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战争是指两国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利用第三方力量打击另一方。20世纪的越南战争就是美、苏双方分别扶植南越和北越打的一场典型的代理人战争,但其实中国人早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会玩这招了。话说西周周幽王时期申、缯、西戎崛起。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戎介入王室太子之争击败周幽王后又和支持周携王的虢国争霸。这是诸侯尊王的开始,也是诸侯争霸的序曲。春秋时代的历史序幕由此开启。
周平王东迁后郑庄公以天子近亲和地利优势在公元前706年击败周、陈、蔡、卫四国联军成为春秋早期的一代小霸。齐桓公在管仲改革后率先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诸公子争位。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领宋、卫、曹、邾国四国兵力立齐公子昭擁为齐孝公暂时结束齐国混乱状态,于是宋襄公自告奋勇接过齐桓公霸主的旗帜宣称自己是霸主。公元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彻底击破了宋国的称霸之梦。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一战后正式跻身春秋霸主的行列。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击败西戎和蜀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直到洛水问鼎中原称霸。此时的华夏大地以这些春秋霸主形成了四大争霸战区:以齐、鲁、郑、宋为主的东方战区诞生了霸主齐桓公;以楚、随、申为主的南方战区诞生了霸主楚庄王;以秦、西戎、蜀国为主的西方战区诞生了霸主秦穆公;以晋、北狄为主的北方战区诞生了霸主晋文公。
争霸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进行的:各国以尊奉周天子为名不断将西戎、北狄等部族纳入到华夏文明体系,于是最初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文明就像摊大饼一样向四方扩散开来。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以后大致形成了晋楚争霸的格局:晋与楚一北一南傲视天下犹如20世纪的美苏争霸,齐与秦两个次级强国分据东西成为左右晋楚争霸局势的重要砝码。晋、楚两国都拼命想要壮大自己阵营的实力。
公元前591年楚国大夫巫臣叛逃到晋国献上联吴伐楚之策。当时楚国的地盘主要是今天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一带,吴国则位于如今长江下游苏、皖两省南部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从地图上能看出吴国位于楚国下游。在当时晋楚南北对峙的大背景下晋国如果能联合吴国就可以从侧翼威胁到楚国。相传吴国开国之君是周文王姬昌的大哥泰伯。姬昌聪明早慧深受父亲周太王宠爱。
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嫡长子。太王因此而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江南建立了勾吴古国。泰伯没子嗣,所以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仲雍死后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后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后其子周章继位。此时正值周武王战胜伐纣灭商后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周武王册封周章为吴君。至此吴国才算得到周王室的正式册封。
吴国的祖先虽和周王室同出姬姓,但吴国其实是泰伯自己所开创。吴国一开始并非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只是后来周朝强盛被奉为天下共主才对吴国的建国追认册封。吴国这才被纳入周朝的诸侯分封体制内。当时的江南地区可不是日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鱼米之乡,而是一片荒凉之地。当时华夏文明基本上尚未传入此地。吴国君主虽出身姬姓贵族,但世代与当地山越部族通婚。
要知道当时南方最强大的楚国尚且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而更偏僻更弱小的吴国则被视为比楚国更为落后的蛮夷。当时吴国无论在国力上还是文化上都入不了中原诸侯的法眼。吴国所在的江南地区在春秋诸侯争霸地缘政治版图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晋国率先意识到了吴国能从侧翼威胁楚国的独特地缘战略价值。公元前584年晋国派巫臣出使吴国教给吴人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吴国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
吴王寿梦刚一登基就亲自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朝见周简王并在沿途访问了不少国家。这是吴国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吴、周本是一脉。寿梦在洛邑认祖归宗,周简王大喜赐给他特殊礼遇。在此之前楚国是当之无愧的南方霸主。在楚国的赫赫威势之下吴国被迫臣服于楚成为附属国。由于吴国崛起背后有赖于晋国的支持,那么即便为获得晋国的支持也要配合晋国打击一下晋国的老对手楚国。
更何况强大起来的吴国也从没忘记楚国当年在自己面前的趾高气扬。吴国只有打败楚国才能成为新的南方霸主。日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开始进攻楚国、巢国和徐国。公元前581年吴国打败楚国将领子反。公元前576年吴国与鲁、晋、齐、宋、卫、郑等国在钟离会盟。这是吴国第一次参与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公元前570年楚国将领子重伐吴,吴军反击俘虏了楚国名将邓廖并夺取了位于如今安徽无为境内的驾地。
公元前568年寿梦派遣寿越前往晋国访问。晋国在这次会晤中表示将为吴国会合诸侯,于是让鲁国、卫国先会见吴国,同时告诉吴国会见的日期。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寿梦遣使与鲁、晋、宋、陈、卫、郑、齐等国在戚地结盟。公元前563年春寿梦和鲁襄公、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太子光等在柤地(今江苏邳县北)会盟。至此晋国的联吴伐楚之策初见成效。吴国的崛起使楚国不得不在侧翼战线上疲于奔命。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后趁主要对手楚国被吴国牵制的良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增强了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晋悼公慧眼识人选拔有才能的贤者补缺使朝政很快稳定;晋悼公免除劳动者遭克扣、剥削而拖欠的财物保持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晋悼公亲自接见70岁以上的老者让国人深感政府的关怀;晋悼公起用了因各种原因而被废黜打压的贤良从政。此外晋悼公还匡扶穷人、援助灾民、降低赋税、提倡清廉、严禁贪污、慎用民力......
晋悼公在位期间魏相、士鲂、魏颉、赵武、韩厥等在朝中根基资历尚浅的新兴贵族被提拔起来牵制旧贵族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悼公即位短短一年后晋国上下充斥着欣欣向荣的和谐气氛:皂工隶碌、民耕兵勇、官廉吏勤。悼公在治理内政之外还援救宋国、征伐郑国、联吴制楚......八年之中晋悼公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晋悼公在29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晋悼公死后晋国世家大族争权夺利威胁到国君的权力。
此时晋国的老对手楚国正面对吴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公元前548年晋国中军元帅赵武下令减轻诸侯对晋国的贡赋并对前去纳贡的鲁国穆叔表达了愿与楚国和好的愿望。穆叔把这个消息传给了宋国大夫向戌。向戌与晋、楚两国的执政大臣都有交情,因此由他出使晋国与楚国进行双边斡旋。晋、楚两国在长期的争霸斗争中国力损耗巨大,于是处于自身利益考量都表达了愿意息兵和好的愿望。
就在双方快要正式签约之际又生出事端:公元前546年5月27日晋国的赵武和叔向先行到达宋国,随后郑、鲁、卫、滕等国的国君或使节也陆续抵达,但赵武一行到宋国快一个月后楚国的子木还在陈国逗留。楚国究竟意图何为?为何齐、秦作为仅次于晋、楚的二等强国也迟迟未派出使节前来?已赶到宋国的各国君主、使臣开始议论纷纷。原来楚国希望在这次和平会议上让晋国承认自己是和晋国平起平坐的盟主。
6月23日楚国令尹子木向前来商议的向戌明确提出:必须要使楚、晋两国各自的同盟国同时朝见晋国和楚国。向戌马不停蹄赶回宋国向赵武通报了楚国的最新要求。赵武提出了晋国为难之处:晋、楚、齐、秦四国国力相差不大。晋国难以像对待一般小国那样向自己阵营的老二齐国发号施令。这就正如楚国无法向秦国发号施令一样。如果楚国有本事让自己的盟友秦国朝见晋国国君,那么晋国也会拼了老力让齐国朝见楚国。
两天后向戌到陈国向子木传达了晋国的答复。子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无法自己决断,于是派人火速回国向楚王汇报。最终楚王亲自拍板:对齐、秦两国是否朝见晋、楚不作硬性要求,但其他小国必须交相朝见晋、楚。在楚王的直接干预下楚国代表在7月2日与赵武达成和约的草案。7月5日和会正式举行,但在正式开会前楚国又生出一件事来:子木下令楚人一律身着铠甲,外穿会盟的服饰以遮掩。此事在楚国代表团内部引起了争议。
楚国代表伯州犁认为这是不讲诚信,因此对首席代表子木的决定提出反对意见。可子木坚决主张穿上铠甲再看会议对楚国有利无利。伯州犁生气地将这一消息散播出去。随后晋楚之间为交涉铠甲问题又使会议推迟了。这时各小国开始为本国利益打算起来:鲁国为减轻向大国上交的贡赋要求晋、楚把鲁国与邾国和滕国这样的小国一样对待。可这一提议在鲁国内部都招致了反对,因为有人认为这样贬低了鲁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齐国提出把邾国列入齐国的附属国,而宋国提出把滕国列入宋国的势力范围。邾国和滕国由于实在太小甚至都没被邀请参加会盟,却被参与会盟的国家争来抢去。好不容易解决了这些争执后又一个重大问题摆了出来:按当时的惯例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口的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后饮下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这次盟会确立了晋、楚两国同为盟主同受小国参拜。
这就是说晋、楚都要执牛耳,那么谁先执呢?晋国强调:晋国本就是公认的盟主,楚国的盟主地位是在本次会议上确立的,所以自然该晋国为先。楚国反驳道:本次会议确立了晋楚平等的原则。以往都是晋国执牛耳,如果这次不让楚国先执就是瞧不起楚国。最后叔向对赵武说:“诸侯归服晋国是因为晋国的德政,不是看谁先执牛耳。您该致力于德政,不必计较谁先执牛耳。如今让楚国先歃血也没关系”。
这次弭兵会盟基本结束了南北方晋、楚两强长期争霸的格局。晋、楚两国从此同为霸主,只是原来晋国阵营和楚国阵营各自的附属国以后得准备两份贡品上交两位霸主。春秋时代开始进入“冷战”格局:晋、楚不再直接对抗,而是采取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互相拆台——晋国扶植吴国以对抗楚国,楚国扶植越国以牵制吴国。可这种两极格局是极其不稳定的:公元前506年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标志着晋、楚同为天下霸主的两极格局被彻底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