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战功赫赫封了个将军,孙子起兵谋反成了王!

史先生 2024-07-12 10:48:06

在大唐的辉煌历史中,名将薛仁贵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一生征战无数,在烽火硝烟中拼杀,凭借赫赫军功,历经艰难才勉强获封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最终被加封平阳郡公。这在当时已属唐朝名将的极高待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一个看似并无太多出众才能之人,却在历史的舞台上掀起了一番惊涛骇浪。他为了个人私利起兵造反,最终兵败投降,却获得了远超其祖父的荣耀,被封为王,官至四州节度使、右宰相,这一戏剧性的转折令人不禁唏嘘感叹。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唐玄宗末期。彼时,薛嵩凭借家族萌荫获封一小官,在蓟城(今北京一带)任职。因其祖上薛仁贵的威名,薛嵩满怀壮志,渴望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以光宗耀祖。但无奈的是,唐玄宗末年朝政腐败不堪,皇帝终日与杨贵妃沉溺于享乐之中,国家权力被杨国忠等奸臣所掌控。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薛嵩的官职始终得不到提升,内心的苦闷与日俱增。

 公元 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薛嵩看准了这个混乱的时机,响应安禄山,妄图在这场动荡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毅然起兵追随安禄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凭借着作战时的勇猛无畏,为安禄山立下汗马功劳,因而被安禄山提拔为相州刺史,晋升为省部级官员,终于达成了他平生渴望做大官的心愿。 然而,局势变幻莫测。朝廷逐渐从最初的被动中挣脱出来,开始收复河朔之地,安禄山的势力渐趋衰落,史思明更是直接被剿灭。薛嵩听闻这些消息后,心中惶恐不安,他敏锐地判断出安禄山难以抗衡朝廷,认定朝廷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于是,他果断率领部众投降朝廷。

 当时的大唐朝廷对此极为重视,前方的平叛将领也主张对安禄山的降将予以重赏,认为这样有利于瓦解敌军,加速平叛进程。因此,朝廷下令封薛嵩为检校刑部尚书,并加授相州、卫州等四州节度使。薛嵩瞬间从反叛者摇身一变,成为掌控四州的节度使,还兼任刑部尚书,一跃升至部委级别,真可谓是因祸得福。 回归李唐怀抱后的薛嵩,感念朝廷的恩德,开始勤勉治理,政绩斐然。此后,朝廷又封其为高平郡王、尚书右仆射等职务,他不仅成为了王,还担任了宰相,其地位之高远超其祖父薛仁贵一生奋斗所达到的高度,真可谓是祖坟冒青烟。不仅如此,薛嵩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为大将,孙子薛从更是掌控宫廷禁军,家族荣耀一时无两。 公元 773 年,薛嵩寿终正寝,朝廷为其举行了风光的葬礼。

 看似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的一幕,但实际上反映了唐朝末年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薛嵩的命运转折,既是个人的抉择,也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权力的更迭和政治的博弈使得局势瞬息万变,为一些人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幸运故事。薛仁贵一生征战,凭借实打实的军功才获得有限的荣耀,这体现了正常的军功封赏制度和相对公正的政治秩序。而薛嵩的崛起,则更多地依赖于政治的混乱和权力的失衡。他的造反和投降,虽然最终获得了高位,但这种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的权力和荣耀,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历史评价的复杂性。薛嵩在投降后确实为地方治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起兵造反的行为在道德和伦理上仍存在争议。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其最终的地位和成就来衡量,而应该综合考虑其行为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薛仁贵和薛嵩的故事成为了唐朝历史中的一个独特篇章。它提醒着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深入探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更加全面、客观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0 阅读:57

史先生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