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BM和微软相继关闭了中国的研发中心,还有一些外资相继关闭了中国的工厂,很多人说外资大规模撤离,然后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
其实外资离开中国,是在发生,而且这两年速度蛮快的,但是这并非是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是那些外资在国内生存不下去了,主要是他们技术落后,国内安全考量,以及成本高居不下,导致他们生存艰难,不得不撤离。
外资的竞争力这几年衰退得非常厉害,或者说是国内同行竞争力上升得太快,导致外资的利润肉眼可见的下滑。
在IBM和微软撤退的同时,也有很多外资进来,比如特斯拉,巴斯夫,大众,奔驰。
巴斯夫在湛江总投资100亿欧元,算上陶氏化学等企业,整个湛江的石化产业投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特斯拉在上海工厂都建到第三期了;奔驰4日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同一天,大众考虑关闭德国工厂。
这种投资不是个例,这些投资普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研发型制造业企业,不是代工型制造业,也不是软件占比高的企业。
为什么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而制造业占比少的企业以及代工型企业要撤离中国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特斯拉这些年的发展得出结果。
▶2019年,特斯拉销售了24.5万辆汽车,营业额245.78亿美元,净利润-7.75亿美元,也就是说每一辆特斯拉汽车亏损0.32万美元。
▶2020年,上海工厂开始生产,该年特斯拉销售36.8万辆,利润8.62亿美元。我们简单计算,假设新增的销量全部来源于上海工厂的生产,也就是多了12.3万辆。剩下的24.5万辆还是亏损7.75亿美元,也就是上海工厂的这12.3万辆创造的利润是8.62+7.75=16.37亿,上海工厂每辆车的利润是1.33万美元。
发现问题了吧,上海工厂生产的特斯拉只有美国工厂的一半,但是上海工厂盈利了16.37亿,而美国工厂亏损了7.75亿。
▶2021年,上海工厂产能爬升,让特斯拉全年销量增加到93.6万辆,当年净利润暴增到56亿美元。大家可以自己算算上海工厂的贡献。
▶2022年,上海工厂二期产能提升,销量增长到131万辆,净利润继续暴增到126亿美元,利润的增长远超销量增长。
▶2023年,德国工厂全年开始生产,让特斯拉的销量增长到了181万辆,同比增长38%,但是净利润从126增长到150,增幅是19%,也就是说德国特斯拉工厂的利润也没有上海工厂高。
从这五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上海工厂对特斯拉的成功是决定意义的。特斯拉的美国工厂从成立到2019年,持续亏损,连续亏损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靠着投资者不断输血才没有倒闭。
上海工厂量产的时刻,就是特斯拉赚钱的时刻。
因为每个工厂的成本和利润是不公开的,所以我们只能简单的通过报表来计算每个工厂的成本。刚刚计算美国工厂每辆车亏损0.32万美元,而上海工厂每辆车盈利1.33万美元,二者相差了1.65万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2020年特斯拉在美国平均售价也才四五万美元,而中美工厂生产的汽车利润居然相差1.65万美元,可见中美制造业的成本相差有多大。
如果再考虑特斯拉在中国卖的更便宜,把这个因素算进去,那上海工厂和美国工厂生产同一辆车的成本还会大于1.65万美元,所以网上说中国生产特斯拉的成本只有美国的6成,这个是可信的。
这一点从营业成本也可以看出来:
2019年特斯拉的营业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是83.4%;
2020年上海工厂量产以后下降到79%;
2021年是74%;
2022年保持不变;
2023年德国工厂加入之后变成了81.7%,这几个点可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马斯克根本就无法离开中国,中国有便宜的水电气,高技能的员工,低廉的土地成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这都是一个制造业工厂要成功的必备条件,而这些条件在欧美都不具备。
现在的欧美制造业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关闭他们在本国的工厂,搬迁到中国生产,然后再把产品出口回他们本国,哪怕是加上关税,也比他们在本国生产的利润高。
比如说大众,去年5月宣布在安徽投产新的电动车项目,总投资231亿人民币,这些电动车主要是为了出口到欧洲。
巴斯夫在2022年以前,每年净利润还有50亿欧元,2022年以后锐减到亏损的边缘徘徊,搬到中国,是巴斯夫在自救。陶氏化学和巴斯夫的境况差不多,这可是道琼斯30只成分股之一。
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以后,欧洲的工业就完了,现代的制造业,能源成本已经超过了人工成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0%,很多企业的利润就没了,除非生产的商品能涨价。
现在欧美的能源和材料成本动辄上涨30%,可是中国的竞争对手能源成本稳定,那欧美就要缴械投降。在他们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关掉工厂,要么把工厂搬到中国。
不要看到一些欧美代工厂要撤退就觉得外资是走了,很多代工厂是接不到订单,不得不撤退。但是更加庞大的,高端的欧美制造业开始进来。苏州希捷走了,没什么,巴斯夫比希捷大几倍。
对这种情况,欧美企业家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们改变不了欧美的政客,欧美的政客不了解制造业,不了解科技,他们对于能源价格上涨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有所了解,但是不知道有多么紧迫。
欧美的民众在抱怨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洗澡的成本特别高,政客就发明了三点洗澡法,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欧洲冬天天气不热,一个月洗三次澡死不了人,真正死人的是制造业倒闭。
如何降低制造业的能源成本,给制造业大规模补贴,提高在全球的竞争力,这个时间窗口只有几年,几年时间等不来,市场没了,企业活不过来了。
说到最后,又不得不说美联储这次的自杀式加息,我在2022年年初说美联储这次加息是自杀,当时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美联储金融收割世界的框框中,没有看到这次美联储加息的巨大后果。
我们以霍尼韦尔为例,这也是美国知名制造业公司,在2022年以前,连续十几年它的利息支出都只有3亿多美元,2023年是7.65亿美元,利息占它净利润的比例从2021年的6.1%上升到13.5%。这可是道琼斯30只权重股之一,很多中小型公司更是不要活了。
没有多少企业能扛得住原材料涨价和高利率的双重打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造船业,韩国跟随美国加息,韩国造船业就溃败了,因为造船业都是拿到订单以后去找银行贷款买材料,银行利率高低直接决定造船业利润多少。
材料涨价,银行贷款利息翻倍,造船业就算接到订单也是亏本,那干脆不接了。
美联储现在是没有认清形势,还在死扛,靠着美国劳工部一直编造就业人数,企图迷惑全世界,让全世界认为美国的经济数据很好,到最后就只是骗了任泽平。
美国一口气把近一年的就业人数下调了81.8万,这就充分说明之前经济数据假得多么离谱,也充分说明加息对经济的打击多么严重。
美联储继续撑下去,短期来说对我们也是打击,但是长期来说,其实是利好。再坚持一段时间,危机会越来越大,再次爆发,绝对不是2008年可以相比的。
救不活了,等企业倒闭冲击供应链,让商品供应成了问题,到时候就算把利息加到10%也止不住通胀的。现在日本就是这样,超市很多商品出现短缺了。
最后不得不放开中国商品的关税限制,让中国制造占领整个欧美市场。
欧美的制造业是被他们自己推高的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自己制定的高利率政策共同杀死的,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结束
往期文章
美国一定要开启自杀式加息,世界迫切需要乌克兰战争
请关注并点赞+在看。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