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淡泊如菊 2022-10-14 11:45:22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王会稽”。

小时候他跟随当地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十二岁时父亲便亲自传授他笔法理论。后来王羲之渡过长江,游历北方名山,博采众家之长。他的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则学习张芝,也习过李斯,蔡邕等人书法。他的作品很多,如《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拮三帖》、《十七帖》等,当然最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是《兰亭集序》。他因此被尊为“书圣”,《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它的章法浑然一体,笔法粗细多变,字形疏密相掺,全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连墨气也忽浓忽淡,最能体现王羲之之书法的最高境界,全篇二十几个“之”字,字字不同,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写法,笔法千变万化,令后人叹为观止。

关于《兰亭集序》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在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2首,9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3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验证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才可造就,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

《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由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了弟子辩才。辩长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粱间暗槛之中。酷爱王羲之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本,终于了解到它的藏处,于是想法设法谋取,但辩才始终不透露真情。唐太宗无奈,便派御史萧冀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萧翼装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书画(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辩才将萧翼视为“好友”从而失去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粱间暗槛。终于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

萧翼偷走兰亭真迹后,来到地方官处,命令地方官传辩才叩见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巽对他说明自已乃是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的,现在已经到手,特意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令人摹刻翻拓,踢给他的皇子近臣,他临终时又将《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从此这“天下第一行书”长埋地下,人们再也看不到它的真面目了。而后世流传的都是历代书法家的模仿之作,难怪诗人陆游诗曰“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为此叹息不已。

王羲之的作品虽然都遗失了,但是他的书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书法家都学习或模仿过他的作品,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啷、柳公权,五代杨凝之,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学习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但的行书艺术成为后世无法攀越的高峰,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历代行书名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米芾《蜀素帖》“书家笔势,亦穷于此”赵孟頫《绝交书》“古今行书之神品”

1 阅读:56