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在公元前230年,秦国启动了消灭六国的宏大战役,首先将韩国并入自己的版图。随后,在公元前228年,赵国也被秦国 eliminated。
接着,秦国在公元前225年征服了魏国,公元前223年击败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灭亡了燕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将齐国送入了历史的长河。这些决定性的战役都是在秦王政的统治时期发生的,但并非在短时间内轻易完成的。
汉朝初期的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王政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意味着秦灭六国的伟大成就是在“六世”的努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六世”指的是秦王政的祖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从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秦孝公掌权期间,他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幅度提升。
继而,秦惠王在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期间执政,他起用张仪实施连横策略,并派遣司马错消灭了巴蜀,从而巩固了秦国的后方。
秦武王在公元前310年至前307年登基,他派遣甘茂攻击韩国的宜阳,并进入周朝的都城,展示了秦国的实力。
秦昭襄王,秦武王的弟弟,在公元前306年至前250年担任国王。他倚重魏冉、白起等人,发起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并最终结束了周王朝的统治。
秦孝文王在位仅三个月就去世,接着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49年至前247年接替王位,并任命吕不韦为丞相。
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他只有十三岁,实权掌握在祖母华阳太后的手中。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的母亲赵太后的宠臣嫪毐发动叛乱,但被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等人镇压。根据李开元先生的研究,嫪毐之乱实际上是赵系外戚与楚系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嫪毐被处死后,赵太后的影响力逐渐削弱。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解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吕不韦作为赵、楚两系的代表人物,他的下台成为了打击楚系外戚的一个信号。
此时,华阳太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秦王政终于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在秦王政的统治下,秦国与赵、魏、韩等国的冲突频繁爆发。这些冲突并非毫无波折,例如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曾纠集楚、魏、燕、韩五国联军攻打秦国,直至蕞城(今陕西临潼东北)。而在公元前233年至前232年,秦军两次遭遇赵将李牧的痛击。
面对这样的局面,秦王政采取了国尉缭的建议,派遣众多间谍潜入六国,利用金钱诱惑那些道德沦丧的权力掌控者。这项任务的执行者是客卿李斯,他派遣一些谋士前往六国,对不服从秦国的官员进行贿赂,而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则采取暗杀手段。
这一策略的实施,无疑加速了六国的灭亡。公元前231年,魏国不得不向秦国献上部分土地,同年,韩国南阳地区的假守腾投降秦国,并被任命为秦内史。
到了前230年,秦王政命令内史腾攻打韩国,由于内史腾对韩国情况了如指掌,轻而易举地攻克了韩国都城新郑,俘虏了韩王安。此时,赵国遭遇严重旱灾,秦王政抓住机会,派兵进攻赵国。
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李信分三路进攻赵国,王翦出兵井陉,杨端和围困邯郸,李信攻打太原和云中。赵国的奸臣郭开接受了秦国的贿赂,散布谣言称李牧和司马尚谋反,导致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免职,赵葱和颜聚这样的无能之辈取而代之。
在公元前228年,王翦率领的秦军对赵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赵葱在战斗中丧生。秦军随后攻入邯郸,俘虏了赵王迁。秦军逼近易水,准备对燕国发起最后的攻击。
面对秦军的强大压力,燕太子丹深知硬碰硬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派遣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政。荆轲假扮成燕国使节,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
当秦王政接见荆轲时,荆轲早已将徐夫人匕首巧妙地藏在地图中。在地图展开到最后时刻,荆轲突然取出匕首,试图刺杀秦王。然而,他的刺杀行动并未成功,秦王政机敏地绕柱躲避,并拔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最终将荆轲擒获并处死。愤怒的秦王政发誓要彻底消灭燕国。
公元前227年,秦将王翦和辛胜进攻燕国。此时,赵王迁的兄弟公子嘉逃到代地,自封为代王。代国和燕国联合起来,但在易水以西的战斗中被秦军击败。
前226年,秦将再次大规模进攻燕国,燕国的首都蓟城被攻克,燕王喜被迫逃往辽东郡。在代王嘉的建议下,燕王喜决定杀死太子丹,并将其头颅献给秦王,以示投降和求和,希望能够暂时保全国家。
前225年,秦王政派遣王翦的儿子王贲进攻魏国。王贲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并利用黄河之水进行水攻,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攻破,魏王假投降,魏国宣告灭亡。
然而,秦国的胜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即将面临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公元前226年,新郑的旧韩国贵族发动叛乱,但被秦军迅速镇压,韩王安在陈地被处决。同年,秦王政派遣了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前往陈地,他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曾在嫪毐之乱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不仅是楚考烈王的哥哥,还在公元前230年华阳太后去世后,成为了楚系外戚的首领,从血缘关系来看,他可能是秦王政的表叔。
秦王政将昌平君安置在楚国的旧都陈地,一方面是为了招降楚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楚系外戚的力量。
秦王政首先派遣昌平君去招安楚人,然后又派名将王翦率领军队出征。然而,王翦认为楚国地域广阔,需要六十万大军才能彻底征服。六十万大军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秦王政对王翦的能力产生了一些疑虑。
就在此时,年轻的秦国将领李信自信满满地表示,他只需要二十万军队就能灭亡楚国。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李信和蒙武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李信攻击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则进攻楚国的寝丘(今河南沈丘东南),两者均取得了胜利,随后两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会师。
然而,就在此时,局势发生了变故。原来,在陈地的昌平君发动了叛乱!
秦王政的统治让昌平君感到压抑,而楚国面临危机,更让他怀念自己的楚国血统。
于是,秦国的丞相昌平君,突然变成了楚国的王子,他率领楚军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地袭击李信和蒙武的后方。李信和蒙武措手不及,遭遇重大挫败,李信被迫逃回秦国向秦王政复命。
面对昌平君的背叛,秦王政当然不能容忍。于是,他亲自前往王翦的营帐,向他道歉,并愿意派遣六十万大军交由王翦指挥。
王翦深知韬光养晦之道,他向秦王政请求赐予土地和财物,表示自己只有贪婪之心,而没有背叛之意。
在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领军队出征,直指位于陈地的昌平君。
昌平君遭遇重大挫败,不得不撤退。于是,王翦占领了陈地以南直至平舆的楚地,并继续向寿郢(今安徽寿县)进攻,成功俘虏了楚王负刍。秦王政也高度关注战事,亲自前往陈地前线进行视察。
尽管如此,楚国人民并未放弃抵抗。楚将项燕推举昌平君为国王,并聚集了淮南地区的残余楚国势力,继续与秦国抗争。
然而,两国的实力毕竟悬殊,王翦和蒙武最终大败楚军。在混乱的战场上,昌平君被杀,项燕也选择自杀。项燕的儿子项梁和孙子项羽逃往吴地寻求庇护。
楚国灭亡后,王翦的军队继续向南推进,抵达了江南的百越地区。
这片土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越国的疆域。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强在与楚国的战斗中阵亡,越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迅速瓦解,越人贵族纷纷自立为王或称君,表示服从楚国。
到了前222年,秦军抵达百越地区,百越纷纷表示降服秦国。秦王政将百越的君长废为庶民,并在该地区设立了会稽郡(今浙江一带)和闽中郡(今福建一带)进行管理,将这片土地正式纳入秦国的版图。
同年,王翦的儿子王贲俘虏了燕王喜和代王嘉,燕国和代国也宣告灭亡。
至此,中原大地上只剩下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国家。
齐国的实力不仅不强,实际上非常强大。在齐威王时期,他们曾经击败过霸主魏国;齐宣王甚至一度使燕国灭亡;齐闵王和秦昭王曾经互相称帝。
然而,齐闵王的傲慢最终引发了五国伐齐,闵王被杀,齐国几乎覆灭。
后来,田单成功复国,齐国的国力开始逐渐恢复。得益于临近大海的地理优势以及稷下学宫的建立,齐国在战国七雄中的经济和文化地位都名列前茅。
正是由于拥有这样优越富饶的环境,以及齐闵王的悲剧,齐襄王和齐王建对合纵连横并无兴趣,而是打算在和平中自保。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南下入齐。此时,齐相后胜已经接受了秦人的贿赂,在秦灭五国的战争中,他不仅没有帮助五国,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员准备,只是象征性地封锁了西部的疆界。
当王贲南下时,齐王建在后胜的诱导下,打算不战而降。这个决定受到了雍门司马和即墨大夫的强烈反对。
雍门司马认为,齐王建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与秦人一战,而不是考虑自己的生存;即墨大夫认为,齐国还有数十万军队,如果加上城外五国的流亡军民,总数可以达上百万,足以与秦军一战。
齐王建在秦国间谍陈驰的劝说下,误信了以五百里地封给自己养老的谣言,最终选择了向秦国投降。
尽管齐国的实力依然强大,秦王政对齐王建仍然心存忌惮,先是将他流放到共地,随后又断绝了他的食物供应,最终将他活活饿死。
齐国的人民对齐建的不与诸侯合纵攻秦,反而轻信奸臣宾客的煽动,导致国家灭亡的行为感到愤怒,他们甚至编写了一首歌曲来表达对齐建的失望:“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宋代学者苏辙在《六国论》中指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一观点揭示了齐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齐国,实现了华夏本部的首次统一。
秦王政登基成为秦始皇,秦国也被史书称为秦朝。根据《史记》的记载,卫国在秦二世元年才最终灭亡。
然而,杨宽先生认为,实际上在前254年至前253年,卫国就已经被魏安僖王消灭,之后存在的只是食邑封君。
此后,秦朝开始经略华夏边缘,包括开凿五尺道以加强对西南的控制,收复被匈奴侵占的河南、九原之地,并命令屠雎、任嚣、赵佗继续南征百越,等等。
直到前214年,秦朝的版图才最终大致确定。对于秦灭六国的评价,李开元先生将其概括为“顺天逆民”,这一表述精准地捕捉到了秦灭六国的复杂性质。
在夏商周三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不断得到加强,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五行相胜说的提出以及炎黄世系的一统,都显示出人们渴望一个统一国家的诞生。
在战国初年,诸侯纷纷进行变法,这实际上是为了削弱贵族政治,增强国王的权力。
秦国由于宗法制度相对较弱,因此成为改革最为彻底的国家。
从秦孝公到秦王政,七世秦王都是有扩张野心的雄主,这是秦国能够统一的关键原因。
尽管秦灭六国有一定的“顺天”因素,但同时也有“逆民”的方面。
人们常说人心向背是统一的关键,但从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更多是建立在暴力征服之上,并不能说顺应了六国人民的心意。在楚地,甚至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谚语。
秦国统一后,并没有调整政策,与民休息,而是滥用民力,大规模进行土木工程。
因此,当大泽乡的两位戍卒吼出那句著名的口号时,短暂的秦王朝最终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