜜。这当然是多种原因促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黛玉她在成长。她的成长并不是学会了圆滑和妥协,而是学会了包容和理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成长过程,这个角色才越发的丰满,越发的魅力无限。

好,最后我们再说说宝玉。宝玉此时是“视姊妹弟兄皆出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说明宝玉此时还不懂什么是爱情。他以为自己只是和黛玉青梅竹马,同行同坐,同息同止,所以才跟黛玉特别亲密。

也正是因为亲密,所以才会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就是说会产生过于苛刻的要求和预料不到的误会。因为亲密,所以两人之间就没有那么多客套嘛。比如我的一个女同事渴了,我给她倒杯水,她肯定要跟我说声谢谢。但如果我老婆渴了,我给她倒杯水,她就会骂我为什么不给她倒杯热的。其实两人亲密到这个份上,那离爱情就已经不远了。那么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窍的呢?那就要从他这场大梦说起了。

好,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了。某天,宁府这边梅花盛开,贾珍的妻子尤氏宴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赏花。宝玉是个爱热闹的,也跟着来了。到了中午,宝玉困了,要睡午觉。贾母本来是想让他回家去睡,睡够了再来。这时贾蓉的媳妇秦可卿就说了,我们这里有给宝叔睡觉的地方,老祖宗请放心,都交给我来安排就是了。宝玉虽然年纪比秦可卿小得多,但是辈分高。他和贾珍是一辈儿的,贾蓉秦可卿都得叫他叔叔。

这里有一句贾母心中对秦可卿的评价,认为她是个极安妥的人,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这话可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贾母的亲重孙就一个,就是贾兰,他还没结婚呢。把宁国府重孙辈儿的也算上,那也就多一个贾蓉,重孙媳妇只有秦可卿,那她可不就是第一得意之人吗?也没有第二个了呀?当然你要是把旁系的什么贾芹贾芸贾菖贾菱贾荇贾芷所有草头辈的全算上,那确实不一定。不过贾母也绝不可能想到那些人身上去。

咱们调侃归调侃,作者的本意肯定不是这个意思啊。这里其实就是借贾母之口对秦可卿做了一个定评,贾母是看人极准的,她看中的人,多半差不了。但是,这个事放到秦可卿身上,那还真不好说。秦可卿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神秘的角色,她的事我们以后慢慢说,今天还是先捋故事情节。

秦可卿先把宝玉带到了一间上房,宝玉一抬头,看见一幅画挂在上面,画的是《燃藜图》。

藜是一种植物,它的根可以用来做拐杖。燃藜这个典故是说汉朝有个叫刘向的大学者,某天夜里,他在天禄阁校书,忽然来了一个拄着藜杖的黄衣老人来拜访他。这老人吹一口气,他手中藜杖的杖端就燃烧起来了,就当火把一样可以照明了。这老人便夜授刘向“洪范五行之文”。洪范五行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常被帝王用来神化君权、加强统治的。这个刘向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之前说李纨自小就读女四书、列女传之类的书。列女传就是这位刘向的著作。这幅《燃藜图》就是一幅劝人勤学苦读、没有光创造光也要夜读的画,以贾宝玉那心性,看到这画那肯定是不大高兴了。

这幅画旁边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你洞察世事,你圆滑世故,这就是有大学问。你情商高,知道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在做最好的文章。

客观说,这副对联看着写得俗,其实还挺值得人深思的,有点厚黑学的意思。但关键是它和《燃藜图》放在一起,一个是劝人勤学苦读,做书呆子;一个是劝人处事圆滑,做老油条。这个实在有点儿讽刺。反正不管是勤学苦读还是做老油条,贾宝玉都不乐意。尤其是讲人情世故这些东西,比读书更让他觉得恶心。所以他一见了这副对联,立马就说了四个字,“出去出去!”你看看他这个语气,厌恶之情无以复加,那是死也不愿意在这睡,否则肯定得做噩梦。

秦可卿见状就说,不然去我房里睡吧。宝玉还没表态,有个嬷嬷就上来劝阻,说,“哪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这句话大多数古本写的都是道理的“理”,有的直接就写的是“道理”这两个字。但甲戌本写的却是礼教的“礼”。我觉得这里用礼教的“礼”似乎更妥当一些,当然用哪个理也都说得通。

秦可卿就说,哎哟,他才多大呀,就在乎这个。我有个弟弟,和他年纪差不多,俩人一比,我弟弟个头可能比他更高一点呢。这里处理的非常妙啊,顺手一写,就把秦钟这个角色带了出来,伏下了后文。

这一段对话历来多有争议,比如有人猜疑,秦可卿对宝玉说的是去我屋里睡吧,而不是去你侄儿屋里睡吧。难道贾蓉和秦可卿不睡一个屋吗?他俩是形婚吗?还是说他俩有共同的卧室之外,秦可卿自己还有一个独立的小房间?

当然这个问题多少有点钻牛角尖了,究竟秦可卿是顺口一说,还是另有深意,仅凭这段情节不好下判断。而且那个嬷嬷说的也是哪有叔叔去侄儿屋里睡觉的礼,而不是说侄儿媳妇。反正不管那是秦可卿自己的房间,还是她和贾蓉共同的房间,贾宝玉去睡觉都不太合适。至于贾蓉和秦可卿夫妻感情的问题,我们也是留到以后再说。

接下来,秦可卿就领着宝玉去了她的卧室。感觉上秦可卿这间屋子好像是红楼梦中最神妙最奇幻最奢靡的所在,什么荣禧堂啊,王夫人的居室啊,包括后面大观园里这个阁那个院的,与之一比都相形见绌。那么秦可卿的卧室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真的有这么奢华吗?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请大家有币的捧个币场,没币的捧个赞场。感谢大家的支持,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