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就是寺,庙就是庙,可别烧错了香哟!

凌统看情感 2024-03-07 10:02:1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多美的意境,着实让人向往,可你想过没有,诗人为啥说“寺”,而不是“庙”?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寺和庙,咋就不是“一伙的”了。

故事要从刘庄的一个梦说起。

你问刘庄是谁?

说他你可能有些陌生,不过他爹你肯定熟——汉光武帝刘秀。

没错,这刘庄是个“帝二代”,东汉王朝的第二任CEO,汉明帝。

话说公元64年的一天,汉明帝与众大臣议完国事后,便唠起了闲嗑。

汉明帝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中见一人浑身金光灿灿,头顶处有一璀璨无比的光环,整个人被圣洁的光缭绕着。

梦中人慈眉善目,看着就觉心神安宁。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人竟然会飞,绕着大殿来回飞舞,汉明帝非但没有惧怕,反而想上前亲近。

结果一起身,醒了过来,汉明帝觉得此梦非比寻常,便让大臣们帮着参详一下。

大臣们听完后,就开始议论纷纷,各有说辞。

很快,一个大臣出班奏道:陛下,您所梦之人,应为西方神明,西人称之为“佛”,此乃大吉之兆。

汉明帝听后,龙颜大悦,觉得自己与佛有缘,遂派人出使天竺,拜佛求经。

公元67年,两位天竺高僧随使团返回洛阳,带来佛经与佛像,汉明帝大喜,传令天下礼佛信教。

自此,佛教便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因两名高僧坐骑均为白马,史称“白马西来”。

为让两位高僧长久居住,弘扬佛法,汉明帝又下旨修建了一座僧院,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白马寺”,也是史上第一座寺院。

于是,“寺”这个字,也随着佛教的传入,有了新的涵义。

是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寺就早已有之。

只是,此寺非彼寺,《说文解字》注释:寺,亭也。

《汉书》中也提到:凡府亭所在,皆谓之寺。

也就是说,在佛教传入之前,寺,泛指古代官员办公场所。

在古代,国家的高级官员叫三公九卿,其中的九卿,就是九个部门的最高长官。

而这九个部门的名称,后面都有一个寺字,如大理寺、太常寺,我们熟知的狄仁杰,就是大理寺官员。

自打白马寺落成的那一天起,寺也就不再是政府机构的专属用词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寺也失去了原有的意思,逐渐成了佛教活动场所的代名词。

到了现代,那些名寺古刹都成了旅游胜地,如少林寺、灵隐寺等,处处人流涌动,座座香火鼎盛。

发展到今天,若是初建白马寺的汉明帝能看到,肯定会大呼“善哉!”。

有句俗话,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在古时候,和尚与庙,压根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呢?

庙的出现要早于寺,在《说文解字》中,庙者,尊先祖而也。

用大白话说就是,祭奠供奉先祖神明的地方,即宗庙,如太庙,这是庙的第一个功能。

古人十分迷信,动辄就会联想到鬼神,对鬼神又敬又怕,于是广修庙宇,祈求神明庇佑,表达自己的虔诚,如龙王庙、土地庙,祭拜鬼神,是庙的第二个功能。

后来,有些深受世人爱戴和景仰的人,在其逝世后,为了纪念他们,人们便为其修建庙宇,让其得享人间烟火,接受世人膜拜,如岳飞庙、关帝庙,这就是庙的第三个功能。

有小伙伴要问了,说了这么多,那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01、供奉对象不同

寺供奉的是佛和菩萨,以佛教神明为主,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

庙供奉的相对杂一些,不仅有鬼神,也有先贤圣人,还有一些精怪,可谓界五行,应有尽有。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寺是清蒸菜,那庙就是大杂烩。

02、主要功能不同

上文说过,寺在最早是国家机构的名称,随着佛教的传入,寺逐渐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寺院,即是僧人研习佛法的地方,又是香客许愿祈福的场所。

较佛寺而言,庙的功能更为具体,因为不同的庙,供奉的神和人也不同,比如求财有财神庙,求雨有龙王庙,求平安有土地庙。

03、建筑规模不同

寺的建筑规模比较宏大,因为不仅要供奉佛祖菩萨,也是僧人修行的地方,所以占地面积动辄几十亩,甚至上百亩。

庙的建筑规模就要小的多,不仅面积小,而且还简陋。

我老家的村头有一座土地庙,两米多高的样子,里面只有一个神龛,每逢初一十五,村里的老太太们就会去烧香上供。

04、信仰内容不同

寺是佛教的活动场所,信奉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

佛教的信仰内容比较深奥,有的教义甚至是只可意味,不可言传。

所以,做出家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庙里供奉的,多为道教中的神明,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天人合一,信仰较为实用,如祛病、驱邪、招魂等,要“接地气”的多。

文末,归纳一下,寺和庙其实有不小的区别,简单来说,和尚住寺,鬼神在庙,大者为寺,小者是庙。

姑妄言之,姑且听之。

0 阅读:0

凌统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