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这几个症状表现的,一定不要不当回事!

王树鹏小鹏 2024-09-28 11:00:47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消渴病”的范畴,其发病根源多归于体内阴精亏虚,导致燥热内生,从而引发一系列典型症状。我们都是知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但在并发症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前期的表现。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症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症状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从中医角度阐述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的几个症状表现:

1. 口渴多饮,属肺阴亏虚

糖尿病患者常感口渴难忍,饮水频繁且量大,这在中医看来,多为肺阴亏虚所致。肺为水之上源,肺阴不足则无法有效布散津液,导致口干舌燥,饮水不解渴。治疗时应以养阴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常选用沙参、麦冬等滋阴润燥之品。

2. 多食易饥,胃阴虚为主

患者常感饥饿难耐,食量增加却仍觉不满足,这往往是胃阴虚的表现。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阴虚则胃火偏旺,消谷善饥。治疗上需注重滋养胃阴,清热降火,如使用玉竹、石斛等药材,以缓解多食易饥的症状。

3. 尿频形体消瘦,肾阴亏虚

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频且尿量多,伴随形体逐渐消瘦,这是肾阴亏虚的典型症状。肾主水液代谢,肾阴不足则水液不固,随尿排出,导致形体失养而消瘦。治疗应以滋补肾阴、固涩止遗为主,常选用熟地、山茱萸等补肾益精之品。

4. 形体肥胖,痰(湿)热互结

部分患者虽多食却形体肥胖,伴有腹部胀满、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症状,此为痰(湿)热互结症。湿邪困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与热邪互结,形成痰热互结之症。治疗需清热化痰、燥湿健脾,如使用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药,配合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之品。

5. 心烦易怒,热盛伤津

部分患者常感心烦易怒,口干咽燥,渴喜冷饮,伴有口苦、小便色黄等症状,此乃热盛伤津之症。热邪炽盛,耗伤津液,致使机体失于濡养,出现一系列热盛伤津的表现。治疗需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常用石膏、知母等清热药,配合芦根、天花粉等生津药。

6. 神疲乏力,气阴两虚

糖尿病患者长期患病,往往出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症状,这是气阴两虚的表现。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阴虚则不能滋养全身,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治疗应气阴双补,常选用党参、黄芪等补气药,与麦冬、五味子等滋阴药配伍使用。

7. 精神萎靡,需防并发症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不爱动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必要时就医治疗,以防病情恶化。

8. 视物模糊,警惕视网膜病变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出现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因此,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9. 四肢麻木,警惕周围神经病变

四肢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感觉丧失,运动神经受累,影响手足功能。患者应及早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上述症状表现,及时采取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同时,注意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定期检查血糖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全面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注意:以上涉及的中药,需要在中医医生辨证指导下应用,患者不可私自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0 阅读:2

王树鹏小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